第1490章:惟有淚千行
秦昊其實寫了兩封婚書,一封讓伏羲私下轉交,一封則是以國的名義,讓使者傳遞了過來。
後者自然沒什麼可說的,裡面寫的都是些官話,沒什麼看頭。
至於讓伏羲轉交給明帝的婚書,裡面其實並沒有其他的內容,只有一首充滿了情義、傷感的詩。
由於詩人百召卡的緣故,全史各朝百大傑出詩人入世,將整個時代的文學和詩詞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極高的程度,以至於秦昊也已經不敢再隨意剽竊詩文了,生怕會跟那些原創作者撞個正着。
當然,秦昊雖不敢隨意剽竊,但認真一點的話,確定還沒有出世的詩詞,他還是敢適當的抄一抄的,就比如這首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江城子》這首詩是蘇軾寫來緬懷亡妻的,跟秦昊跟明帝自然沒有任何關係,用來當情詩雖也不太好,但細細品味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詩和兩人極爲契合。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秦昊和明帝,從認識到現在,也恰好整整十年了,而在這十年間,聚少離多,生死兩茫茫,只能靠記憶來懷念對方,卻是越回憶越思念,雙方都極爲的痛苦。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兩人親身經歷了亂世的開啓,十年間,天下間的百姓死傷無數,又何止是千里孤墳啊?
縱使相逢應不識;
自學成分開之後,兩人雖也重逢過,可卻只能裝作不認識,甚至還要刀劍相向,其中苦楚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總之,若是從秦昊和明帝的事蹟,來解讀《江城子》這首詩的話,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的共同點,說是專門給他們兩個而寫的都不爲過。
正是因爲如此,秦昊纔會剽竊這首詩送給明帝,告訴她自己從來都沒有一天忘記過她。
至於這首詩的原作者蘇軾,如今可就在秦昊的麾下任職,而且他的夫人還依然健在,自然是寫不出《江城子》這首詩了,甚至由於經歷的不同,未來蘇軾可能也不會再寫出這首詩。
所以,秦昊將這首詩給剽竊出來,也是爲了這種文學瑰寶,不至於在這個時空徹底的消失呀。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不得不說,《江城子》的殺傷力無疑是巨大的,任何女人恐怕度承受不了,哪怕強如明帝這種女強人也一樣。
當明帝唸到‘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一句時,她再也控制不知心中的感情,眼角不自覺的留下了一行清淚。
十年了,她等了秦昊整整十年,期間她也有過彷徨、痛苦和迷茫,她問過自己後悔嗎?這十年的堅持真的值得嗎?
可看着這一紙婚書,她覺得這十年值了,因爲這世上最懂她的人,從來都只有秦昊一人呀。
這首詩雖不是秦昊的原創,可他的感情並不假,和明帝之間的種種經歷也都是真的,畢竟明帝又是何等的敏銳,若是秦昊的感情都不真摯的話,又豈能讓明帝一直對他死心塌地。
李清照端着蔘湯走來,卻發現明帝在落淚,不由上前一臉心疼的問道:“陛下,您怎麼哭了?”
明帝一愣,揮手一抹,當看到指尖的淚珠後,這才意識到自己竟然哭了。
“或許是因爲高興吧。”
“高興?”
李清照一愣,人高興也應該笑啊,又怎麼會哭呢?
李清照有些難以理解,對此,明帝自然也不會去專門解釋,畢竟她和秦昊之間的情況太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
就像秦昊曾爲她所唱那首《月光》中所說的那樣:這世道的無常,註定敢愛的人一身傷。而如今她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這讓明帝又豈能不高興,而這種複雜的情感是李清照難以體會的。
“啓稟陛下,朱大都督回朝了。”衛兵前來彙報道。
“這麼快?”
明帝眼中閃過一絲異色,隨即冷漠道:“傳令下去,以最高規格,迎接大都督回朝。”
對於朱元璋,明帝一直心懷感激,畢竟唯有他一直在支持着自己,可他想要的自己註定給不了,所以兩人之間也註定了結局。
明帝離開書房後,李清照翻出了明帝壓在奏摺下的婚書,當然她並不知道那是婚書,而當看到信箋上的內容後,僅僅是第一句都不禁令她動容不已。
驚歎過後,李清照心中的疑惑更甚,不由自語道:“這首詩實在是太傷感了,讓陛下都不禁爲之落淚,可陛下爲何要說這是高興呢?真是難以理解。”
另一邊,朱元璋馬不停蹄的返回太行後,起初一切都極爲的正常,同僚們對他都很客氣,明帝也沒有懷疑他的意思,可漸漸的他卻發現了有些不對勁。
一次上朝之後,當朱元璋當朝進行了述職之後,羣臣們所討論的竟不是朝政,而是是否答應秦王的求親,而且還有官員說要答應下來,更離譜的是明帝還沒殺他。
這還是他熟悉的那個大明嗎?
也太不正常了吧?
朱元璋極爲嚴厲的痛斥了那名官員,可結果卻引出了更多的贊同者,而這些人都說什麼,‘秦明聯合可以迅速一統天下’、‘秦王答應延續大明的政策’、‘秦王認可大賢良師的思想以及太平教教義’等等誅心之言,氣得朱元璋差點當朝得拔刀砍人。
在朱元璋看來,以上哪怕都是真的,他也一樣不會同意,因爲這些的前提是秦爲主明爲輔,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他不願意明帝嫁給秦昊。
朱元璋對明帝的心意路人皆知,他深愛這明帝,又怎麼可能贊同這麼荒唐的聯姻呢。
“氣死我了,這朝堂怎麼會變成這樣,一副烏煙瘴氣的樣子,丞相怎麼也不站出來管管。”
朱元璋怒氣衝衝的說道,不過他不知道的是,這其實是張良有意爲之。
朱允炆看着朱元璋,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