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進擊的劉秀與朱元璋
劉秀自以爲戰前的準備已經夠充分了,卻沒想到會觸發這麼大的連鎖反應,直接引得秦昊、孫堅、黃祖三路諸侯聯合來犯,這三家諸侯是該有多忌憚他呀?
劉秀雖在荊南留下了十萬守軍,可來犯三家聯軍的總兵力卻高達十六萬,而且秦孫黃三家的態度很堅決,寧願直接出兵也不希望他佔據交州。
所以,劉秀若是繼續攻打交州的話,難保三家不會繼續增兵,到時可能交州還沒打下來,荊南就已經丟了。
至於交州這邊,洪秀全的兵力本就比劉秀多,而且還有楊秀清和石達開兩員大將在,就算有士燮牽制太平軍的部分精力,劉秀也不可能在短期內佔領交州。
可若是罷兵回荊南的話,不但之前的所有準備全部白費,而且也已經引起了洪秀全的警覺,以後再想進交州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秦孫黃三家聯合出兵荊南,讓劉秀陷入到了騎虎難下的局面,但在權衡利弊之後,他選擇了繼續征戰交州。
大爭之世,順者亡,逆者強!
劉秀的目標可不是偏安一隅,僅僅當個土霸王而已,他想要的是一統天下。
如今僅是三家諸侯來犯,他就退縮的話,又何談跟秦昊爭霸,又何談一統天下?
三家諸侯聯合來犯,這種情況對於劉秀來說雖難,但也不可能比當初他領一萬大軍南下征戰荊南的時候還艱難。
有士燮在內策應,如今是劉秀入主交州的最佳時機,若只是因爲諸侯逼迫就退兵的話,那今後他將再也不可能佔據交州,就更別說繼而吞併江東一統江南了。
荊南擁有十萬守軍,而且處於守勢,就算三家聯合來犯,短期內也不會出事。
所以,劉秀準備破釜沉舟,讓荊南的十萬大軍死死擋住三路諸侯聯軍,而他自己則領五萬大軍繼續征戰交手。
面對三路諸侯的來襲,劉秀不但沒有退縮,反而選擇了硬扛,同時與四大諸侯開戰,這一舉動可謂是震驚的天下。
許多人都不禁感嘆劉秀的大膽,同時也在爲劉秀而感到可惜,畢竟這次聯合的三路諸侯可不是小諸侯,其中不但有身爲諸侯霸主的秦昊,江東孫堅的實力也不比荊南遜色,洪秀全更是佔據交州多年、底蘊深厚。
劉秀一統荊南也沒多久,卻膽敢同時這三大諸侯開戰,這顯然是極爲不智的,所以天下大部分的人都不看好劉秀。
孫堅六萬大軍攻廬江,岑彭領軍四萬進行防守;
黃歇三萬大軍攻長沙,馮異領軍兩進行防守;
岳飛七萬大軍攻南郡,鄧禹領軍四萬進行防守
劉秀五萬大軍攻交手,楊秀清領軍六萬進行防守;
石達開三萬大軍攻交趾,士燮領軍兩萬進行防守;
就這樣,劉秀入侵交州一事徹底點燃了導火索,一下子讓南方諸侯全部陷入混戰當中,而這場大戰也令天下諸侯都不由爲之側目。
與此同時,徐州的朱元璋,終於驅逐了劉備,徹底統一了徐州之地。
其實,早在一年之前,朱元璋就已經擊敗了劉備。
就算得到了諸葛亮,兩萬臨時組建的秦軍,以及姜鬆和宇文成都的幫助,劉備依然沒能在朱元璋的手下守住徐州。
諸葛亮的到來,雖彌補了劉備在謀略上、兵力上、以及將領上的不足,但和朱元璋相比,劉備的底蘊還是太淺薄了。
下邳的那場決戰打的可謂慘了無比,就連戰神之戰也進行了不止一場,可最終下邳城還是被攻朱元璋給破。
城破後,徐州世家被朱元璋屠戮殆盡,而劉備則領殘部遁入徐兗交界的深山之中。
劉備已經丟了徐州,諸葛亮自然也就沒有留下的理由,可是劉備卻不甘心失敗,依然想要奪回徐州,並央求諸葛亮助他一臂之力。
諸葛亮雖明知劉備不可能奪回徐州,但考慮到可以利用劉備來降低朱元璋的發展速度,於是勸說劉備和朱元璋打游擊戰,並帶着姜鬆和宇文成都留下繼續爲劉備出謀劃策。
朱元璋一統徐州之後本想休養生息,可劉備殘部卻四處襲擾阻礙他的發展,於是只能一邊修養的同時派兵圍剿劉備,可有着諸葛亮輔佐以及秦昊支持的劉備,又豈是那麼容易剿滅的了的?
徐州圍剿戰的規模雖不大,但卻整整打了一年,嚴重拖延了朱元璋的發展腳步。
最終,劉備輸的一無所有,手中兵力盡皆戰損,甚至連妻妾都遺失了,兩位義弟關張也下落不明,逼於無奈之下,劉備只能領着近百人,隨諸葛亮投靠了秦昊。
事後過了許久劉備才知道,關羽爲了保住他的妻妾,不得已投降了朱元璋,而張飛則一直下落不明。
諸葛亮領兩萬奴隸整編軍入徐州,回來了的時候只剩下了兩千餘人,不過卻也超額完成了秦昊佈下的任務。
劉備和諸葛亮雖給朱元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在朱元璋的眼中從沒有將劉備當成過對手,在他看來劉備只是小患罷了,所以在圍剿劉備的同時,他還在謀劃攻打袁術的江淮之地。
徐州的地理位置比較尷尬,其地勢一馬平川,除了城池外,幾乎無險可守,並不適合作爲爭霸的起家之地,可若是得到青州或江淮的話,則進可爭霸天下退可割據一方。
至於青州南部的齊國,連齊王朱天蓬就是朱元璋的人,所以青州南部其實已經算是朱元璋的麾下了。
不過想將齊國併入朱元璋麾下,則也是需要時間,並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
所以,對於青州而言,朱元璋一點都並不急,反而將精力放在了江淮,以及兗州。
兗州這邊有李自成在,李自成乃是大明重臣,他既然盯上了兗州,朱元璋不好越過他攻打兗州,只能支持他前去跟曹操對抗,而他自己則在暗中謀劃袁術的江淮。
盯上江淮的人可不止朱元璋一個,江東孫堅、豫州趙匡胤,都對江淮這快膏腴之地覬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