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韓兩國在雁門爆發驚天大戰,消息傳遍天下,令各大諸侯國爲之震驚,這場戰爭爆發的太過突兀。
真正讓曹操等人出乎意料,因爲之前韓公袁紹一直都抱着坐山觀虎鬥,有着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
然而短短半年過去,韓軍居然一反常態,大規模出動與秦決戰。
二十萬大軍,一戰盡沒十三萬,冒着這樣大的代價,韓公袁紹的膽氣和魄力,讓關東六國,爲之咋舌。
……
扶施。
當黑冰臺將消息傳來的時候,整個秦國中樞,集體失聲。這一幕,出現的太快,太讓人措手不及了。
整個秦國,都沒有想到率先爆發的會是雁門戰場。直到了這一刻,秦國中樞才發現,調集大軍並非韓公袁紹虛張聲勢。
……
“君上,如今白登縣已經落入韓軍手中,整個幷州之內,從平城一路到扶施,既無高山,也無峻嶺,更無堅城可以把守。”
蔣琬眼中掠過一抹憂色,對於當前的局勢他是再清楚不過了,由於雁門戰場的失利,導致涼州戰場與南方戰場岌岌可危。
而且由於沒有長久留下來的打算,以至於秦公嬴斐對於扶施縣一直以來都沒有進行擴建,一旦韓軍大規模入侵,扶施縣根本就守不住。
一旦三大戰場失利,六國合縱聯盟興兵,到時候秦國只能退往漢州貧瘠之地。
……
聞言,嬴斐的目光從牆面上掛着的地圖掠過,神色微微一變,蒙鵬戰敗後撤平城的消息,讓他心中大驚。
他比蔣琬更加清楚韓軍攻破白登的危害,幷州境內一馬平川,根本無險可守,只要有精銳騎兵,就可以直逼扶施。
白登一失,這代表着秦國都城直接暴露在了韓軍以及東鮮卑軻比能兵鋒之下,其中的危險,恐怕天下人盡知。
“魏浩然。”
沉默了片刻,秦公嬴斐心裡清楚這件事必須要得到解決,要不然整個秦國距離崩盤就不遠了。
“君上。”
瞥了一眼魏浩然,秦公嬴斐眼中掠過一抹凝重,一字一頓,道。
“你立即前去請典客衛羽,以及衛厲過來。孤有重要的事需要商議,不得耽擱。”
“諾。”
……
望着魏浩然離去,蔣琬眼中掠過一抹奇異的光芒,深深的看了一眼秦公嬴斐,道。
“事到如今,君上打算如何處置,此事必須要得到解決。”
……
“呼。”
深深的吐出一口氣,秦公嬴斐轉頭望着蔣琬,語氣凝重的,道:“如今雁門戰場失利,蒙鵬率領三萬殘軍守城,而白落重傷。”
“大軍士氣低落,至於賞罰之事暫且擱置,等到這一次六國合縱攻秦結束,大軍班師回朝,再作決定。”
“至於全局,孤以爲當穩住韓公,然後集中力量擊潰南方戰場,從而削弱關東六國之勢。”
……
蔣琬點了點頭,沒有再多言,局勢到了這一步,已經不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了,如何最小代價的結束,已經成了整個秦國中樞最緊要的頭等大事。
……
“臣,衛羽,衛厲拜見君上。”
在秦公嬴斐與丞相蔣琬爭論的這段時間,魏浩然也已將旨意傳達,與衛厲等人一同到達了大業殿。
“愛卿快快請起。”
秦公嬴斐微微一笑,眼中掠過一抹精光,他心裡清楚這一次,純粹的戰爭已經不能夠解決紛爭。
縱橫家,雖然不能徹底的止戈息武,但是維護一時的和平還是可以做到的。
“衛卿家,如今戰場失利,雁門戰場岌岌可危,韓國兵鋒隨時都有可能威逼扶施,相對於此,孤更加擔憂鮮卑軻比能南下。”
犀利的目光落在衛羽的臉上,嬴斐沉默了片刻,組織了一下言辭,道。
“孤打算派遣你兄弟二人,一人出使韓國,一人出使吳越二國。”
“如今我國處於劣勢,出使韓國,必定會損害秦國的利益,孤可以給你們一個底線,那便是可以以雁門郡爲代價換取韓軍撤軍。”
……
“轟。”
……
秦公嬴斐的話讓衛厲等人心中大驚,割地求和,這一般都是兵敗之國纔會採取的策略。
如今的秦軍只是局部失利,真正僵持下去,鹿死誰手還是一個未知數。在這種時候,割地求和,無疑會讓秦軍失去鬥志。
甚至於讓天下百姓,認爲秦國無力守護,從而民心盡失。
……
“君上,這割地求和乃不得已而爲之,事到如今,我軍尚有力能夠抵擋韓軍,此刻割地求和,是否有些過早。”
擅長於縱橫之術,衛羽對於割地求和帶來的影響自然是心知肚明,一想到這裡,連忙朝着秦公嬴斐勸諫,道。
“衛卿,你之所慮,孤心裡都清楚,只是放眼天下,六國合縱聯盟尚能堅持,而我秦國已經無力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糧草耗盡,雁門戰場失利,這都需要孤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爭,而穩住韓公袁紹,是目前唯一的辦法。”
……
秦公嬴斐的話中,充滿了無奈,這一次他錯估形勢,導致秦軍三面開戰,這一切的苦果,都要他親自吞下去。
“至於吳越二國,儘量拉攏,以求破壞合縱聯盟,只要吳越二國脫離合縱聯盟,這樣一來孤對於南方戰場的把握將會變得更大。”
“諾。”
點頭應諾一聲,衛羽二人離開了大業殿,因爲他們心裡清楚,秦公嬴斐已經做出了決定,此時此刻他們要做的只是服從。
……
“如今韓軍處於優勢,而韓國費盡心思攻破白登縣,恐怕不會輕易答應止戈息武!”
丞相蔣琬的話不錯,二十萬大軍戰死三分之二,好不容易攻破了白登縣,打開了幷州的門戶,韓公袁紹又豈會甘心。
“哈哈……”
大笑了一聲,秦公嬴斐望着鄴城的方向,搖了搖頭,道。
“韓公袁紹好謀無斷,從戰爭一開始他的想法都是坐山觀虎鬥,打着坐收漁翁之利的如意算盤。”
“孤甚至於有一種猜測,這一場戰爭的起因都不是因爲韓公袁紹,而是手底下人的擅做主張。”
“等到高覽與高幹戰死,韓公袁紹恐怕在暴怒下,纔有了與我軍一戰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