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聽到這裡,問趙星道:“史書記載田橫率領五百壯士,不是在田橫島自殺了嗎?”
趙星道:“史書記載此事,只是廖廖幾句話,臨淄田家就是田橫後人,軍中若有田家人,知曉的事情或能多些。”
張靖送走費當族長老,派人去尋中軍右部校尉田見。田見年近四旬,是田豐兒族兄,離主支很近,原在五營擔任中軍部司馬,爲人老成持重,成立美洲艦隊時調任中軍校尉。
田見正在港口監督奴隸施工,聞聽命令急忙趕到中軍營帳,張靖待他坐下,道:“你們田家與田橫有無關係?”
田見聞言一愣,道:“田橫?漢初田橫?”
張靖點點頭,道:“明德(廖開字)在北方發現一個部落,名叫田齊族,能說漢話,傳說是田橫後人。史書記載田橫引五百壯士在田橫島自殺,如今又冒出個田齊族,因此尋你來問問當初詳情。”
田見恍然大悟,道:“我聽族中老人說起過當年之事,我們這一支並非田橫後人,祖先是田橫之侄名叫田若,當初聽聞田橫自殺,秘密帶着族人去尋田橫屍首,渡海到了田橫島,遍尋不見屍身,就連新立墳頭也沒有。後來輾轉尋到當年曾經參與剿捕的數名齊籍漢兵,瞭解到當初詳情。最後總結出幾個疑點,一是當初漢兵圍剿田橫島時,先派水軍尋找船隻,轉了一圈也沒見到一艘船,若是沒船,田橫五百部下如何到的島上?因此懷疑田橫當初將船藏了起來。二是最後發動進攻前,漢將曾經派人送去招降聖旨,田橫接了聖旨,也寫了回信,之後再無消息。漢將後來派人上島查看時,島上已是空無一人,只發現了兩份遺書。一份遺書是田橫所書,說國存人存,國亡人亡;另一份是五百部下所留,說是主亡僕死。但是除了兩份遺書,並無發現屍身,漢將派船沿着周圍尋找,尋了七八天並沒一點蹤影。即使跳海身亡,周圍也應發現屍體,這又是一個很大的疑點。另外,當年田橫左右曾經返回臨淄,據說與當初的家主田若見過面,取走一批財物,其後下落不明。當初與家主談些什麼,取走財物又是爲了什麼,無人知曉詳情。但是可以說明一點,當初的五百壯士至少有一部分還活着。我就知道這些,都是聽族中老人說的,若要落實這些事情的真僞,最好回去詢問一下家族的長老。”
張靖聽到這裡,心裡大約有了個數,將信闊城指揮任務交給龔省,重新召集探險隊員,讓馮生準備驗血器具,帶着田見一同趕往北方田齊族所在地。
田齊族聚居區距離信闊城大約兩百公里,從子翔港往西,沿着海岸線直往北行,次日凌晨趕到。張靖領人下船之時,廖開帶領一名老者同來迎接,介紹說是田齊族族長田盛。
田盛年約五旬,身材魁偉,與漢人長相基本沒有什麼區別,說話勉強能夠聽懂,口音帶着齊地方言。張靖原籍臨淄,又在東萊住過,田盛所言大半能聽得懂。
衆人一起到了廖開立營處,張靖指着田見,對田盛說道:“田校尉是臨淄田家人,跟你們田齊族應是一族,我們準備了驗血材料,可以驗試一下。”
田見身材也很闊大,兩人站在一起,還真有幾分相似。田見用臨淄方言與田盛聊了幾句,彼此感覺十分親切,各自認定應是同一血脈。不一會,馮生準備完畢,一個白瓷碗裡盛着一種透明液體,田見、田盛各滴了一滴血進去,兩滴血逐漸融合,但是速度很慢。
馮生見衆人全都望着他,解釋道:“若是血脈毫不相干,血液絕不相融,說明兩人出自同一血脈。血脈融合很慢,說明血緣離得甚遠。”
驗過血液以後,田盛視田見如自家人,聽說田家女在後宮爲妃,對張靖也十分客氣。張靖就問當初田橫渡海經過,田盛是田橫嫡系後代,族中又有文字記載,便將當初事件過程詳述一遍,道:“祖先當初兵敗,退到田橫島時身邊只餘千餘,當初只想與漢兵同歸於盡,後來有名部將建言,說憑藉這千餘人也能在海外建國,可以積蓄力量再殺回來。祖先便派這位部將分兵一半,乘船到附近漁村徵集船隻,爲了避免泄露消息,便打着漢兵的旗號。部將帶兵駕船歸來時,發現島嶼周圍有漢軍船隻,不敢近前,泊在遠處藏好,趁夜間悄然上島。正遇上漢軍派人宣讀聖旨,部將又給祖先獻計,爲防漢軍追趕,留下兩封遺書,趁夜上船,在南方尋個島嶼暫時安頓。待風頭過去,派心腹去尋族中親信,帶了一批財物出來,分批採購物資,然後往東行,想尋找傳說中的瀛州。不料行到半途,遇到連陰天,迷失方向,最後順着洋流漂流百餘日,到了這邊紮根,千餘人只剩下兩百餘衆。衆人逃得性命,歇息幾日,滅了一個小部落,得了棲身之所,一直延續到現在,族中現有青壯三千餘衆。”
張靖道:“如今朝廷疆界日擴,大軍來到美洲,此地久後必爲朝廷所佔。你等皆是漢人,何不合族而歸?”
田盛之前見識過廖開部的軍威,知曉憑一族之力,根本無法與美洲艦隊抗衡,又聽說田家現在是青州旺族,又與皇族世代姻親,當即表示願意歸宗。
田齊族人數雖然不多,卻十分強橫,所佔區域皆水草茂盛之地,海岸又有深水可以建港。張靖便讓田見統領五百士兵在此築城建港,因爲廖開見功,定名爲明德城。又從田齊族徵兵五百,分到各軍以爲嚮導。
田齊族人皆會漢話,貴族識字能讀書,融合軍中速度很快。張靖封田盛爲中軍校尉,讓他在田見部見習數月,待明德城有了眉目,田齊族人安排妥當,再赴中軍效命。
有了田齊族人引導,各軍行程頓時加快許多,廖開部沿海岸線向北到達極寒之地,插旗埋石之後,率兵後撤,沿途擇地建立補給點三處,各留五百士兵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