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三光道

bookmark

建業,雞籠山上大興土木,這裡本是吳王宮的後苑所在,因附近有棲玄塘,這座正在修建的寺廟被稱之爲棲玄寺。

亭舍之中,孫權素白單衣着身,面前几案擺着一卷經書,卷首題着《三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這自然是浮屠教聯繫實際情況,新翻譯的一部經書。

內容是頌揚三光如來,讚揚三光如來佛種種不可思議的大威能,並講述種種神奇事蹟。

三光如來,即日光、月光、星光三如來佛,隱隱有着崇拜太陽、光芒的意思。

田信的《防疫救護十二策》裡,就有相關多曬被褥,保持乾爽的內容,陽光可以消減疫氣,已是一種共識。

以至於馬超的趙公府恢復趙氏家族崇尚太陽的傳統,以赤焰紫日爲家族圖騰。

五斗米道算是完了,可太平道、琅琊道、五斗米道傳承下來的大方、小方、治,這種傳教的教區理念始終流傳於世。

孫權握着這卷祈福、避災又勸人向善的經書,腦海中思索如何加大利用方式。

三光如來,自然是三尊如來,引入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理念,日光是過去世,月光是現世,星光是未來世。

要收編瘟神道,就要讓出一個名額給田信;自己也要佔據一個,還要網羅其他人心,理應也給漢室劉家人一個名額。

天文、星空中藏着大恐怖,孫權雖不研究星象,多少也知道一些這方面的忌諱。

哪怕荊州有這方面的天文知識流傳過來,孫權也不願意去理解。

他不願意……可浮屠道的學者們還是樂於與時俱進的,於是就有了這卷摻雜部分天文知識的新翻譯經書。

現在要定下基調,劉家肯定要戴個日光過去如來佛的帽子;唯一差別就在月光、星光,定下這個基調,浮屠道就好佈道宣揚,向外推廣。

星光未來如來佛……這是個很受支謙推崇的佛陀,即浮屠教裡的彌勒佛,以智慧、好學而稱著。

顯然,某人顯然更適合做星光未來佛的轉世人。

那自己呢……是活在當下,掌控現今的月光現世如來佛轉世。

心思落定,孫權提筆標註,握着這卷勸人向善、服從、忍耐的經書在亭舍中踱步,思索眼前即將到來的戰爭走勢。

江北肯定守不住,丟了的話,缺乏水師的劉封也只能望着長江天險乾瞪眼。

唯有全力以赴,主力集結於西,才能跟關平、馬超對壘。

腳步聲傳來,孫權聽到腳步聲頻率就知是諸葛恪,近臣之中也只有諸葛恪父子兩個能走出穩定、從容的步伐。

因支謙有剃髮的習慣,他的門徒也多剃髮,吳越古風雖無剃髮,但也多斷髮風氣,瘟神道更是崇尚短髮。

上有所好,許多孫權近臣紛紛剃髮,諸葛恪反倒有所堅持,一頭茂密烏黑的頭髮在一衆近侍、寺人中頗爲顯目,又顯得極有風骨。

他趨步而來,跪坐在亭舍竹簾外:“至尊,鄱陽宗帥彭猗聚衆作亂,自號將軍,侵攻郡縣,裹挾百姓,徒衆不下萬人。”

“哼哼,倒是會選時機。”

孫權毫不意外,這幫賊寇作亂已久,躲在湖澤之中惶惶不可終日,如今察覺機會,想做漢軍的前驅?

稍稍停頓,孫權道:“着呂懿探究具體,務必探查明白。召子瑜及都督來此議事,不必等候通傳,直來。”

“是,臣明白。”

諸葛恪咬字頗重,地方宗帥叛亂,漢軍進攻在即,這些宗帥想撈一筆是一回事,地方郡縣官吏瞞報……甚至有恃無恐欺壓、勒索民衆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無事生非,小事拖成大事,把大事交給孫權來處理……這已經是江東慣例了。

諸葛恪離去,劉纂送來奏表需要孫權批示。

是曹魏太僕署發來的牛馬貿易公文,牛馬各三千,索要五千金。

這不是五千個金幣,而是五千個金餅。

去哪裡湊五千金?

斷斷續續的貿易裡,己方的金銀已被魏國的牛馬淘走。

牛對江東的農耕生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許多男子從徵入伍,婦孺還能駕馭耕牛進行農業生產。

馬匹更不用說,唯一限制江東的就是戰馬……若有足夠的騎兵,幾次決戰時又哪能打的那麼被動?

如果再加上這三千匹馬,己方也就有了跟漢軍騎兵較勁的底氣。

兵種這東西,不怕你比我強,就怕你有,我卻沒有。

可哪裡去弄黃金?

沒有其他特產,大魏國也不可能發揮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支持自己。

至於賒欠……恐怕曹丕、魏人願意給田信、關羽、劉封賒欠,也不會給自己賒欠。

好在有漢軍抄掠貿易線路,不可能一次完成交易,會分批進行,以減少馬匹運輸途中的疾病損害,和規避漢軍抄掠帶來的損失。

首輪貿易的準備金,湊一湊還是能湊出來的。

“且先應答此事。”

孫權頗有底氣囑咐,劉纂躬身應下,知道具體府庫的劉纂提議:“至尊,浮屠道多有信衆投獻財產之事,何不賜予民爵,以示榮寵?”

宮城之外,潘濬騎馬而行,路邊正有浮屠道法師在誦經祈福,有一人以楊柳枝沾水,往跪拜的信衆頭頂輕輕揮灑。

對此潘濬不由嘴角抽了抽,楊柳枝熬煮的湯水,已經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藥。

麥城之戰後,田信在麥城就首次大規模熬煮楊柳枝;自己墜水,也被灌服柳枝水。

浮屠道本身就有武僧這個概念,現在企圖兼併瘟神道……武僧團隊更顯得專業。

幾個邊緣護持場地維護秩序的武僧膀大腰圓,目送甲兵團團圍住的潘濬離去。

若是其他人敢在法場邊騎乘而過,必教他知道什麼叫法海無邊,回頭是岸。

潘濬拐過街口,又見滕家僕僮在門前蒸煮齋飯,爲往來的浮屠道僧衆、信衆提供飯食。

這批僧衆頭皮青白,幾個人還不適應不時擡手刨動頭皮,顯然是新剃度的,坐無坐像,用餐時左右張望宛若猿人,簡直連卒痞都不如。

又過一座橋後,潘濬與諸葛瑾相遇,遠遠就見這對父子相隔七八步,誰都不搭理誰。

彼此護衛甲兵去一側僚舍休息,潘濬與諸葛瑾拱手見禮,口稱一聲左將軍。

諸葛瑾回禮更爲莊重,面有憂慮:“都督,浮屠道終究是外蕃小道,今舉國推崇,建業內外處處修寺聚衆,恐生變化。”

只是去了一趟荊州,多呆了一段時間,回來後江東變化之大,簡直跟變了個國家一樣。

沒人敢議論浮屠道優劣,更沒人敢勸諫……現在只要是個人,敢把自己頭髮剃光光,就能狐假虎威拉扯一幫信衆,去強迫更多的人成爲信衆。

彷彿念一聲阿彌陀佛,彼此就成了浮屠道道友,然後你的就是我的,不分彼此。

諸葛瑾說完這些話,隨後他就失望了,本以爲能仗義直言的潘濬此刻彷彿沒聽到一樣,對他的話不做反應。

似乎,潘濬真的沒聽清楚自己剛纔說過什麼。

或許……自己患得患失有了幻覺……自己剛纔到底說了沒有?

諸葛瑾一張臉鬆垮垮,不由吊的更長,顯得暮氣沉沉。

第六十五章 欲相持三第八百四十六章 殺手第七百八十九章 不改初衷第五百一十三章 魏謀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六百九十五章 白馬尉第三百一十章 喝茶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七百二十一章 分割天下第七十七章 瘟疫上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三百零六章 難民第一百五十三章 放血第六百九十八章 演技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一百五十三章 放血第五百九十九章 三首詩第四百三十五章 設計第五百八十四章 實不相瞞第十二章 將相本無種第七百六十七章 再聚襄樊第一百五十五章 鐵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五百四十六章 致良知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六百章 缺糧第六百零九章 錢與要害第四百四十三章 南中第六百五十三章 爲難第二百八十八章 想明白第五十四章 互賣第七百三十章 主謀第七百五十章 溫泉館第八百二十六章 前期準備第四百八十九章 禁錮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決意第四百六十八章 怨言第六百零二章 番號第四百八十四章 規劃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錯第六百章 缺糧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六百七十九章 仙草解藥第二百六十五章 後發制人第二百九十九章 叛徒第七百八十四章 請辭第三百六十章 改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斬第八十六章 互贈第一百九十七章 無當飛騎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一章 建安二十四年春第三百六十九章 葫蘆第四百三十章 童謠第七百一十二章 錢孔之間有大恐怖第七百九十五章 上雒第二十章 夜中第七百一十七章 仁者見仁第三百一十九章 被動第七百四十三章 聯姻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動員第六百二十章 郎中令第五百零九章 分別第六百三十章 梅第六百八十九章 神仙藥第一百二十九章 翼第三百零五章 裂第一百七十七章 追逐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七百二十七章 感悟第五百九十章 死國可乎第三百零五章 裂第八百二十五章 洞悉前塵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發制人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三百九十章 蝴蝶第六百七十四章 滿寵之計第六百六十八章 立場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服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價第一百四十八章 寸步不讓第四百四十五章 相府應對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二百四十三章 絕第四百七十一章 賬目第三百五十章 授權第十四章 不見黃龍第四百三十四章 鐵山第三百二十八章 向西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二百六十二章 天命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