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巧合

次日,夏侯尚離開洛陽,許多人前來送行。

尚書令陳羣引領諸人,於洛水石橋目送夏侯尚車駕漸漸遠去,約有步騎千人,三百餘車駕隨行,規模不可謂不大。

與夏侯尚相善有合作的賈逵、裴潛、滿寵等人也聚在一起,夏侯尚賭氣交出軍隊,曹丕、曹真又需要強幹弱枝,往日的徵南軍團算是分崩離析煙消雲散。

隨着曹植、臧霸反戈,曹休出奔,夏侯尚外出求醫,大魏軍隊裡鎮南、徵南、鎮東三支野戰集羣徹底消亡。

意味着即不能南征荊州,也不能南鎮、東鎮徐楊。

雖無清晰認知,但許多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變化,大魏已然攻守易勢。

陳羣也漸漸感到一種年齡增高帶來的無力,身爲大魏的尚書令,曹丕的昔日四友之一,偏偏他又是劉備推舉的孝廉。

與他同年的孝廉裡就剩他一個了,袁譚被殺,袁渙也死於建安末年的瘟疫。

而現在曹丕四友裡也發生了分裂,吳質爲給曹丕解圍、釋疑,當衆羞辱曹真、朱鑠,與大多數洛都守軍、駐軍將領結仇。

其後吳質轉任雍涼都督、徵西將軍時又推薦司馬懿,爲了擡高司馬懿,吳質舉出一個反例,這個反例本人正是陳羣。

吳質的一系列舉動獲取曹丕信賴,得以突破宗室、鄉黨與外臣的禁錮,進而接替曹真,成爲雍涼都督、徵西將軍。

而自己另三人呢?

司馬懿根基在河內,因吳質舉薦之故,也有斬殺吳懿的軍功,進而走馬上任幽並都督,監河北諸軍。

司馬懿的外放,也有避免與吳班碰頭的考慮……陳羣眼裡,司馬懿的這次高升最重要一個原因是田信給吳懿的那份警告書。

田信料事如神,前腳警告吳懿,吳懿卻醉酒大意,後腳就被司馬懿突襲斬殺。

這說明什麼?

說明司馬懿真的很厲害,雖然不如田信厲害,但也比尋常將領優異太多。

甚至,某人會基於這個理論進行假設,如果鷹山之戰的己方總指揮不是曹真,而是司馬懿,會不會發生之後一系列的慘敗,和宗室、重將率軍出走事件?

吳質、司馬懿都已成爲國家藩籬,自己和朱鑠又該何去何從?

帶着一縷惆悵,陳羣返回皇宮,向曹丕覆命。

作爲送行官員中唯一與夏侯尚接觸、談話的人,陳羣有更多的觀察機會。

此刻陳羣如實彙報其中細節:“夏侯伯仁車駕左右,隱隱瀰漫臭味,所用木香甚多,欲蓋而彌彰。”

這兩日夏侯尚所在的館舍四周也有烏鴉盤旋,種種不吉跡象都在表明夏侯尚的身體狀況持續惡化,可能撐不到伊闕關。

曹丕微微頷首隻是長嘆不已,良久撫平情緒,另說:“卿與吳使馮子柔系鄉里人也,朕實愛馮君才器,卿可能勸之?”

吳使馮熙此番出使魏國,這種時刻馮熙依舊能對答得體,將孫權誇得天上難尋地上無雙,又對局勢有敏銳洞察力。

這樣心裡明明白白又能面不改色說胡話的人才留在孫權身邊實在是委屈,應該留在大魏,留在中書省,爲政令、詔書做修飾工作。

陳羣自然領命,以堂堂尚書令的身份去找馮熙。

他離去後,曹丕又傳見中領軍夏侯楙。

跟田信做茶馬貿易……這種事情總不能親自下場,夏侯家族體量合適,即便暴露,也能從容收尾。

貿易只是一個開始,一個開始能相互對話的渠道。

這個渠道得以建立,那今後許多事情、想法就有了操作的途徑。

對於這件事情,夏侯楙表現的盡心盡職,也得曹丕滿意。

找其他人都不行,也只有自己這個妹夫適合,靠得住。

等夏侯楙靠不住的時候,那誰都靠不住了,那個時候也無所謂指責、悔恨。

這種開闢隱蔽渠道的事情,只能由自家人蔘與。

夏侯楙前腳來,後腳曹丕又將秦朗喊來,由夏侯楙總掌進度,由秦朗負責具體的談判和走私渠道,各處關卡也能換上夏侯楙、秦朗的親信負責。

如果這件事情被外臣察覺,揭露,那就丟出二人中的一個;如果外臣如高柔、和洽這些人追查的緊,那就一起丟出去。

反正自己兜底,沒人能殺夏侯楙、秦朗,過兩三年另作他用,高升一級還不是皆大歡喜?

曹丕這裡開闢隱秘戰線準備挖坑,那邊孫權的使者再一次抵達荊州。

他是真的坐不住了,急的跳腳。

也不知道魏國那邊到底什麼個情況,莫名其妙的栽贓自己,說自己準備散播瘟疫抵禦漢軍。

雖說這種想法偶爾會有,巴不得再來一場建安大瘟疫,讓劉備、關羽、田信還有曹丕紛紛暴斃。

可自己只是有想法,又沒跟人談論,也沒付出行動,怎麼內部上下反應那麼敏感?

孫權覺得自己是真冤枉,看看當年襄樊戰役後關羽的行爲,關羽屯軍漢口向自己勒索軍糧,一副不給軍糧就發兵來江東取糧,得不到糧食也要以瘟疫摧毀江東的邪惡嘴臉。

可是呢,當時的人都把這當關羽的氣話。

看看,關羽有想法,還當衆宣揚恐嚇自己,還差點付出行動,怎麼就沒人去指責?

而現在,就因爲魏國流露出來的幾條流言、謠言,怎麼一個個都在懷疑、質疑自己?

孫權氣的發狂……很不巧的是,自四月中旬開始,長江中游較往年乾旱,雨水少,氣溫高……江夏、武昌以及江都周圍因前幾年的戰爭,又有小範圍的疫疾傳播。

簡直沒法活了,孫權只能一邊派諸葛瑾去荊州說明具體情況,一邊穿素色粗麻衣,齋戒焚香後率領羣臣來建業城外的瘟神廟祈福。

瘟神廟裡,孫權盤坐正中面無表情,只顯得眼窩深陷,目光幽深。

他頭頂烈日高懸,曝曬着大地,彷彿要曬死一切陰邪、污穢。

而廟宇內,瘟神木像穿鮮紅對襟比甲,腰間七枚鈴鐺左三右四,左邊缺少鈴鐺處懸掛劍鞘。

十幾個丹陽山越薩滿佩戴蚩尤面具,頭戴高羽冠,身披對襟羽衣,皆赤足,各抱一個腰鼓奔奔跳跳,又以山越濃重口音誦唱禱告祝詞,越聽越像山越的山歌。

潘濬與同僚也多赤足單衣前來禱告祈福,以潘濬直脾氣,此刻心中無窮悲愴。

同樣是直脾氣的諸葛恪,此刻只覺得悲憤莫名,胸腔中充滿了力量,恨不得衝上去一劍砍翻瘟神木像,劈碎燒柴。

第六百三十六章 四共主張第七百九十九章 風口之人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克木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八百六十四章 憤怒第四百零六章 戰機所在第六百二十二章 出繼第四十一章 私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賀齊第八十章 糧食第四百六十五章 有所爲第七百三十八章 連升第五百四十章 商談甚歡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四十一章 私心第八百八十七章 相持廣宗第一百四十七章 升遷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一百八十四章 使者第六百八十八章 泰山錄事第八百零八章 死結第四百三十二章 良知第六百一十二章 自薦第二百九十五章 獲麟兒陳公信施背水計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二百九十八章 話鄉情蘇則思歸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覽第二百七十九章 破第九十七章 樂鄉翁主第七百八十八章 掙扎乞活第九十二章 勢第七十二章 勢不集第七百七十三章 勇氣所在第六百八十五章 竊第三百六十一章 調整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樊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三百五十三章 誅心第三十九章 自謀前路第六百二十七章 趕時間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四百五十一章 突變第三百六十一章 調整第二百一十六章 青華第三百二十四章 相遇第七百二十八章 習溫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三百三十九章 抉擇第二百一十二章 新制第八十六章 互贈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二百二十六章 宰客第三百八十六章 隱患第一百二十九章 翼第三百五十一章 悔恨第一百三十一章 夏侯尚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第三百六十四章 織機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五百零八章 孫權第四百六十七章 患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七百二十二章 婚事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第三百九十六章 三角債第四百六十四章 顧慮長遠第一百九十八章 婚禮第二百五十六章 魏無鹿第三百二十七章 變數第五百六十章 一錯再錯第三百一十章 喝茶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八百二十九章 最重要的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七十一章 貫甲馳二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七百一十章 窘迫第五百六十三章 應對第五百四十章 商談甚歡第二百四十章 良心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在意第六百三十二章 駁封第六百七十章 鏡第二百七十八章 伏第七百一十三章 遊說第一百一十三章 煙第四百七十七章 鬼車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二百八十九章 猛仲達夜襲漢家營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待家底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命在夏公第五百八十章 戰術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