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調整

送走李嚴,收治廖立後,田信開始向劉備書寫奏表,報告這件事情。

廖立是很脆弱的,經不起太多事情的摧折。

就跟關東士族一樣,看起來很強,可經不起漢軍的摧折。

廖立也是很孤高的,孤高是維繫尊嚴、地位的常見手段,是一道面具。

面對瘸腿這種打擊,廖立的孤傲、清高心態被瞬間粉碎。

自己陰差陽錯一個心理攻勢,擊破了廖立的心態;又承諾挽救,這一推一拉之間,就讓廖立方寸大亂,跌入己方陣營。

可誰能代替廖立?

北府之外已經沒人合適了,每一個高層都有要做的事情,位置都已安排妥當。

現在只能從北府內部調人,調出去一個,留出位子安置廖立。

北府行軍長史楊儀,行軍司馬李輔;留守長史、鄧國相陸議,留守司馬南陽郡守棘陽侯徐祚;虎牙將軍謝旌、鷹揚將軍羅瓊、安衆將軍雷緒、揚武將軍孟興、建信將軍夏侯平。

司直張溫,主簿龐宏,參軍蘇則、楊俊、郭奕。

現在還缺一個徵北護軍,資歷、面子足夠來當徵北護軍的人寥寥無幾,荊湘二州已無合適人選。

劉備只能從益州去選,備選人物無非一個關中出身的射洪。

再其他的益州治中從事文恭、向朗,資歷做四方護軍勉強足夠,做徵西護軍也勉強夠,可給田信做護軍,那就不夠格。

不是田信給不給面子,是北府一系列將軍給不給面子的事情。

護軍第一職責是協調內部矛盾,硬要選資歷不足的人,還不如選夏侯蘭這樣的老將軍來當護軍,即便不能調節矛盾,也能把矛盾壓制。

可劉備、諸葛亮捨得把射洪派來給自己當護軍?

射洪是東州大佬,現在東州系已經消亡的差不多了,所以射洪是關中系的大佬,論對關中舊族的影響,射洪與蘇則是齊平的。

如果射洪不來,劉備又會派誰來?

三公不可能,其他資歷、影響力較高的人都是有數的。

其中還有鹿門山一系的習禎,習禎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靜養還來不及,怎可能離開益州奔波?

所以,這個徵北護軍是個無解的人事問題,好解決的話,劉備在江都駐留時就解決了。

那麼廖立夠不夠做徵北護軍?

夠,廖立資歷深厚,人脈也夠,就是缺乏政績所以影響力日益衰退,處於決策邊緣地帶。

如果廖立來做徵北護軍,那楊儀保準氣炸。

劉備找不到合適的重臣來當徵北護軍……誰最高興?

楊儀。

長史是個大管家,管的多管的寬,不論在內在外都有高影響力,可終究沒有硬軍功。

沒有硬軍功,那就很難封侯,不封侯,就很難融進現在的漢軍主流階層。

長史一職不能吃一輩子,而硬軍功可以吃一輩子。

楊儀眼巴巴就等着兼任徵北護軍的那麼一天,如果把廖立挪過來,楊儀估計得瘦一圈。

資歷上龐林能壓制楊儀,不算資歷,就憑龐林跟楊儀的亡兄楊慮是好朋友,就能壓住楊儀。

廖立也能壓住,年齡大五六歲,資歷、人脈就大一圈;廖立做侍中時,楊儀是尚書,廖立有出謀獻策的決策權,楊儀只有觀政、學習的份兒。

所以資歷上,廖立能壓住楊儀。

可楊儀在北府資歷深,兼任護軍勉強能調解糾紛。楊儀可以辦到的事情,爲什麼要找一個北府之外,缺乏軍事威望的廖立來?

而楊儀待在北府,也存在屈才現象。

他的後勤、統籌能力十分出衆,北府軍吏的計算能力也不弱。

如果楊儀一人等於五十名計吏的效率,可北府不缺計吏……哪怕一名考覈上來的少尉隊官,也有基本的算術能力。

劉備、諸葛亮、關羽身邊都缺楊儀這樣的高效率統籌人才,楊儀留在北府不僅一身本事缺乏發揮餘地,長期不用,可能計算能力會退化。

諸葛亮身邊有司鹽校尉兼蜀郡郡守的長史王連,楊儀堂堂北府長史,去相府,怎麼也要當個長史才行。

劉備身邊的尚書令劉巴已經病重,可還未卸職,劉巴與楊儀存在極大私人矛盾。

何況楊儀去尚書檯是奔着尚書令一職的,可是比較遺憾,楊儀距離尚書令還差最重要的資歷:侍中。

實際還差郡守資歷,他尚書免職時遙領弘農郡守,資歷上有,可實際上缺乏主政一郡的經驗。

關羽身邊也有用慣手的王甫、裴俊,當初讓楊儀給劉備去送信,楊儀一去不返……關羽不在意,可身邊人在意。

職務調動就這樣,要相互體諒、尊重。

綜合各方面因素,田信捉筆書寫:“臣約束不力,致使瑞獸傷廖公淵脛骨以致斷裂。翼德公久無長史,臣薦楊威公暫代廖公淵。”

楊儀的統籌能力是衆所公認的,劉備自己使用過楊儀,自然清楚楊儀的本事。

單單去做張飛的長史、右護軍實屬大材小用。

沒必要細說廖立的傷勢,脛骨斷裂,肯定不能上任。

而方城、義陽郡又實屬前線,派楊儀去,正好也能跟豫州牧龐林合作,穩住前線。

圍繞一個高層職務調動,就得這麼衡量方方面面。

幾十個字的奏表用印後就放在桌上,龐宏收拾時自會發往益州。

楊儀脾氣不好,可前程燦爛,自然不會跟張飛鬧脾氣,會維護張飛。

跟廖立不同,廖立一直走下坡,破罐破摔,肯定會懟張飛,懟戰死殉國的虞翻,會刺激到張飛。

這起事件算是收尾,就等夏侯獻從益州回來,勸夏侯獻去張飛軍中效力,那張飛這裡的隱患就算排除乾淨。

靜坐書房,田信又拿起行程表審閱,今後一個多月時間裡要走訪各處茶莊。

不需要自己親自炒茶、磨製茶粉,就跟老虎巡視山林留氣味一樣,是宣告主權;順帶看一看茶餅、茶磚生產技藝到了哪一步。

茶餅最大的好處就是解決了運輸問題,恢復關隴後,可以進行茶馬貿易。

以茶馬貿易獲取最初的騎兵力量,以貿易調整遊牧部族之間的動態平衡,然後找機會一口全吞了。

行程是固定的,另一個問題始終在腦海盤旋,即劉巴病重,誰能接替尚書令?

劉備還在,尚書令就是個擺設。

可誰來繼任尚書令,直接意味着劉備更信任誰。

六個侍中,不計自己、關平、張苞,廖立在走下坡路,馬良、李嚴旗鼓相當。

馬良身後是襄陽人、是諸葛亮,其中鹿門山中立,馬康意外戰死,劉備有補償心理,對馬良有一定加成;李嚴是南陽寒門,身上軍吏痕跡更重,更清楚軍吏想要什麼。

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紙第一百三十四章 不敢賭第八百三十五章 首陽陵前第六百八十八章 泰山錄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命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八十八章 郡制第五十八章 戰江陵一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價第三十二章 貪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七百零二章 反轉第二十一章 攻沙洲第六百四十六章 幽雲六鎮第八十四章 蛹第二十四章 彩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四百六十七章 患第四百七十六章 枯竭第八十九章 獨行第三百六十八章 麻木第六百七十二章 還剩三個第一百一十三章 煙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嚴第四百六十一章 妥協的結果第五百八十四章 實不相瞞第一百三十四章 不敢賭第三百二十八章 向西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一百五十三章 放血第一百六十三章 狼煙第二十二章 無法避免第四百四十六章 各有各心第五十二章 方天第一百五十六章 參戰第二十七章 平魯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小之分第七百七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五十八章 婚事爲先第四百五十章 急急如律令第四百五十七章 煙火第七百零六章 西瓜上校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一百五十六章 參戰第二十九章 白馬將冖車第七百七十五章 關鍵與樞紐第七百二十二章 婚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同一片星空第八百五十三章 兩位孔明第八百四十九章 會館第三百九十八章 將門有將第三百零一章 思路第四十八章 應對第八百四十章 誰家清白第三百零二章 劉曄第二百三十二章 光宗耀祖第五百三十八章 飯還得吃第四百八十三章 忠孝第一百七十七章 追逐第九十二章 勢第六十九章 陣不成三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五百六十三章 應對第五百四十一章 要搞砸了第八百七十章 一切爲了穩定第四百七十五章 人皆思安第九十八章 物有所急第七百六十一章 重禮第二百四十章 良心第六百七十五章 二代中堅第三百六十五章 酎金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六百六十章 套索第三百零六章 難民第二十八章 奉義校尉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六百四十九章 本末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擄之第四百零四章 反攻計劃第三百二十五章 雙亡第八百三十五章 首陽陵前第七百三十一章 挑撥第六百二十六章 南海鹽花第四百九十八章 字典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錯第一百三十二章 相持第四十九章 赤袍第一百二十三章 副軍第六百九十章 懿旨第二十九章 白馬將冖車第六百八十章 預防第八百六十五章 折中處理第四百一十八章 賀齊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六百六十八章 立場第一百九十七章 無當飛騎第三百二十七章 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