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聽了司馬懿的話一愣,這纔想起數月前,司馬懿定下聚天下之兵於河北與樑軍決戰之策時,還在朝堂之下單獨與他談論了一件事。
當時,司馬懿在朝堂上鼓動曹丕抽調魏國境內幾乎所有可以調動的兵馬,聚集在河北鄴城,但又近十個城池卻是例外,依舊保持了足夠抵擋樑軍部分時間的兵力。這一系列城池基本上與黃河並行的向東延展,一直到東海之濱的黃河入海處---濱縣。但是司馬懿當時在朝堂上沒說原因,卻在獨自面見曹丕時方將如此做的緣由告訴了對方。
還未等曹丕開口,一旁的程昱嗤的冷笑了聲道:“某還當太師有什麼高招的路數,原來不過是想讓我魏國用殘存一點的家底去退守青州東萊一隅之地。汝真以爲能守住這東萊半島?汝難道沒聽說過樑軍遠洋水師之強?別人能劈波萬里,遠征西洋數萬裡化外之地。豈能拿你個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東萊郡沒有辦法?太師無需多想,樑軍當下席捲天下之勢已成,無論汝將這點殘存兵馬聚集起來,屯守什麼地方,都不可能扭轉這個大勢。”
曹丕此時卻從盛怒中冷靜下來,對司馬懿緩聲道:“事已至此,當下評議誰的過錯也無甚意義。現在我們還是要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要緊。太師還是起來說話吧。”
司馬懿這才得以將發酸的腰板挺直了。他一站起來,便呵呵冷笑着對程昱說道:“程御史,汝只猜對了一半。某和聖上確實討論向東找一條退路,但並非是退守到東萊郡。東萊郡能不能守住,某豈能心中不明。”
一旁的曹真驚訝道:“東萊已是到了大海邊上,不是退守東萊,難道要退到大海里面去嗎?”
此時不是司馬懿做答,而是曹丕開口道:“太師的意思當然不是退到大海之中,而是要退到海外。太師說海外還有廣大適合開墾開發的土地,也有很多可牧之民。所以若是我們大魏在中原無法立足時,可以效仿當年箕子遠走遼東建國。當然我們最終不是去遼東四郡南邊的三韓之地,那裡距離樑國最終控制區域也太近了。我們要去的是瀛洲。”
衆將聽了這話俱爲一驚。曹純首先驚呼道:“瀛洲,那不是三座東海仙山之一嗎?當年,孫權派吳將衛溫前去尋找,結果衛溫只找到了夷洲。這誰都不知道的瀛洲,我們如何抵達?退一萬步說,即使能找到這瀛洲,也定是如同衛溫所找到的那夷洲一樣,乃鳥不拉屎的化外不毛之地。據說吳主曾爲此事懊惱衛溫不已,因爲那夷洲給吳國根本帶來不了什麼,白白賠了大把的用於探訪的人力物力。現在太師要我們魏國上上下下殘存的萬名將士,文武百官,還有他們的數萬家眷,都帶到這荒蠻之地去。我們能生存下來嗎?即使生存下來了,這子子孫孫都困在那不毛彈丸之地,誰願意啊?”
曹純說到這又扭頭,對曹丕畢恭畢敬的拱手說道:“不說我們這做臣子的了,就是陛下您願意看到子子孫孫都成爲化外之民嗎?”
曹丕被曹純這一問,吱吱唔唔了半天也沒表面一個清晰的態度。曹純又接着道:“臣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反正臣曹純寧願與樑軍戰死在沙場上,也絕不甘心自己和子孫都成爲化外蠻夷。”
他這一席話說完,不少魏國的文臣武將紛紛起聲附和,議論之聲越來越大。曹丕見此只好揮揮手,示意大家安靜,而後清清嗓子道:“諸位愛卿,聽太師將話講完,再議論不遲。”
司馬懿這纔開口緩聲道:“諸位,這瀛洲可不是如同你們相像那般,只是個只有一州甚至只有一郡之地大小的彈丸之地。它同樣幅員廣闊,起來小。與其說它是一塊島嶼,不如說它是由大小不一島嶼組成的羣島。這些島嶼或絕或連,爲列島。其中大島面積不一定比我中土一州之地小。所有島嶼土地面積累計起來也不一定比青徐豫兗幽五州之地合起來小。當然它的土地多爲山地不宜耕種,但剩餘的可耕種平原總面積加起來,也不是個小數。不僅養活我們帶去的人口不成問題,只要能將瀛洲的平原土地充分開放,就足夠養兵百萬。這瀛洲的土著當下都是未開化之夷人羣蠻,我們魏軍要想征服他們,簡直易如反掌。”
司馬懿說到這,程昱哈哈笑道:“我們現在連瀛洲在何處都不知道。這些事情,太師又是從哪兒知道的?莫不是從什麼雜書上看到的。”
司馬懿答道:“不錯,就是這個倭人。但他們並不是居住在樂浪海中,而是居住在位於三韓東南的列島上。這列島其實就是古書上所稱的瀛洲。前漢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劉秀接見了這百餘國中的一個叫倭奴國的來使,並賜給其國國王一方金印。這是倭人第一次向天子朝貢。實際上倭人的倭這個名稱也是由倭奴國而來。當下,這倭奴國已不知蹤影,但前些年,又有一個倭人國國主譴使來我大魏。”
此時,太史令華歆顯得自己博學多才的接嘴道:“這人我知道,就是邪馬臺國派來的使者難升米。不瞞聖上,這難升米還是先通過一個扶余商人聯絡到臣,再由臣舉薦給先帝太祖的。”
司馬懿點點頭,也對曹丕說道:“那時臣還未被朝廷起用,是隱居在河內的賦閒士子。不過臣的族人有在朝廷中供事的,無意中將這件事告訴了臣,巧的是當時臣賦閒無聊中,對先秦和前漢一些典籍中所記錄的瀛洲仙山發生了興趣。多番研讀推考之下,認定在遼東四郡和三韓之夷的東南方有一個大島或大片陸地,那就是瀛洲,並且是倭人聚居之地。所以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派遣了些心腹家奴找到難升米,隨他一起渡海歸國。這些心腹家奴在瀛洲居住一年有餘,蒐集本地各種風土人情地理後,又抽出一兩個人千辛萬苦渡海而返,於大半年前重回中土。臣看了他們的稟報,這才爲陛下和大魏謀下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