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簡雍去看熱鬧的時候,遠在洛陽的董明卻遇上了一件有些尷尬的事情。
這一天,董明正在家裡跟曹老闆喝茶,兩人正閒聊着的時候,荀攸面色古怪的走了進來。
“先生,門外有一個女童說要說你。”荀攸說話的時候明顯有些想笑,但是忍住了。
“女童?”董明楞了一下,漫說在洛陽城了,就是在留縣留南村,他也不認識什麼女童啊。唯一認識的女童就是豆芽兒,可豆芽兒現在就在跟前伺候着呢。
“呀,是哪家的姐姐呢?”豆芽兒原本都快睡着了,聽到有女童找過來,整個人都精神了。
對於豆芽兒的插嘴,董明笑了笑,摸了摸她的腦袋對曹操和荀攸道:“讓你們見笑了。”
曹操和荀攸自然不會怪罪豆芽兒,畢竟小姑娘這麼可愛不是?
“公達,快說說看,是誰家的女娃?若是普通人恐怕早就被你趕走了。”曹操很確定,這門外的女童,定然不一是一般人。不然荀攸也不至於這麼無趣,跑來打趣董明。
“是啊公達,到底是何人?”董明也很是好奇。
“哈哈哈,不開玩笑了。”荀攸笑着回道:“其實是伯喈先生來了。不過他家的女兒點名要見先生。”
“伯喈老師?”曹操聞言大喜,道:“不成想竟然是老師來了。定然是來尋董先生的。”
“伯喈先生?”董明有些懵。
“伯喈先生,名邕。”曹操解釋道:“光和二年的時候,去了吳會之地。”
“蔡邕啊。”董明頗爲感慨的說了一句。
曹操和荀攸也同時嘆了一口氣。
蔡邕,在這個時代,這個時期論名聲,董明與他相去甚遠。再加上命運多舛,深受此時士大夫階層的尊崇。
當年因爲得罪了陽球、王智等人,又被天子近臣所嫉恨。爲了免遭不幸,遠走江海,後來隱居在吳地。一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爲了維護朝廷穩定,徵召了蔡邕。那時候蔡邕纔再一次回到洛陽。但,那已經是十二年之後了。
“伯喈先生在何處?我等去拜見一番。”董明說道。
曹操和荀攸點頭稱是,一行人魚貫而出,直奔主廳。之前董明與曹操是在自己的臥房中暢談。
進了主廳,董明就看到了蔡邕。其人長着一張國字臉,蓄着山羊鬍,頭戴儒冠,身穿麻衣。雖然飽經風霜,但是風采依舊。他身旁站着一個小姑娘,長得粉雕玉琢的,跟豆芽兒相比少了一份俏皮,多了幾分知性。長大之後定然是一個美人。
卻是日後比她老爹還要出名的蔡琰,以後會取字明姬後改文姬。
“見過伯喈先生!”三人進來之後,躬身行了一禮。
蔡邕笑了笑,也回了一禮,道:“不必多禮。”說着,他又對荀攸道:“此番某家能回洛陽,倒要多謝慈明先生相助。”
荀攸擺擺手道:“先生說笑了。以先生才略名望,就是沒有我家長輩。這洛陽城也是想來就可以來的。難不成那些蠅營狗苟之輩還真的敢對您出手?”
這話其實就是恭維。當年蔡邕離開洛陽的時候,就被人下了黑手,多得朋友相助,才一路跑到了吳會之地。
不過這都過去六七年了,想來蔡邕還不至於讓他們生出殺心。
跟曹操和荀攸不同的是,董明更好奇的是,這個時候蔡邕爲什麼要回洛陽。要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一直到董卓當政時期,蔡邕才被起復。現在他着急忙慌的回洛陽,基本上算是找死。
因爲他是被髮配的,發配到朔方郡。半道上爲了活命跑到了吳會之地。這也無所謂,只要你不在洛陽晃悠,在哪兒不是發配?現在他忽然出現在洛陽城,無異於給了當年發配他的劉宏一巴掌。
劉宏再怎麼着,也是大漢的最高統治者。真讓劉宏知道了,蔡邕的這條小命,神仙也救不了。
“先生此來所爲何事?要知道,陛下還生您的氣呢。”曹操問出了董明的疑惑。
蔡邕聞言,對着董明笑道:“卻是爲了先生而來。”
“我?”董明楞了一下,沒想到蔡邕這送死一般的行徑,竟然是爲了自己:“某家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地方能夠讓先生如此在意,竟然不遠萬里而來。”
董明在蔡邕跟他說話的時候,心裡就突突的直跳,沒來由的覺得心慌。直覺告訴他,蔡邕來找他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不知道可否跟先生單獨談談?”蔡邕雖然是在跟董明說話,可是話卻是說給曹操和荀攸聽的。
這兩人都是人精,聞言立刻找了藉口離開。
“琰兒你也出去。”蔡邕看了一眼自己的女兒,輕聲說道。
蔡琰聞言皺皺眉頭,道:“可是,是我先要尋董先生的啊!”
“琰兒。”蔡邕淡淡的看了一眼蔡琰,沒有再說多餘的話。後者撅着小嘴,行了一禮,小跑了出去。
蔡琰出去之後,房間裡只剩下董明和蔡邕兩人。
兩人相對而坐,默默地喝着茶。董明心裡平靜,頗有一股子既來之則安之的淡然。蔡邕似乎也不着急,就這麼默默的跟自己手中的茶較勁。
但,房間裡的氣氛卻越來越讓人難受。
“某家來之前收到了一封信。”蔡邕先開口道:“這信,是陛下寫的。讓某家秘密回到洛陽,先生可知爲何?”
“嗯?”董明皺了皺眉頭,沒有回答,而是看着蔡邕,等他解釋。
“某家畢竟還是戴罪之身,又要秘密前來,所以才託慈明先生相助。”蔡邕繼續道:“陛下想要起復某家,可又讓某家秘密前來。陛下是什麼意思呢?”
董明仍然保持沉默。
“陛下讓某家先見見你。”蔡邕像是在說一件無所謂的事情那樣。
董明面無表情的看着蔡邕,道:“先生還請明言。”
蔡邕笑了笑,道:“不知道董明董伯照,儒也,墨也?周公也,王莽也?”
“不知道先生爲誰而問?”董明沒有回答,而是反問了一句。
“爲儒,亦爲陛下,更爲大漢。”
董明輕輕將茶杯放下,回道:“儒也。”
他只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後一個沒有回答。周公也好,王莽也好,他都不會做。
“那就好。”蔡邕笑了笑道:“既然如此,某家和陛下都會放心了。”
董明搖搖頭,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儒家,該變了。”
蔡邕沒有回答,而是輕輕喝了一口茶。董明也沒有再說話。因爲他很清楚,儒家是一個相當矛盾的思想流派。他們是最僵化的,也是最變通的。到了該變的時候,儒家的這些士人,臉皮都可以不要。
他不着急。
披着儒皮改造這個時代,是他做出的選擇。至於是非對錯?留待後人去說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