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魏晉時期名臣、地圖學家,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
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李約瑟稱他爲“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出身於著名士族“河東裴氏”,他的祖父裴茂、父親裴潛,分別在東漢和曹魏官至尚書令。
裴秀自幼便好學,有風度和良好的品德,八歲時就會寫文章。
他的叔父裴徽,在當時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賓客來往。有些賓客在來拜見裴徽之後,還要到裴秀那裡交談,聽聽他的想法,裴秀當時才十幾歲。
但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賤,裴秀的嫡母宣氏對他生母無禮,曾讓她給客人端飯菜,客人見她後都站起來致禮。裴秀的母親說,“我這樣微賤,客人致禮應當是爲小兒的緣故啊。”
宣氏知道此事後,就不再輕視她了。
當時人們作諺語稱讚裴秀道,“後進領袖有裴秀。”
…… ……
後來,度遼將軍毋(Guàn)丘儉將裴秀推薦給大將軍曹爽,稱讚他說,“生而聰慧,長大後崇尚自然,虛靜守真,性入深奧之道,博學強記,無文不通,孝敬尊長,友善兄弟,美名著於鄉里,高聲聞於遠近。確實應爲聖明天子的輔臣,登三公之位,參贊於大府,功德昭化天下。不只是子奇、甘羅這一類的人物,兼有顏回、冉求、子游、子夏的美德。”
曹爽於是召裴秀任大將軍府掾屬。
魏晉追求“名士風度”風潮乍起,裴潛常年服食一種中藥(寒食散)。正始五年(244年),裴潛去世,裴秀世襲父親的爵位清陽亭侯,又被調爲黃門侍郎。
此後,他的生母和嫡母宣氏跟他住在一起。
這時,他已娶妻生子,年滿二十歲。
…… ……
曹爽被殺,裴秀因爲是曹爽的故吏而被免職。不久後,又被任命爲廷尉正,在司馬昭任安東將軍及衛將軍時,都擔任他的司馬,參與謀劃軍國之政,大多都得到信任而被採納。後遷任散騎常侍。
當時魏帝曹髦(máo)好學有文才,多次請裴秀到東堂一起講解談論學問,切磋文章,稱裴秀爲儒林文人。
嫡母宣氏和生母相處得很好,自從裴秀的父親去世後,她們倆好像調換的位置,宣氏處處現出低微之狀。可是,裴秀一如生母一樣,奉孝宣氏,反覆告誡家人,不可偏廢。
…… ……
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據壽春發動叛亂(即淮南三叛最後一叛),司馬昭親自率軍討伐,裴秀與尚書僕射陳泰、黃門侍郎鍾會從徵,參與謀劃策略。
叛亂被平定後,裴秀轉任尚書,進封爲魯陽鄉侯,增加食邑一千戶。
曹奐爲魏元帝,裴秀因參與謀立定策,進爵爲魯陽縣侯,增加食邑七百戶,又遷任尚書僕射。
鹹熙元年(264年),朝廷下詔審查改革各種法律制度。當時荀顗(yǐ)負責制定禮儀、賈充負責訂正法律,而裴秀則負責修改官制。裴秀建議恢復五等爵制,於是自騎督以上的六百多人都受封爵位。裴秀被封爲濟川侯,封地六十里,食邑一千四百戶,以高苑縣的濟川墟爲侯國所在地。
鹹熙二年(265年),他的生母病逝,嫡母宣氏不食不飲守在靈堂,對人說,“她死了,我還活着作甚?”
要自殺。
裴秀問她爲何如此,宣氏說,“我賴你的母親苟活在此,她去了,我還得以活?”
意思是,你生母死了,你還能給我好煙兒抽,我不死,還等着什麼?
裴秀把宣氏攙扶起來,對她說,“我終能扶持與你。”
以後,裴秀孝敬宣氏如同生母,被世人所樂道。
…… ……
司馬炎即晉王位後,拜裴秀爲尚書令、右光祿大夫,與御史大夫王沈、衛將軍賈充一同開府辟召掾屬,並加職給事中。
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後,裴秀被加任左光祿大夫,被封爲鉅(jù)鹿郡公,食邑三千戶。
有人告他佔用官地等罪名,司馬炎覈實後,下詔認爲裴秀輔助朝政,有功於王室,不能因爲小毛病而掩蓋他的功勞,於是命有關部門追究直接責任人的罪責,裴秀免責。
裴秀精通儒學、多聞博識,又留心政事,在司馬炎受禪的時候,匯聚羣臣進言的要領,他所裁定的事,都不違犯禮。裴秀創制朝廷禮儀,陳列刑法,大多都被採納應用,作爲範例。他任司空四年,被當世稱爲名公。
…… ……
魏晉風度一直是文人名士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在許多人看來,它所代表的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爲此文人士大夫掙食寒食散,服用它的症狀是渾身燥熱難受,必須快速走動,並且伴隨着叫聲才能慢慢散熱。
但這一番燥熱過後,人們獲得了很大的快感,會感到精神清爽,體能、性慾都有所激增,所以在當時的貴族階級很流行服用這種藥。
泰始七年(271年)三月初七(4月3日),裴秀在一次服用寒食散(即五石散)後誤飲冷酒(食用寒食散後宜服熱酒),而不幸逝世,終年四十八歲。
…… ……
他逝世後,司馬炎下詔說,“司空聰敏而有德,舉止儒雅,佐皇室而輔國政,功勳宏大。正準備依賴他闡釋施行各種法制,爲世人作出典範,但他不幸去世,朕甚爲痛惜。”
咸寧元年(275年),裴秀與石苞等都得以列名受祭。
…… ……
主要成就: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理論。他總結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圖理論“製圖六體”。
所謂“製圖六體”就是繪製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
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它把製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裴秀在任司空時,因爲自己的職位是地官,又認爲《禹貢》中的山川地名,沿用久遠,後世多有改變,解說者或牽強附會,漸漸混淆不清。
於是採集甄別舊文,有疑的地方缺而不論,古代有其名而當今不用的地方,也都作出註解,作成《禹貢地域圖》十八篇,上奏武帝,被收藏於秘府。圖上古今地名相互對照,它不僅是當時最完備、最精詳的地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科學的繪製方法。
裴秀在圖的前面寫了序言,詳細談到了他繪製地圖所運用的方法。這是一篇很有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獻,它體現了裴秀在製圖理論上的卓越見解。這篇序言後來被保存在《晉書•裴秀傳》及《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文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