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軍到武丘,王凌在水邊自縛等待,說:“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何苦親自來呢?”
司馬懿說:“因爲君非折簡之客啊!”
說罷,命將領率六百人馬把王凌解送洛陽。
王凌向司馬懿要棺材上的釘子,想試探一下司馬懿想不想殺自己,司馬懿命手下人找來送給他。五月,王凌到項城,絕望,服毒而死。
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凌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
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的一律誅滅三族。
派人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屍三天,然後,燒掉他們的印綬、官服埋於土中。逼楚王曹彪自盡。並且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yè)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曹芳策命司馬懿爲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爲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
司馬懿心裡非常清楚,殺掉曹爽一黨,不能撇淨朝廷對他的懷疑。
不久,就看到了這個徵兆:郭太后送給司馬懿一個叫靜姝侍妾,實際就是個臥底,相國府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靜姝就前去告知太后,使司馬懿如在桎梏,這個女人還不能隨便殺了。
不久,靜姝懷孕,臨產,應該給吃催生藥,司馬懿反其道用藥,致使靜姝死於難產,司馬懿終於除去了窩底之荊。女人死於難產,郭太后還不能說什麼。
影視劇裡,把靜姝說成是曹丕送給司馬懿的,那只是爲了劇情的需要,其實,曹丕時根本用不着送司馬懿一個臥底的。
司馬懿那時,什麼不都是屁顛兒屁顛兒的?只有曹芳時的“孤兒寡母”,才需這樣低等的窺視。
…… ……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當年九月庚申,司馬懿被葬於河陰首陽山,諡文貞,追封相國、郡公,司馬孚秉承他的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
諡號後改爲文宣。但《三國志》和《晉書•文帝紀》均記載諡號爲“宣文”,故多以後者爲準。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請將各位已故功臣的靈位置於魏太祖廟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擔任的官職大小爲序。太傅司馬懿因位高爵顯,列爲第一。
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爲宣王;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受魏禪,給司馬懿上尊號爲宣皇帝,稱其陵墓爲高原陵,廟號高祖。
…… ……
司馬懿的主要成就:
除軍事方面外,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纔可謂遠矣。
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後來又大興屯田於淮北,穿廣槽渠,這些作爲,不但厚植了國力,也爲日後統一華夏殿定基礎。
司馬懿在推廣屯田,特別是軍屯事業上有很大的建樹。約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馬懿由轉爲丞相軍司馬後,向曹操建議:“昔箕子陳謀,以食爲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曹操行之。
魏國一時“務農積穀,國用豐贍。”(《晉書•宣帝紀》)
曹操採納這個建議僅兩年就駕崩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要使軍屯走向正規,大規模的鋪開推行當然是困難的。管理軍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員,都是在黃初年間(220—226年)設置的,說明軍屯走上正規是在曹丕時期。
曹魏軍屯推行很廣泛,但主要基地是設置在邊境駐軍地區,特別是在和吳、蜀的軍事對立地帶。曹魏和吳、蜀對立地帶的兩大軍屯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
…… ……
李世民爲《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
“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僞退以誘我也。
“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爲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毋(Guàn)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y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 ……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爲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