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調虎離山 徐盛立功

“哪裡哪裡……你要知道這舒縣是我的根基,更爲重要,我正是看重你!”

徐盛嘆了口氣道:“多謝將軍看重。”

劉勳當即升帳,點集軍馬五千,留下一個校尉和徐盛帶軍一千留守舒縣。

一切準備停當,立即發兵往三叉山。

三叉山既然知道自己的糧草駐地,就絕對不能留。

三叉山的陸績得到太史慈的書信,告訴他劉勳可能領兵來犯。

陸績心中震動,自己沒招惹他,他怎麼來了。

“叔叔!出了什麼事?”

陸績愛憐地摸摸陸遜小腦袋,道:“不知何故,劉勳忽然領兵來犯,這如何是好?”

陸遜道:“聽說袁術受劉備、呂布擠壓,當不會在此時來打我們。”

“我也是這麼想的!”

陸遜道:“定是劉勳受了小人唆使。叔叔,我們不怕他!”

陸遜奶聲奶氣,陸績長嘆一聲,心想你聰慧過人,只盼你快點長大,陸氏也多個人才。

別的什麼也顧不得了,陸績只有召集人馬,準備死守。

幸好三叉山險峻,也不是隨便打得下的。

劉勳一到三叉山山腳,即下令安營下寨,準備先看清地形,再做主意。

三叉山只一條道,思來想去,劉勳決定集中兵力,就攻這一處。

當即選出三個勇武校軍,共帶兵五百準備做衝鋒,一股作氣拿下第一個山頭,做爲攻擊陣地。

“此戰,地勢對我不利,但山賊勢弱,務必一股作氣拿下第一個山頭。”

“中途決不允許泄氣,否則就再也攻不下。”

“諾!”

衆軍大吼一聲。

“弓箭手何在!”

弓箭手中隊校尉喝道:“小人在!”

“命所有弓箭手,不要省箭,爲先鋒隊壓住陣腳,隨着先鋒隊步步前進。”

“諾!”

劉勳佈置完成,立即下令攻山。

“殺”

山腳戰鼓如雷鳴,五百先鋒拿着盾牌,一齊衝鋒。

“殺啊……”

咚咚咚……

人喊馬嘶,劉勳緊盯着那條山路,山上有石頭巨木滾落,先鋒軍頓時死亡百餘人。

但軍士也奮勇上前,絲毫不泄氣,在自己弓箭手幫助下,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但山上的反抗也越來越強。

陸績見勢危急,幾次反衝鋒,居高臨下,竟然又奪回了山路擁有權。

山路狹窄,劉勳雖然人壯兵多,卻派不上用場。

陸績雖然兵瘦將少,卻指揮有方,人人奮勇,居然打了個不相上下。

……

……

劉勳留下一校尉和徐盛看守舒縣。

徐盛對那校尉道:“劉將軍不看重我們,建功立業的事我們也撈不着。”

校尉搖頭道:“正常,我從未想撈什麼軍功,也輪不到我。”

徐盛道:“既然如此,喝酒去吧,管他呢!”

“不可!劉將軍不在,命我們守城,這千萬大意不得。”

說完,校尉上了城樓巡視。

徐盛無奈,只得跟着上了城牆。

心中琢磨着,太史慈一到,自己如何打開城門。

這個校尉總是個討厭的傢伙,特別是那小鼻子小眼,看着就想打他孃的。

過了一個時辰,徐盛一直聚精會神注意動靜,忽然聽到一點聲音。

急下了城,將耳朵貼到地面,心中大喜,太史慈來了。

果然……

塵土飛楊,太史慈帶兵三千,滾滾而來。

徐盛一臉焦急,找到那校尉道:“劉將軍大意了,這如何是好?”

校尉也嚇傻了,回道:“如今敵人來犯,我們只有死守,派人快通知將軍,火速回軍。”

徐盛道:“說得不錯!你過來,我給你看個東西!”

“什麼東西?”

“將軍臨走時,留下有一錦囊。”

校尉大喜,隨着徐盛來到牆角。

徐盛見四周無人,神秘道:“你過來看!”

校尉湊近,徐盛忽的抽出匕首,一刀桶了下去,一手捂住他嘴。

校尉叫都沒叫出來,就軟軟倒了下去。

徐盛上了城牆,大叫道:“快打開城門,迎接劉將軍回城!”

守門士兵一看不對勁啊,這不像是將軍的人馬。

徐盛喝道:“開門,這是將軍鉅野守糧人馬,快開城門。”

守門兵士仍然半信半疑。

徐盛大怒,喝道:“耽誤軍事,到時將軍怪罪下來,誰來承當!?”

“不聽令者!斬!”

說完抽出佩劍……

守門兵丁這纔不作他想,趕緊大開城門。

城外太史慈早在等着,見城門一開,長槍一揮,帶軍蜂涌而入。

長槍一抖首先殺了城門兵。

城上衆兵一見,頓時嚇傻了,果然是敵人。

見敵人有數千之衆,而整個守城的人也才一千人。

徐盛大叫道:“敵人進城了,劉將軍戰死三叉山,大家快投降啊。”

“快投降啊,再不降就遲了!”

太史慈大喝一聲,騎馬衝上城牆,守軍見他威風凜凜,哪裡還敢抵抗。

畢竟城都破了。

而且明顯還有內賊。

兵不血刃拿了廬江郡首府舒縣。

太史慈當即命徐盛收降兵丁,集中看押,自己派人守城,只等劉勳回來。

太史慈坐到府衙,大笑道:“這裡就是劉勳看歌舞的地方吧。”

徐盛道:“正是!卻沒想到轉眼間就輪到將軍坐到這裡了。”

太史慈哈哈大笑:“大人妙計,此時劉勳怕還在攻三叉山呢!”

“也沒那麼容易,陸績經營三叉山也有點時間,最後只是兩敗俱傷。”

太史慈點點頭,這正是大人想看到的。

“劉勳退回來後,料他不敢攻城。大人說鉅野重要,所以,你領兵一千前往鉅野。”

“諾!”

“記住!務必要將鉅野拿到手裡,如果劉勳帶兵前來,你千萬要記住,不要出鉅野,只守住片刻就行。”

“末將領命!”

徐盛帶兵前往鉅野。

太史慈坐下來寫信,將所有經過詳細寫下,派人送往皖城縣,又叮囑送信人,告訴大人這邊一切都好,不要惦記。

這廬江郡本來是陸家的,後被孫策攻下,交與了袁術,現在終於落到了林川手裡。

廬江郡一到手,林川就明白,整個楊州就差不多了。

其餘地方有孫策去攻。

而且楊州本來就空虛,袁術大軍都在前線對付那些名流。

林川只是在他們後面使點小計。

現在自己要正式領楊州牧就恰當多了。

當還是要上書許昌請旨。

這就是試探曹操對自己的態度了。

這老賊同意就同意,不同意也無所謂。

林川也不放在心上,只是走個形勢而已。

第三百二十三章 閒來無事空嘆息 一得用滿座友第六十四章 曹林對拼 心生詭異策第七十八章 引天威 一招破敵第二百五十章 你情我願 暗起陰風第五百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 曹劉無法救大局第三百八十四章 道中俠士 命護少主第三百八十五章 尋她三萬裡 卻在燈火通明處第一百五十章 設伏呂布 孔明初用兵第三百二十六章 謠言四起 江有兵屍第三十七章 布疑兵阻袁術退路 退避山林遇絕境第五章 春宮鎖二喬 皖縣跑鐵騎第十八章魯紹造弩第四百一十二章 封將護中 欲徵曹操第二百二十一章 辱仙皮肉 兩不猜測第一百五十九章 祭河出兵 袁紹反覆第六十八章 一人檔萬騎 路中詭異笑第三百三十六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三百八十九章 召郎中 思疑病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鼠忌器 曹洪要當和事佬第一百八十三章 改革路難 難於人心第四百六十二章 一戰定江山 鎖定半邊天第三百五十五章 自古獄地多冤魂 此生莫入罪第三百九十章 蓄意起事 只因一腔怨第三百一十四章 心有天下 欲移都金陵第二百六十七章 欲訂盟約 外強中乾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五路大軍 志在必得第二百八十一章 臨軍布將 發勢取荊州第三百二十七章 震怒斥近臣 嚴令進曹營第三百九十四章 滿城盡是豪族 一殿都懷冤恨傷第五百零六章 霸主爲惡財 將軍帶兵歸第百四零六章 回金陵 施情暴第一百一十五章 奇人奇才 主擔一方第五百章 最後通諜 勿謂言之不預第一百七十五章 偷運糧 遇軍劫道第二百二十七章 關羽顯威 沒有三回之敵第三百八十四章 道中俠士 命護少主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片丹心照日月 原是鬧烏龍陣第四百零五章 橫刀忙逼供 可憐下人賤第一百五十四章 生死瞬間事 而我只伴甜蜜心第二百九十五章 劉備諸葛有自信 共抗江東第二十九章 林川北上 好事敗露第四百四十六章 先取你人頭 再滅你族譜第五十一章 施下馬威 口舌藏劍第二百三十四章 孔明泣血劉備膽寒投曹軍第二百三十三章 新器驚得三軍寒第五百二十三章 各地諸候起 再起見盟軍第四百六十五章 羣臣借禪推位 割據欲先稱帝第四百九十一章 喜見商部重臣 羣臣議法典第三百五十一章 難從水中出 一覽見雲山第七章 無恥之人行無恥之事第九十三章 忽聞天人到 單騎相見第五百一十八章 集衆臣 衆口議上策第四百七十六章 禍來不敢恨 悔恨不當初第二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用謀 呂布失招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川親解圍 死士守渡口第三百八十六章 聊時才知天子室 今壎落在民間第二百七十六章 軍事前進一寸 商業推進一地第一百二十四章 新府落成 衆將述職第二百一十四章 處心積慮爲破敵 一圖勾成破萬第七十九章 過信河 挾威歸鄉第三百五十九章 吳地驚變 奈何奪位不知命第二百一十七章 孔明要借箭 林川直接衝殺第三百九十八章 會唱歌的吉它 總是仙間神盒第三百一十八章 治亂象 正王道正氣第四百五十三章 幽州易手 林川任主第二百零八章 爲事不擇手段 連騙帶哄行昧心事第二百零四章 平亂賊 初戰失當第二百八十六章 馬蹄馳如一清風 縱橫三百里第三百五十九章 吳地驚變 奈何奪位不知命第五百二十一章 攻心計爲上 不戰屈人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一語驚衆人 始料不及各人臣第二百九十八章 殘陽如血人如鐵第十二章 論天下英雄 孫氏不滅第百四零六章 回金陵 施情暴第二百五十四章 亮相壽春 全城粉絲第三百四十二章 齊天下威望 金陵設宴第四百五十八章 勇當遇劉軍 會流擊無敵第四百五十七章 血戰右路軍 劉軍萬命檔江東第三百九十二章 江湖有險惡 錦衛遇艱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袁軍推進 孫策守勢第十章 蒼天淚如雨 人間修羅場第四百九十九章 一路風光 林川入軍第三百一十六章 州牧如王駕 移行金陵第四百四十八章 飛來橫禍 只因天機露第二百六十七章 欲訂盟約 外強中乾第二十四章 折筷成信 徐盛詐城第四百一十九章 傳徐盛 林川尊民法第三百五十八章 身在局中不知局 奈何有天命第三百零四章 不堪壓力 崩潰獻城第一百八十八章 陸氏有佳才 小兒善謀第四百八十三章 一語驚衆人 始料不及各人臣第二百三十四章 孔明泣血劉備膽寒投曹軍第二百零四章 平亂賊 初戰失當第五十八章 袁紹舉兵 曹操借勢第一百零九章 明大理 曉其厲害第四百四十五章 美人新歡 哪見舊人哭第一百三十二章 戲說曹操 皖縣整風第二百六十八章 戲虐使臣 明嘲荊州第四百二十章 孤證難自圓 巧言辯高堂第八章 人算不如林算 人鬥不如智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