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雍(孫幹)見過賈公!”
簡雍和孫幹也不是一直分開行動的,這一日他們便聯袂去拜訪賈詡賈尚書。這可是陳棟點名的重點人物,簡孫二人不敢馬虎,一併前來拜會。
本來簡雍和孫幹是不知道賈詡這號人物的,這個時代信息傳遞太過落後,即便是劉備,也只是知道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把持了朝廷。
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賈詡起到了什麼作用,劉備一夥人並不知道,只是隱約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畢竟整件事情賈詡都隱居幕後,除了當事人誰知道他的存在。
但陳棟不一樣,他可是知曉這個時代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聞。被陳棟科普了一下賈詡其人後,簡孫二人才知曉了這麼一個可怕的存在。這一見到賈詡真人之後,即便是見慣了不少大人物,簡孫二人還是有些侷促。
“憲和、公佑請坐!”賈詡也是非常親熱得接待了他們,這個一臉和善笑容的老人,只看相貌,完全不會讓人聯想到“毒士”二字。
這段時間簡孫二人在長安多出走動,簡雍在暗、孫幹在明,一切行動都被賈詡看在眼中,這讓賈詡第一次注意到了亂世之中還有一個叫做劉備的諸侯。
“我家主公對賈公推崇備至,特命我們二人向賈公進獻一份薄禮,希望賈公不要推脫!”雖然孫幹是正使,但簡雍纔是劉備心腹這事,自然逃不過賈詡的眼睛。於是一開始便是簡雍坐在了上位,話也是他開口的。
根據陳棟對賈詡的瞭解,賈詡一般是不會收別人的禮物,但禮節還是要送到,叮囑簡雍給賈詡準備了一份最厚的禮物。
“我聽聞劉使君是漢室宗親,他應該對我這麼一個亂武天下,把漢室弄得威信掃地的毒士沒什麼好感吧!”對於劉備送來的禮物,賈詡看都不看,直接向簡雍問道。
“我與我家主公年少時便已經相識,他平日裡說起天下大事之時,從來都是對桓帝和靈帝破口大罵的,天下亂成這個樣子,這都是這兩個昏君的罪過!”
陳棟認識劉備後,發現這傢伙是真得很討厭桓帝,更加討厭的則是那個過河拆橋的靈帝。靈帝在平定黃巾之亂後,把平定黃巾有功而被任命官職的那部分大漢自幹五(此處爲五銖錢)全給擼了,劉備這個安喜尉就是受害者。
期間罵得有時候非常過火,劉備更是粗鄙之言絡繹不絕。也就是諸葛亮日後爲尊者諱,來了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真實的劉備罵街,可比王朗王司徒的那番話粗鄙多了。
“我家主公說了,賈公有良平之奇,落得現在這個結果,這是大漢朝廷的錯,就像是如果可以,韓遂韓文約也可以是大漢忠臣一樣!”
“良平之奇?!”
當聽了簡雍的這番話後,賈詡忍不住長長得嘆了一口氣,之前波瀾不驚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感慨,甚至還有些嘲弄的味道在裡面。
47歲的賈詡望去,滿眼都是自己17歲時的模樣。也就在十七歲那一年那一年,賈詡認識了名士閻忠,閻忠認爲他與衆不同,說他有張良、陳平那樣的智慧,將來必成大事。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賈詡馬上就要到知天命的年紀,但沒有建立良平的功績,卻有了比陳平更加差的名聲,這不免讓賈詡有些難過。在年輕的時候,賈詡也曾經渴望建功立業,但現在他只想着活下去了。
不過在感慨了一番後,賈詡卻是正色道:“聽你家主公的口氣,
如果他要是能夠執政,甚至會赦免韓文約的罪過!”
“不錯!我家主公說了,邊章和韓遂那些破事,都是朝廷搞起來的。還有這次李郭之亂,也是王允剛愎自用引起的禍亂。如果我家主公真有幸執政,定然會赦免相關人員!”
這次簡雍出使,在陳棟看來最大的目標是爲劉備取得豫州刺史之職,次要目標便是與賈詡搞好關係。通過這番話語,簡雍已經表明了劉備的態度,身爲漢室宗親的他絕對不會追究賈詡在李郭之亂中的責任。
“我家主公的主薄陳棟陳子樑斷言,李傕和郭汜雖然現在看起來親密無間,但一定會內訌,即便是賈公這個裱糊匠再怎麼努力,也裱糊不了他們的裂痕。 到時候賈公如果沒有去處,我們上下定會掃榻恭迎!”
“陳棟陳子樑,沒聽說過啊!”當聽到這麼一個陌生的名字後,賈詡也是愣了片刻。
“子樑是陳寔陳太丘的族孫,現在爲我家主公所信用。之前的時候徐州遭遇曹孟德圍攻,他便斷言陳公臺和張孟卓必然會造曹孟德的反,我們當時都不相信,結果事情真如他所說,兗州亂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賈公莫要不信,李郭二人真有可能反目!”昨天剛看了李郭二人狼狽爲奸的親熱,簡雍也不覺得他倆會反目,但陳棟說了李郭會反目,那簡雍自然選擇相信陳棟。
點出李郭必然反目,這也是陳棟的意思,既然想要招攬賈詡,那就要讓賈詡看到己方的實力,陳棟不介意繼續扮演料事如神的角色——陳棟如此牛逼的謀士都跟着劉備混,賈詡老毒士快點兒過來,這裡絕對有前途。
“原來是陳太丘的族人,有點兒意思啊!這位陳子樑還有其他什麼事蹟沒有?”
賈詡固然是三國最頂尖的人物,但這天下英雄豪傑衆多,賈詡也是心知肚明。即便是曹魏內部,在史書和賈詡並傳的便有荀彧和荀攸叔侄,這是史家認爲曹魏集團和賈詡並駕齊驅的人物。只是後世有諸如裴松之這樣認爲賈詡不配和二荀並傳的人,但從來沒有認爲二荀不配和賈詡並傳的。
賈詡從來沒有小覷過天下英雄,自然知道中原這些世家之中可是臥虎藏龍,有不少奇才,他只是有些好奇這個之前籍籍無名的陳子樑究竟是何許人物,這將關係到他接下來的很多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