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堅持不結盟
2015年上半年,美國輿論界颳起了一陣風,聲稱一個以美日爲一方、中俄爲另一方的“新的兩極世界”正在出現,亞太地區正“醞釀着一場新冷戰”。其根據是201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美國進行了長達8天的訪問,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這是安倍就任首相以來對一個國家訪問時間最長的一次。此行的最大收穫是敲定了新的《日美合作防務指針》。另一方面,外界十分關注習近平主席5月8日至10日對俄羅斯的訪問,他與普京總統簽署了《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雙方簽署了32項合作協議,價值高達250億美元。美國這股風颳起來之後,亞洲也有人響應。
今天真的正在出現一個“新的兩極世界”和“新冷戰”嗎?這可是關係到當今世界格局的大問題。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過去的兩極世界和冷戰是怎麼回事。
1949年4月4日,美國和加拿大與10個歐洲國家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美日兩國於1951年9月8日簽署了軍事同盟條約。1955年5月14日,蘇聯和7個東歐國家簽訂了《華沙條約》,結成了軍事聯盟。北約和華約的對峙是東西方冷戰的重要標誌。
1991年2月25日,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在布達佩斯召開特別會議,宣佈從3月31日起終止在華約範圍內簽訂的軍事協定的法律效力,解散華約所有軍事機構。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兩極世界壽終正寢,冷戰宣告結束。
照理講,冷戰結束了,北約、日美軍事同盟作爲冷戰的產物,應當隨着冷戰的結束而告終。但是冷戰雖然結束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擴大了,從1991年的16國發展到現在的28國。美日之間又搞了新的《合作防務指針》。迄今爲止,美國在日本還有10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35000人。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進行冷戰必須有兩家,一家打不起來。今天美日是同盟關係,這種同盟已經存在60多年了。但是中俄之間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而不是同盟關係。中國絕不會同任何國家結成軍事同盟。中國不需要敵人,我們願意同世界各國交朋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在各個領域的合作。2014年中國國內也有一些人主張結盟,但是在同年11月舉行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佈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
不結盟是中國外交的一條重要原則,這個原則的確立絕非偶然。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歷程,對我們的外交政策進行了梳理,把不結盟作爲中國外交的一項根本原則。
我們這樣做首先是因爲時代主題變了。20世紀末,時代的主題逐漸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爲和平與發展,這是國際關係中統領一切的大變化。結盟是戰爭與革命的需要,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絕不能身體進了21世紀,腦袋還停留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那是註定要碰壁的。美國進入新世紀
以來,打了兩場半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這幾場戰爭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越打麻煩越多,越打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對抗越嚴重。美國是倒了大黴,撞了南牆,根本原因是沒有順應時代主題的變化。
其次,我們曾經與蘇聯結過盟,效果並不好,我們是有深刻教訓的。
1984年10月31日,鄧小平會見緬甸總統吳山友時講道:
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範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總結國際關係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其實,不結盟的思想早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就初見端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後,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就得到亞非國家的普遍接受。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就是在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十項原則中的第六項原則就是:“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爲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你不能不佩服周恩來總理的遠見和洞察力!
最後,堅持不結盟是我們維護中國和世界在21世紀最大利益的需要。中國在21世紀最大的利益就是鄧小平講的“發展是硬道理”,具體到今天來說就是要保持發展的勢頭。我們今天所取得的發展勢頭可以說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最好的勢頭。把這個發展勢頭保持下去,再有三五十年中國就完全起來了。保持發展的勢頭,就必須保持對外開放的勢頭,保持對外合作的勢頭。毫無疑問,搞結盟政策就會破壞開放的勢頭、結束對外合作的勢頭,從而終止我們發展的勢頭,這是違揹我們的最大利益的。
世界人民在21世紀的最大利益是與時代主題密切聯繫的。既然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結盟、搞軍事集團與時代主題就是背道而馳的。
我不久前訪問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他們普遍表示願意同美國和中國都保持良好的關係,不願意選邊站隊。他們這個立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東南亞人民不願意選邊站隊,世界其他地方的國家和人民也不願意選邊站隊。道理很簡單,如果爆發一場新的冷戰,其結果是什麼?那就會出現一場新的軍備競賽,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所需要的鉅額資金就會用於發展軍備,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就會受到威脅。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和平受到了威脅,發展就無從談起。而世界面臨許多大問題,從根本上說只有發展才能解決。
過去30多年,我們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不擴張、不稱霸、不結盟的和平發展戰略。中國經濟大增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大發展,說明和平發展戰略是卓有成效的,也是完全行得通的。我們今後也必將繼續奉行這一戰略。
回顧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歷史,隨着中國崛起的勢頭增強,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隔一段時間,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特別是美國,在鼓吹“美中對抗不可避免”,雙方之間的“新冷戰”蓄勢待發。
上述現象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新時代的
潮流與舊時代的潮流在較量;有人在慣性思維的驅使下,把今日的中美關係等同於昔日的美蘇關係。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時代的潮流,但是必須看到這股潮流是時代主題變化後出現的新事物。我們的時代是從舊時代演變而來的。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當今時代潮流相對立的,還存在着一股冷戰、對抗、仇恨、衝突的潮流。這股潮流是舊時代的產物,但這股潮流是絕不肯輕易退出歷史舞臺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有兩條。
一是存在着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美國的軍火工業就是這樣的一個利益集團。他們唯恐天下不亂,不斷鼓吹冷戰、對抗、仇恨和衝突,因爲他們可以從中牟取暴利。也正是這一批人在不斷地傳播和散佈“中國威脅論”。
二是人們的思想往往落後於實踐。時代主題變了,但是戰爭與革命時代所形成的強大思想慣性依然存在。人總是生活在慣性之中,慣性思維影響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關注一下美國的輿論,就會看到:有些人經常拿今天的中美關係與昔日的美蘇關係相比較,認爲二者之間很相像。他們沒有認識到,今天的中美關係與昔日的美蘇關係有着本質的不同。
昔日的美蘇關係主導面是對抗,遊戲規則是零和遊戲。凡是對美國有利的事情,蘇聯一定倒黴;反之亦然。而今天的中美關係則全然不同,中美之間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分歧,雙方的摩擦和爭吵不斷,但毋庸置疑的是,中美關係的主導面是合作,中美之間的合作和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
1971年我第一次去美國出席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並在美國常駐。1971年中美貿易額僅爲500萬美元,而2014年上升到5400億美元。昔日的美蘇貿易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冷戰期間美蘇關係最好的時候,兩國貿易額也不過區區40億美元。
今天,中美之間的合作領域在不斷擴大,包括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雙邊合作和人員交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也在進步。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與奧巴馬總統達成了中美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共識。之所以能夠達成這樣的共識,就是因爲雙方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而且這種共同利益還存在着巨大的發展空間。
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一個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在過渡時期裡各種思想都會冒出來,新舊兩種思想不斷較量,這是必然的。我們中國人要有主心骨十分重要。什麼是主心骨?那就是堅持鄧小平同志爲我們制定的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方針,堅持和平發展的對外戰略,不稱霸,不擴張,不結盟。
鄭板橋一首題爲《竹石》的詩說得好: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們必須要有這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在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一定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