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客觀看待國外對中國的評論
英國廣播公司(BBC)2013年5月22日公佈了其委託加拿大民調機構GlobeScan和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政策態度項目組所做的一項各國國家形象的調查。在受調查的25個國家中,德國的國家形象最好,美國和中國分別排名第八、第九。
消息傳來,國際輿論和我國國人對結果反應不一,有的支持,有的反對。我以爲,對此類民調結果包括對國際上的反映,我們要採取冷靜、客觀的分析態度。所謂冷靜,就是不要感情用事。人家說我好,也不必欣喜若狂;人家說我不好,也不要如喪考妣。所謂客觀,就是實事求是的看待這樣一個結果。民調就是民調,它反映了一部分真實情況,也有有失公允的地方。我們採取分析的態度,就能夠從中吸取必要的教益和啓示。
這次民調的結果,我看首先是反映了世界的進步。全球化推動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存度加深,由於依存度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大大增多,相互關注程度也在上升,所以纔會對對方國家有一點印象。這種現象在世界處於一種相互封閉和割裂的狀態下是不可能出現的。
同時還要看到,這個結果也是中國崛起所帶來的。1978年,中國雖然人口衆多,國土面積也很大,但中國的GDP僅佔全球的1.8%,我們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那時候的世界對中國的關注程度低多了。今天,世界如此關注中國,因爲中國在崛起,我們來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人家關注你、重視你是必然的。
這次民調反映出,國際社會盡管還存在着不少偏見,但對於中國總體印象還是積極的。人們之所以對中國的反映還算積極,那是中國人幹出來的!我們通過30多年的大發展,顯示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於學習、不怕困難的優良品質。這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受到國際社會的讚賞。
2010年9月13日,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先生在釣魚臺發表即席講話,我本人就在現場。佐利克說:“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1980年,到現在30年過去了。我目睹中國的巨大變化,中國的大發展使將近5億人擺脫了赤貧,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佐利克的這番話很有代表性。
這次民調還顯示出,國際社會中還有不少人對中國感到擔心、憂慮甚至恐懼。對於這種現象,我以爲,對人家開展“大批判”,想要改造人家,那是無濟於事的。歷史證明“大批判”只會加劇雙方對立的情況,對於增進相互瞭解有百害而無一利。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自己。我們中國人應當反思,人家爲什麼對我們有所擔心、憂慮甚至恐懼?除去偏見之外,我們自己的做法中有無值得商榷之處?我們能否做得更好一些?
過去幾個世紀,世界是受西方統治的,西方想按照他們的理念來改造這個世界。其實,世界的多樣性是由文明的多樣性決定的。要想把世界都改造成同西方一模一樣,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想改造人家的思想,是西方不少人士的主導思想,這種思想也對世界有影響。世界上也有人,包括中國,認爲改造別人可以顯示自己的強大、優秀和高明。其實,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你一廂情願地想去改變人家是很困難的。相反,改變自己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改變自己也會對人家有影響,這不是示弱,也不是屈膝投降,而是考慮到自己進步和與世界一同進步的需要。我們過去30多年來的大發展,不正是我們改變了自己的結果嗎?!
冷靜、客觀地對待外界的評論,會使我們自己更加理性,也會使我們更好地處理與外國的關係,實現互利共贏的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