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帶一路”的倡議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講話,提出了構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提出了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兩個倡議被概括爲“一帶一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這是在中國外交史上,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涉及65個國家、44億人口的影響深遠的倡議。實現這個倡議需要好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個倡議提出後引起了國內、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王毅外長在2015年3月8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是2015年中國外交的重點。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經過深思熟慮提出的重大倡議,既考慮到全球形勢,又考慮到亞洲的需要以及中國國內的情況。
從全球情況看,當今的國際形勢呈現出三個中心。
冷戰、對抗、局部戰爭與衝突的中心在中東和北非。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大地震,一個個強人倒臺,整個地區陷入了長期的動盪之中。敘利亞內戰持續了3年多,造成20多萬人死亡,幾百萬難民流離失所。2014年6月29日又冒出了一個“伊斯蘭國”,兇狠殘暴,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反“伊斯蘭國”聯盟,有54個國家和歐盟、北約以及阿盟等地區組織參加。北非地區,利比亞戰爭之後,利比亞陷入了長期動盪的局面,正淪爲“伊斯蘭國”在北非的基地。中東、北非地區是當今世界各種矛盾集中反映的地方:世界大國在這裡較量,地區大國在這裡角逐,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在這裡延續,民族矛盾在這裡惡化,教派仇殺愈演愈烈。這個地區的動盪眼下還看不到一個完結的時候,給中東、北非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這麼一個動盪、衝突、局部戰爭的中心吸引了國際社會和大國外交上的注意力。
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心在歐洲。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破壞力極大的金融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美國成爲金融危機的中心。但是後來,隨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惡化,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心逐漸轉移到歐洲。金融危機已經持續了7年,但是歐洲人仍然在同金融危機的後果進行苦鬥。2014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對於歐洲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就使本來在國際關係中非常活躍的歐洲,注意力內向。
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在東亞。過去幾十年,東亞是全球經濟中增長最迅速、最有活力的地區。東亞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爲全球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東亞作爲全球經濟增長中心的形勢在延續,這就帶來以下三個影響深遠的結果。
一是東亞國家特別珍視東亞作爲全球經濟增長中心的地位,不會做任何事情來破壞這一地位。
二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和國家集團沒有一個想要破壞東亞作爲全球經濟增長中心的地位,因爲東亞的增長是全世界所需要的。
三是東亞所面臨的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依然存在。儘管在東海和南海,我國與鄰國圍繞領土爭端出現了一些摩擦和緊張形勢,但是大家都主張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現存的分歧,沒有一個國家主張武力解決。
三個中心的形勢告訴我們,東亞作爲全球經濟增長中心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從亞洲看,東亞發展最快、勢頭最強勁,南亞正在積極趕上,中亞相對滯後,西亞動盪。東亞有大約22億人,南亞有16億人,中亞有1億人。“一帶一路”的倡議從本質上看,是要把東亞、南亞和中亞連接起來。這三個地區的國家之間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一帶一路”的構想將會推動這三個地區之間的合作,爲亞洲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從中國的情況看,30多年的大發展,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公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中國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2014年我國的GDP總量突破了10萬億美元的大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諸如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步履維艱、產能過剩。
3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亞洲所面臨的問題乃至世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解決好。
習近平主席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他還指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十分明顯,閉關鎖國是無法實現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夢一定要改革開放,一定要高舉合作共贏的旗幟,同世界各國進行合作。因此,“一帶一路”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關鍵性步驟。
“一帶一路”的倡議也適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望。隨着中國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國際社會期待中國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就是我們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其根本目標是爲了實現歐亞大陸的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隨着“一帶一路”這個宏偉的倡議逐步地實施,東亞、南亞、中亞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必定會對美國、歐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經濟增長有強勁的推動作用。習近平主席倡導以合作共贏爲核心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一帶一路”的倡議就是我們爲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所做的具體行動。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帶一路”的倡議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又是前所未有的挑戰。2015年3月12日,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對來自政界、商界、外交界和學術界的200多位聽衆講“一帶一路”。我講話後,聽衆向我提了18個問題。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是很密切的,但從他們的提問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疑慮和擔心。新加坡一位高級外交官私下對我說:“吳大使,中國是大國,世界上的小國居多數,小國對大國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懷疑、擔心乃至恐懼。”要實施“一帶一路”,我們就必須直面這種現狀。化解對方的疑慮、擔心乃至恐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不化解,“一帶一路”的倡議就無法推行。
那麼,如何消除這種疑
慮?如何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宏偉、內涵豐富、時間跨度長的偉大倡議?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共商、共建、共享。習近平主席一連用三個“共”字是很有道理的,這就是說中國一家辦不了,必須同人家商量才能辦成。中國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需要;“一帶一路”上的國家也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要。共商就是要找到雙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利益匯合點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共同構建利益共同體。只有使雙方的利益得到發展,雙方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談得上共享。
實施“一帶一路”必須高舉合作共贏的旗幟,一切背離合作共贏的思想和觀念都必須堅決摒棄。近若干年來,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有人說在對外合作中,“中國的國家利益要最大化”。此言聽起來非常豪邁,但仔細想一想,這是自作聰明。你對別人說“我的利益要最大化”,對方會怎麼想?對方會想:“你的利益最大化,那就意味着我的利益最小化。”人家會幹嗎?
還有人說,“一帶一路”必須中國掌握主導權。什麼是主導權?主導權就是控制權。國家與國家是平等的,你來主導,我就是被主導。請問在今天的世界上誰願意被主導?如果一方想主導另一方,最後肯定不會有好下場。還是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是有生命力的。
實現“一帶一路”的倡議必須按規則辦事。這個規則必須是國際公認的規則,不是一家定的規則,也不是潛規則。我們在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必須堅決按照大家都接受的國際規則辦。國內那些不符合國際規則的東西、各種各樣的潛規則必須堅決摒棄。
“一帶一路”的倡議是開放的、包容的,不僅是中國和“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參加,而且歡迎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參加。發達國家、國際組織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我們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避免過去所犯的錯誤。
“一帶一路”是一個嶄新的事物,我們過去沒有做過。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缺點和錯誤勢必難免。我們要允許試錯,關鍵是要認真聽取各方的意見,有錯就改,及時糾正。
實現“一帶一路”的倡議關鍵是人才。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培養了不少對外合作的人才。然而,“一帶一路”的規模如此之大,時間跨度如此之長,需要好幾代人才能建成。在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把自己的人才用起來,包括今天在跨國公司裡工作的有成就、有經驗的人才,以及國際上的人才也可以用起來。這就是全球化提供的便利。全球化使得資本、商品、技術和人才在全球流動。“一帶一路”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業,當然需要把全球的優秀人才吸引過來才能做好。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確實是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倡議。實現這個倡議,需要我們同“一帶一路”上的各國以及國際社會一道堅持不懈地努力,共同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