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袍,繡春刀。
在朱祁鎮登基之前,明朝官員最大的恐懼,就是朱元璋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終打造出的封建王朝堪稱登峰造極的情報機構,無孔不入的錦衣衛!
WWW●т tκa n●¢○
上至應天,下至州府,錦衣衛的探子無處不在。
路邊的商販可能是錦衣衛,田埂中的老農也可能是錦衣衛,甚至各個大臣府中的僕役,管家,也特麼有可能是錦衣衛!
在這種極其恐怖的滲透能力下,大明的官員人人自危,晚上睡覺都害怕陰影處有一雙眼睛在盯着自己,端的是官不聊生,哀嚎遍野。
哪怕在這種高壓氛圍下,洪武年間的各位“國之棟樑”,依舊折騰出了郭恆案,南北榜案,其氣焰之囂張,態度之跋扈,和皇權對抗到底與禍禍百姓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
朱元璋當然也不會客氣,光一個郭恆案便是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令的六部官員爲之一空。
這些大案,要案的開端,基本上都是錦衣衛上奏,朱元璋下令徹查,進而逐步發展成席捲整個朝堂的清洗。
是以在文官口中,錦衣衛這個組織的存在是邪惡的,是不能被容忍的。
朝堂諸公都是忠良賢能之士,怎麼能搞出來如此不體面的組織,監視滿堂公卿呢?
甚至還有人搬出了“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聖人學說”,試圖讓朱元璋解散錦衣衛。
純純放屁。
那特麼有錦衣衛的監督,這羣官員都敢玩命撈錢,中飽私囊,搞得朱元璋不得不將反腐作爲洪武朝的首要任務。
要是沒了錦衣衛,明朝怕不是又要步宋朝的老路!
官不聊生?
那就對了!
這羣文官過得不好,大明的百姓才能過得舒服!
只可惜,得位不正的朱允炆上臺後,“建文三忠”大開歷史倒車,不光搞出了入土許久的“薦舉制”,還隔三差五就給文官漲工資。
包括後期上臺的各位閣老,也是變着花樣,兢兢業業的給百官謀福利。
只不過這種事情,太不體面,史書上當然不可能大書特書,甚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明朝官員工資特別低的印象。
至於各位賢良深惡痛絕的錦衣衛,自然也是被順理成章的取締掉了。
等到朱棣上臺後,錦衣衛才被恢復,但洪武年間積累下來的情報體制,人才,已經被毀去了七七八八,威懾力大不如前,但好歹也能勉強震懾官員。
錦衣衛徹底衰落的時間,就是在大明由盛轉衰的那個關鍵節點。
正統年間。
不過這事雖然發生在正統年間,但和朱祁鎮還真沒什麼關係,不應該讓他來背鍋。
雖然他也不差這一口鍋就是了...
朱祁鎮繼位的時候,不過九歲。
九歲的皇帝,那跟沒有皇帝一樣,區別不大。
後宮把持在張太后手上,朝政則是把持在以“三楊”爲首的文官手中。
朱祁鎮七年間最大的任務,就是老老實實的在皇宮內讀書,做一個文官口中的“賢君”,“明君。”
朱允炆在位,不過四年,中間還穿插着影響了整個建文一朝的靖難之役,文官不敢做的太過火。
可朱祁鎮十六歲才親政,中間整整隔了七年!
並且還是文官沒有任何約束,肆無忌憚的七年!
“三楊”也不愧是“治世能臣”,沒有粗暴的直接取締錦衣衛,而是往其中摻雜了大量的酒囊飯袋,把好好的一個監察百官的情報組織,變成了不成器的勳貴子弟,混吃等死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情報組織,忠誠二字是非常重要的。
後來的皇帝就算上臺,面對如此龐大的錦衣衛,能分的清誰是忠臣,誰是文官滲透進來的沙子嗎?
無奈之下,明朝後來的真正的賢君能君,如憲宗,武宗之流,只得仗着太監,另起爐竈。
但由於東漢和唐朝年間,衆多“名監”的彪悍事蹟,太監的名聲當真是臭不可聞,皇帝就算用着太監,幹着髒活累活,心裡也始終犯膈應。
別的不說,錦衣衛無論再怎麼發展,也不可能威脅皇權。
但是太監這個團體,歷史上可是幹過廢立皇帝的壯舉的!
但錦衣衛已經廢了,明朝的皇帝要是不想自己變成瞎子,聾子,也只能捏着鼻子用太監,但又不敢像錦衣衛一樣,搞出一套完善,可以傳承下去的官職制度,自然無法和羽翼豐滿的文官相抗衡,“人亡政息”之事隨處可見。
而明朝初期,兇名赫赫的錦衣衛,在明朝中後期也徹底沒了聲息。
而汪廣洋這次搞出來的小動作,也讓季秋意識到,錦衣衛的存在,實在是太有必要了!
並且由於季秋的影響,洪武年間朝堂之上的局勢,勢必會比原本的歷史中更洶涌,更猛烈!
海貿,都察院升格...
哪個不是文官深惡痛絕的事情?
文官後續的反撲,肯定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毒辣!
季秋摁倒了一個汪廣洋,肯定還會有張廣洋,李廣洋之流,繼續站出來。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更何況是事關家族幾百年傳承的根基所在呢?
並且日後他們的出招,只會更陰險,更毒辣!
季秋不喜歡這種被動的無力感。
而是要主動出擊,將危險扼殺於萌芽之中!
決定了!
從此刻開始,讓大明官員感受痛苦!
日子過不下去?那就去怪汪廣洋罷!
而毛驤在得知錦衣衛的名字後,一股熟悉的親切感,瞬間涌動至全身。
錦衣衛?
好名字啊!
不知爲何,毛驤就是覺得,這個名字跟自己格外般配,甚至有種血濃於水的聯繫!
“秋哥兒!真絕了!”
“你這主意好,名字起的也不錯!”
“錦衣衛?”
“不錯!當真不錯!”
“不知是誰想出來的這個名字?”
“是你?還是...?”
按照毛驤所想,如此不乏文采,又極其形象的名字,應當出自劉伯溫之手。
但季秋很快便用實際行動,告訴他。
你錯了!
“當然是我親愛的老師,左丞相李相國啊!”
“除了他,朝中誰能有如此精彩絕倫的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