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源勝卿和敵人的先頭部隊交戰的時候,北條氏邦率領的七千人已經來到了多摩川。
注:多摩川,流經山梨縣、東京都和神奈川,全長一百三十八公里,流域面積一千二百四十平方公里。由於多摩川是東京的母親河,在日本的媒體上經常被報道,在日本是知名度最高的河流。
北條氏邦到河岸,一眼就發現過去常常走的那座橋不見了,連橋墩都沒了,而且對岸還零零散散地堆了一些障礙物。
“大人,橋怎麼不見了?”一員部將問。
“這還不明白?定是敵軍想拖慢我軍速度,把橋拆掉了。”北條氏邦說道。
氏邦在心裡盤算,敵人拆橋是爲了拖慢自己的行軍速度,既然明白了這個目的,那麼如果貿然蹚水過去,一是多摩川還是比較深的,二是說不準就會踩到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而如果現場搭建簡易浮橋,一時沒有材料,找材料來搭建需要時間,那還是會讓敵人達到他們的目的。
想過去,又不想繞路,沒有橋沒有飛機,坐躥天猴不成?
北條氏邦正着急的時候,恰巧瞥見了隊裡的槍足輕,“有了!”
氏邦讓槍足輕把三間槍聚集到一起,綁成兩根又粗又長的長竿,在兩頭捆上重物承重,然後在中間蒙上軍帳,底部再捆上空的水囊,簡易的浮橋就搭好了。多摩川並不算寬,這樣做浮橋很省材料,很快北條軍就搭起了七八座這樣的簡易橋樑。
“過河!”
北條氏邦一聲令下,士兵們紛紛爬上了浮橋,四腳朝下,扣住兩邊的長竿,慢慢往前爬。要問爲什麼不直接踩上去呢?一是不穩,二是踩上去壓強大,容易踩破中間的布,而趴上去卻是正好。
既然竹竿能搭成橋,那麼就有名部將問北條氏邦,爲什麼非要把夜裡睡覺用的軍帳蒙在上面呢?直接用一排三間槍的槍桿搭橋不是更好嗎?
北條氏邦想想也是,接着就瞪了他一
眼:“就你特麼話多,今年別想提幹了!”
北條軍在那裡渡河,埋伏在障礙物後面的前田慶次是叫苦不迭:老子辛辛苦苦搞的建築,又白瞎了!
北條軍陸陸續續過了河,有序地排隊,等待後面的人跟上。
“兵半渡而擊之”一句取自《吳子兵法•料敵•第二》,是十三情況下可攻擊敵方之一種。指“兵涉水過河一半時,可以攻打”,這時是敵人最薄弱之處。而孫子兵法中也講到“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出自《行軍篇》,濟是“渡”的意思。孫子在此講了配置軍隊,判斷敵情的原則,應是“兵半渡而擊之”的來源之處。孫子是春秋末人,而其前的宋楚兩國的“泓水之戰”應是“兵半渡而擊之”的有名戰例,《孫子兵法》是對此戰理論上的總結。稍後,戰國初期的吳起稱爲“兵半渡而擊之”,更適於將帥們實戰所用。
此時的前田慶次除了手中的五百名士兵外,還有風魔小太郎帶着的三百名戰忍,如果趁北條軍半渡而擊,並不是不可以。
“傾奇者,你敢不敢打?”風魔小太郎問前田慶次。
在倭國,“傾奇者”屬於中性詞,但通過小太郎陰陽怪氣的聲音說出,顯然帶有一絲“傻缺”的涵義。
“你以爲我不敢?”
風魔小太郎呵呵一笑,並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
前田慶次瞪了小太郎一眼,隨即下令:攻擊!
五百名士兵應聲出動,從障礙物後面翻出來,拿着長槍、打刀邁着輕快的步子跑向北條軍。
早說過,北條軍此次作戰,是做過精心準備的。他們似乎早預料到會有敵人趁他們渡河的時候攻擊,一看到眼前有幾百名源家軍冒出來,便立刻擺好槍衾陣型,長槍齊刷刷指向前方,寸步不移。
“停、停、停!”前田慶次連忙大叫,好不容易剎住,又把這五百人帶回去了。
風魔小太郎在
後面看得好笑,接着一揮手,他麾下的三百名戰忍從兜裡掏出投石索和焙烙玉,揮動了幾下,將焙烙玉拋向了北條軍。
槍衾陣型,是一種形似馬其頓方陣的密集陣型,這種陣型,最適合用遠程武器來打擊。
風魔忍者的焙烙玉砸進了北條軍陣中,密集的火器打擊產生了劇烈的爆炸,甚至有人被炸得飛了起來。
“停、停、停!”前田慶次又連忙大叫,又一次剎住了部隊,他回頭一看,北條軍被炸得有些亂了,哎喲,有戲!於是慶次帶着五百人再一次殺向了北條軍。
而風魔小太郎看見前面有人頂着,就讓戰忍往前挪了挪,將第二枚焙烙玉扔了出去,把靠後的北條軍給炸了一通。丟完了彈藥,就該肉搏了。三百戰忍拔出武器殺了過去。
之前說過,武士都是帶兩把刀,一把長的是打刀或者太刀,一把短的叫肋差,一般用於戰場上破甲,有時也會拿來切腹。而忍者也會帶兩把刀,長的是忍刀,忍刀比短劍還要短些,全長僅三尺,質量也遠比武士刀差,刀刃也鈍得多。因此忍刀不是用來砍削的,而是以刺爲主。
忍刀的刀鋒較鈍,鈍到用手緊握上去也不會出血。忍刀與其說是一種武器,還不如說是一種多功能的工具。如將短刀往地上一插,刀的護圈便可當作墊腳之物;如果把刀的護圈往高處一掛,雙手可安全的握住刀身攀緣上升。甚至忍刀鞘也有多種用途。通常刀鞘比刀身略長,這長出來的一段可以用來藏毒或藏暗器等。刀鞘的尖端還可以卸下來,於是刀鞘變成了一隻空心的扁管子,在忍者藏身水下時用做通氣管。在暗處或暗室中,刀鞘還可以變成忍者的“探測器”。
忍者的短刀就不一樣了,短刀是和肋差差不多的刀,近戰肉搏造成殺傷的往往是這把短刀,忍刀倒可能是用來吸引敵人注意力的。
這八百人殺的正歡,卻沒想到北條軍很快就穩住了陣勢,就這半渡的三千多人,怒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