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另闢蹊徑

作爲戰爭部長,過問經濟事務,明顯有越職之嫌。要知道,在國務院中,有特地負責經濟的部門。按照黃瀚林對戰爭部做出的職權規劃,在經濟問題上,戰爭部只能提出建議,不能間接干涉。

當然,戰爭部有其獨特的地方。

最獨特之處就是,戰爭部不在國務院之下,而是一個與國務院平行的機構,更像是國務院與總參謀部的中間人,而且戰爭部長間接向元首負責,不向總理負責,在職務上明顯高於國務院的部門。

由此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國防部該幹什麼?

現實上,戰爭部就是得到強化的國防部,而且在年底,戰爭部正式成立時,大部分人員就來自國防部。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黃瀚林成立戰爭部,而不是提高國防部的地位,主要還是爲了繞過一個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問題,即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衝突。如果間接提高國防部的地位,肯定會削弱總參謀部,而在戰爭時期,總參謀部明顯高於國防部。結果就是,黃瀚林只能繞過國防部,成立一個全新的部門,而且讓已經是總參謀長的牧浩洋兼任戰爭部長,以此整合國防部與總參謀部。

能夠說,在政治手腕上,黃瀚林確實高人一等。

通過成立戰爭部,事力量的兩大指揮機構完成了無縫整合,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軍隊的運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這避免了毫無意義的政治紛爭。

當然,作爲戰爭部長,牧浩洋的主要職責就是規劃與使用軍事力量。

在暫時沒有大仗可打的時候,規劃軍事力量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客觀的講,在二零五三年底之前,中國所面臨的軍事環境很不樂觀,在戰略上毫無優勢可言。看得更長遠一些,最快也要到二零五四年底,在全面戰爭動員產生的效果開始顯現出來的時候,中國纔有可能在戰略上奪得主動權。即便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也最多隻能縮小戰略差距。

這一切,都與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規劃有關。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軍建設,因爲在中美對抗中,海軍是第一力量,只有在海軍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空軍與陸軍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對中國來說,海軍建設的重要性壓倒了一切。

別忘了,中國與美國之間隔着佔了地球表面積一半的太平洋

更重要的是,中國沒有靠近美國本土的前沿基地,而美國卻在中國本土周圍擁有大量前進基地。

從軍事角度來看,美國只需要保持已有的海軍優勢,就能把重點轉向空軍與陸軍,而中國卻必須首先在海軍上佔據優勢,才能獲得讓空軍與陸軍發揮作用的機會,即中國的軍事戰略處境遠不如美國。

問題是,海軍建設週期遠超過空軍與陸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在戰略上最突出的缺陷。

要知道,建造一艘“泰山”級超級航母,就算不包括設想時間,而且完全按照戰時標準施工,也需要兩年。也就是說,即便中國海軍在二零五二年底開始增加航母訂單,也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能建成。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認爲中國海軍要到二零五四年底,纔有機會獲得戰略優勢。

當然,這是非常樂觀的估計,因爲美國也會以同樣的速度、以至是更快的速度建造大型戰艦。

十二月上旬,牧浩洋在戰爭部長位置上,簽署的第一份部長令就是擴大“泰山”級航母的建造規模。

按照他簽署的命令大主要造船廠除了在年內開工建造八艘“泰山”級之外,還要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之前開工建造四艘,並且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完成四座新增大型船臺的建設工程,爭取在二零五三年九月底開工建造四艘超級航母,最終目標是在二零五三年底把能夠建造超級航母的大型船臺增加到二十座,在二零五四年底達到三十六座,使超級航母大批量建造。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雄偉,但是又非常難以實現的目的。

別的不說,大連造船廠、青島造船廠、江南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就算擴建,也最多隻能建設二十座大型船臺。如果要繼續擴大超級航母的建造數量,就得開闢新的造船廠,或者提高其他造船廠的建造能力,而這就絕對不是一年、以至兩年就能完成的工作,保守估計至少需要三年。

明顯,牧浩洋的這道部長令,像是在拔苗助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也與緊迫形勢有關。此後不久,牧浩洋就認識到了他所下達的部長令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便造船廠能夠修建足夠多的船臺,配套工業設備也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造船需求。

結果就是,到二零五三年初,牧浩洋修改了這道命令。

按照他重新做的規劃大造船廠的主要任務不是擴大造船規模,而是通過改進建造技術縮短船臺週期。如果能把超級航母的船臺週期縮短到一年之內,就算只有十六座大型船臺也足夠了。

現實上,到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也就只有十六座大型船臺在建造超級航母。

當然,海軍要建造的不僅僅是航母。

客觀的講,如果中國海軍把重點放在航母上,肯定無法在二零五四年底超越美國,因爲美國有着規模愈加龐大的航母建造計劃,而且在戰爭迸發的時候,美國就擁有比中國更強的航母建造實力。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在大戰迸發時,第二批三艘“美國”級航母已經下水,估計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完成舾裝,第三批六艘“美國”級與第四批六艘“美國”級將分別在二零五三年年初與年底下水。隨後,美國將建造一種愈加龐大的航母,而且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三年下半年開工,在二零五五年下半年服役。如此一來,就算牧浩洋在二零五二年底下達的部長令能夠實現,到二零五四年底,美國海軍依然擁有二十四艘航母,而中國海軍最多隻有十六艘航母。即便到了二零五五年底,美國海軍的航母將達到三十六艘、其中十二艘將是新式超級航母,中國海軍最多隻有三十二艘航母、而且沒有一艘是新式超級航母,雙方艦隊規模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還擴大了。樂觀估計的話,最快要到二零五六年底,中國海軍才能在艦隊規模上追上美國。

當然,這些評估,沒有考慮到戰鬥消耗。

如果把戰鬥消耗算上去,而且中國海軍繼續保持之前的戰績,在二零五五年間,就有可能與美國海軍持平。

問題是,誰能保證中國海軍將常勝不敗?

要知道,就算牧浩洋返回艦隊,也只能指揮一支艦隊作戰,而隨着艦隊規模擴大,中國海軍肯定不止一支艦隊。

能夠說,在做最壞打算的情況下,中國海軍必須另闢蹊徑,開闢新的競爭領域。

毫無疑問,必須是對中國有利的競爭領域。

當時,正好有一個選擇擺在牧浩洋麪前,即提高護航戰艦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充分利用護航戰艦的價值。

爲了搞清楚護航戰艦的價值,牧浩洋在十二月底秘密組織了一次演習。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這次演習的主要目的就是驗證新式末段攔截系統對反艦導彈、反艦制導炸彈與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的攔截能力。演習結果證明,口徑爲七十毫米的電磁速射炮能夠有效攔截所有類型的反艦導彈、一千公斤級反艦制導炸彈。在適當改進之後,還能攔截兩千公斤級反艦制導炸彈,只是效率並不高。要想對付兩千公斤級反艦制導炸彈,電磁速射炮的口徑必須提高到一百毫米。演習還證明了一個結果,七十毫米電磁速射炮對大口徑電磁炮彈沒有攔截能力,即便把口徑增加到一百毫米,也只能應付低密度炮擊,在高強度炮擊中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這次演習的結果十分重要,因爲間接影響到了中國海軍的造艦計劃。

演習結束一週後,也就是二零五三年一月四日,牧浩洋簽署了第二份部長令,批准了另外八艘“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的建造合同,並且要求各大造船廠在三個月內提交新式大型綜合戰艦的設想草案,爭取在二零五三年下半年敲定建造方案,在二零五四年底之前建成服役。

隨後,中國海軍對航母戰鬥羣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批八艘“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服役後,每支航母戰鬥羣裡的大型綜合戰艦增加到了四艘,而不是最初的兩艘、也不是最初規劃的三艘。更重要的是,這四艘大型綜合戰艦中,兩艘爲防空配製、兩艘爲打擊配製。

同時進行的,還有新一代大口徑電磁炮、以及遠程電磁炮炮彈的研製工作。

結果就是,到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中國海軍就接收了第一批射程高達一千二百公里的遠程電磁炮炮彈。

相對而言,建造大型綜合戰艦要比建造超級航母容易得多。

當時,中國有八家造船廠能建造大型綜合戰艦,船臺總量超過三十座,而且建造週期只有一年半。

也正是如此,中國海軍的基本戰術肯定要進行調整。

第59章 猶豫不決第38章 技不如人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37章 刺刀見紅第5章 泰山北斗第196章 突襲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70章 分道揚鑣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190章 主動權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194章 誘餌第43章 根源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64章 千鈞一髮第6章 第一步第53章 再次攻擊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87章 接敵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257章 切入點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58章 潛艇伏擊第45章 阻止戰爭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64章 外交勝利第80章 轉變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84章 轉變第37章 刺刀見紅第76章 新機會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2章 開戰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131章 掃蕩第100章 鋼鐵洪流第303章 幸運兒第224章 內耗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64章 孤注一擲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46章 豐收年第163章 第一站第81章 防空攔截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81章 防空攔截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295章 遺蹟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99章 等不起第29章 力挽狂瀾第73章 擴軍備戰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40章 奮起直追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42章 第五代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3章 堅持主見第40章 豐收時期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52章 順手拈來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6章 強渡第34章 盟友第31章 政治變更第9章 以退爲進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27章 樹梢優勢第40章 自作主張第21章 決戰開始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53章 再次攻擊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32章 金融戰爭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02章 衝刺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131章 掃蕩第96章 高調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39章 餘輝第84章 守株待兔第1章 棄武從文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30章 小事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