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

“爸爸,您對這個口信怎麼看?”

1626年4月11日,在經過審慎的考慮後,菲利普終於下定決心暫時停戰。然後,他通過中間人向易普拉欣傳達了這個口信。

此時的易普拉欣,自耶路撒冷戰役獲得勝利後,其大維齊的位置是徹底的穩定下來了。

由於北線的戰事一開始是在伊斯坦布爾周邊打響,戰事最激烈的時候,戰場上的隆隆炮聲,以及炮彈犁地引起的地面抖動,每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城內的達官貴人們都能聽到。所以,這場戰場的慘烈,是整個奧斯曼帝國頂端的統治者們,都深切感受到了的。

作爲一個採取軍事采邑制度作爲國本的國家,奧斯曼的統治階級大多都有戰功,也就是說,大家都不是高呼一聲‘鍵來’就能‘消滅’敵軍數十萬的鍵盤俠,大家都是有最基本的軍事常識的。而正是因爲有軍事常識,所以大家才明白:幸虧大維齊是在這場戰爭的前幾年上的臺,還做出了相應的準備。否則,說不得我們這次就要被歐盟一波帶走了。

有了這樣的認知,再加上耶路撒冷戰役勝利後,奧斯曼的戰略處境明顯改善。至此,整個統治階級終於發自內心的認同了易普拉欣的地位:要取得一個階級的支持,就要保證這個階級的利益,而大維齊是保住了大家的統治地位啊!還有什麼利益比這個大?

不過,雖說國家的戰略處境改善了,大家的支持度也上來了。但理科僧嘛,理性、冷靜纔是常態。更不用說在大維齊這個位置待了這麼久,耳濡目染之下,其城府也越來越深了。

所以,在得到菲利普的口信後,易普拉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徵詢自己父親的意見。

“我的兒子,挽救了國家的英雄。你覺得,我們還有力量再打下去嗎?”

“嗯......”仔細思考了一會後,易普拉欣道:“我不是很確定。”

“那麼。”老父親笑了笑:“我換個問法,這一年多的戰事打下來,我們的將士犧牲了多少?我們的戰力和開戰前比起來,還剩下來多少?”

“我們自己的十五萬新軍,在伊斯坦布爾和耶路撒冷兩地,起碼永久性的損失了三萬人。而在亞歷山大的那四萬五千人。”說到這裡他面色慘然的搖搖頭:“估計戰後不會剩下什麼了。至於我們的波斯盟友,四萬人的援軍,陣亡人數已經超過了一萬五千人,這裡面主要是騎兵部隊損失太大。而中國盟友的一萬五千人,也損失了六千人,而且剩下的部隊還全部撤走了。雖然我們通過徵召舊式軍隊裡的精銳補充了不少,但較真起來,估計我們現在的戰力,只有開戰前的六成甚至一半。”

“這是一個奇蹟。”老父親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按照爸爸以前帶兵出去打仗的經驗,即便是精銳的西帕西,在陣亡率超過三成後都會全軍崩潰。所以,你做得很好。”

近代軍隊對傷亡的忍耐力當然比中古軍隊要強得多,而且大家還害怕成爲戰俘後屠殺,自然是奮戰到底,這沒什麼好值得自傲的吧?畢竟,雖然北線的歐洲聯軍表現差了點,七八萬人被我十餘萬人追着跑。但是在南線,西班牙自己的新軍是真的能打啊!

“那麼,我的兒子,我們國家在經濟上呢?需知,你是大維齊啊,大維齊的職責不光是打仗,也要治國。”

說到這個,易普拉欣的嘴裡就全是苦澀了:“爸爸,國內的經濟,很不好。工業方面,輕工業工廠的工人大多數上了前線,畢竟,這種人比起散漫的農民來說,是最有紀律性的。讓他們入伍,訓練起來比普通農夫輕鬆多了。而重工業工廠嘛,工人們每天兩班倒,源源不斷的生產武器,一年多下來,其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當然,工業還算是好的,商業纔是真的慘。由於這是我們和整個歐盟開戰,所以對歐貿易已經完全停止,而我們的普通手工業品又和臨近的波斯高度重合......也可以說,我們的外貿近一年來已經無限趨近於零。而國內貿易嘛,雖然我是直接調用舊式軍隊作爲輔兵保障軍隊後勤,沒有再抽調民夫。但畢竟這是在打仗,而且看起來是滅國之戰。所以國內的民衆都不願意在這個時候把錢花在糧食之外的地方。也就是說,內需方面,除了糧食,其他的東西基本也賣不動。總之,一年多戰事打下來,國內的商業枯萎了大概八到九成。

而農業嘛,如您所見,由於失去了地中海的制海權。埃及這個糧倉事實上已經和我們的本土失去了聯繫。雖然整個小亞細亞半島沒有受到戰爭的損傷,但,這裡的地形是以高原爲主。其糧食產量......”

“我們的外援呢?”

“中國人的援助從去年六月西奈半島失守後就中斷了。至於波斯人?”易普拉欣無奈的搖搖頭:“阿巴斯陛下已經老了,這會兒正在疑神疑鬼。他已經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正在準備幹掉自己最後的兒子。而且,波斯畢竟是我們的鄰國,如果我們要求他們再多派出援軍,那很可能對方會直接開口索要阿塞拜疆甚至整個外高加索。畢竟,那塊地方對於波斯人的首都來說,處於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

“嗯,怎麼樣?兒子,你有決斷了嗎?”

“爸爸,國家確實困難極大,很難再繼續打下去了。但,這時候停戰,我們將會損失大量的土地。”

“嗯,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昔蘭尼加、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還有嗎?”

“估計是沒有了。”

“那麼。”老父親站起身來:“我建議你,現在就和對方展開停戰談判。或許我們在談判中會丟失大量的土地。但你要注意到,這些地方,都是以阿拉伯人爲主。丟掉這些地方,不會動搖國家的根基。而且,談判嘛,哪能對方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現在還是有實力的嘛,還是可以還價的嘛。”

“......好吧,爸爸,那要不要您出任這次談判的主官?”

“你這個傻兒子,雖然爸爸我去談,肯定會盡心盡力的爲國家謀利。但無論如何,因爲沒有制海權,我們在北非的土地肯定是丟定了。這談判的人回來後,肯定會遭受許多的詰難。我對這些倒是不害怕,但我是你的爸爸啊,我的聲譽受損,會導致你的統治不穩。”

“那讓黎塞留去?”

“這也是不可能的,我的兒子。”老父親殘忍的一笑:“黎塞留並不忠誠於你,他忠誠的是法蘭西。之所以爲你辦事,不過是想靠着你擊潰歐盟罷了。有這種執念的人,聽說你在這個時候準備停戰,他會怎麼想?會不會覺得你背叛了他?他怎麼可能去給談判?相反,一旦你定下了停戰的想法,還得準備除掉他!”

“除掉他?爸爸,這,這怎麼可以?黎塞留在耶路撒冷是有大功的!”

“那又怎樣?這種能力出衆的人,一旦心懷不軌,造成的傷害可比普通的別有異心的人大多了。我的兒子,坐到這個位置,容不得你有半點私人感情!”

“......”

看到沉默不語的兒子,老父親還準備再勸,但易普拉欣卻扯開了話題:“爸爸,您還是推薦一個適合談判的人去吧?”

“這個使團的具體技術官僚,由你信任的人去。但使團的正使,必須是穆拉德。”

“穆拉德?現任蘇丹的弟弟?可是,他現在只有13歲啊。”

“那又怎麼樣?就是要讓他去。因爲這場談判,註定了我們會喪失整個北非。雖然現在我們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但是我們沒有簽字!能簽字的,只能是蘇丹家族的人。”

“......我明白了,感謝您的教誨和指導。我會按照您要求的去辦的。”

第五三六章 首席民政秘書第七五九章 大明的內燃機第六六零章 天才們的表字第五四六章 工業衝擊農業第四二九章 學生們的志向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掙扎第三六四章 衆狗聽令出征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三零零章 暹羅王的手筆第七六九章 士氣和命中率第一三二章 有客自遠方來第三十五章 原始資本積累(十)第七二一章 板鴨造艦計劃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第四一五章 要用大勢壓人第三一八章 海軍事海軍了(二)第五二六章 威尼斯的商人第四九一章 衝鋒槍的歷史第五三零章 戰事陷入焦灼第四八九章 雙方都要調整第五九零章 大明機構改革第七四零章 不能再爭國本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五十章 納黎萱的獨子第五三四章 菲利普的日記第一九二章 天下重新透明(一)第九十九章 我們的海賊王(一)第三一八章 海軍事海軍了(二)第三三一章 大明準備反擊(二)第一二一章 扶上馬送一程(三)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第五十四章 一起爬科技樹(三)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四六八章 新時代的改變第六六五章 不算晚的情報第六七九章 南北印的迥異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六九六章 海軍的新武器第四四三章 孔府有了反應(爲盟主逐日2005加更2/2)第七九一章 朱由棟教太子第八十七章 大明直轄木邦(二)第一九零章 行百者半九十(一)第一二四章 殿下的新玩具(二)第六五三章 親王號戰列艦第六三二章 文臣們的作用第六八五章 大維齊親上陣第五六六章 美洲的新局面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九十三章 國家根基已朽(五)第六二八章 明軍轉入防守第三二零章 朝鮮王的哀求第三九三章 無敵朝陽羣衆第五七三章 天啓十年元宵第七六八章 孟加拉灣海戰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六四九章 政委們的威力第一九五章 天下重新透明(四)第一八三章 北京暗流涌動第五零六章 適度扶持藩國第三二九章 朱由棟結婚了第七六六章 這是不期而遇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一三三章 國事就是家事第五五八章 進化論的萌芽第八十五章 丁未的進士們第五一五章 我演技不錯吧第四零三章 我有很多靠旗第四五六章 效仿魏武故技第三十章 原始資本積累(五)半年總結暨2020年寫作計劃第八十六章 大明直轄木邦(一)第四三四章 林丹汗要北狩第二四三章 大阪的冬之陣(四)第四九五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四一五章 要用大勢壓人第三八二章 安定中南十條第五七六章 有競爭是好事第二七三章 丙辰會試黑幕(二)第四零一章 登陸逐步推進第二一一章 天樞今日登頂(感謝逐日2005書友)第六五九章 要有戰略眼光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九十四章 國家根基已朽(六)(收藏滿四千加更)第四一二章 燧發槍的對決第七八八章 孟加拉戰役終第六零七章 奧朗則布之路第二十三章 忠臣和官混子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七六四章 此乃億萬一心第二三七章 選妃並不簡單(二)第五三五章 轉進的第六師第五七六章 有競爭是好事第三零一章 向東還是向南第六九一章 燃燒的馬六甲第六二四章 藩屬國的差異第一九五章 天下重新透明(四)第四二八章 臺灣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