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零章 律法和沈君高

官銜比較低的官員們沒有再叨擾,紛紛告退。

最後只留下沈君高和陳叔慎陪着陛下。

畢竟這麼多人在這裡侃大山,雖然也是因爲現在國內各項事務都已經步入正軌,所以遠比之前輕鬆,但也總歸不能顯得自己太清閒了。

陛下靜靜看着兩岸風光,沈君高和陳叔慎也不說話。

兩個人的目光交錯,同樣也有一種物是人非、世事滄桑的感覺。

追隨陛下這一路走來,總歸實現了當初的夢想。

看到這兩岸的人和物,大家就不後悔。

尤其是沈君高想到自己當年還曾經在陛下和世家守舊勢力之間搖擺不定,如果不是局勢的變化太快,再加上當時的沈婺華及時向他發出警告,恐怕真的要釀成大錯。

當初那些叫囂着陛下是逆行倒施、違背千百年祖制的世家們,雖說還殘留於世間,但是現在的世家也不過就只剩下祖宗的榮耀了,在外面誰敢吹鬍子瞪眼真把自己當做一塊社會棟樑來看?

而這個被詛咒的大漢,並沒有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因爲違背了數百年延續下來的傳統就分崩離析,甚至正是因爲丟掉了這些傳統的束縛,方纔一路大步向前。

大漢如同一顆小樹苗,在大家的呵護和努力下,抽枝發芽,生長成而今令所有人都爲之炫目的參天大樹。這張開的樹冠已經足以爲天下人納涼。

李藎忱的目光掃到沈君高,看着這位一手製定了大漢法律體系的長輩,多少也能猜到他在想什麼。

時代更迭的面前,總歸是有一些人搖擺不定,尤其是像是沈君高這種已經位高權重又是一家之主的人,自然做出選擇的時候更是要謹慎再謹慎。

沈君高在乎的倒並不是那些功名利祿,而是自家敬愛的兄長留下來的家業不會在自己的手中付之東流,因此他當初願意選擇觀望風向,而不是直接就跑到李藎忱的對立面去,實際上已經很顧念舊情了。

最終沈君高選擇站在李藎忱這邊,更是讓李藎忱手中可以掌握的力量倍增。

並不是說當時沈君高所帶領的沈家有多大的實力,實際上從沈君理到沈君高,沈家都是以文治家,再加上沈君理去世之後,沈家雖然身爲皇室外戚,卻並不被太子陳叔寶待見,因此沈家在朝堂上的地位也有些尷尬,歷史上沈君高被排擠到嶺南並且客死此地,便是最好的證明。

可是不管怎麼說,李藎忱登基時的沈家依舊是建康府中數得上的大家族,而且相比于徐陵的徐氏和吳明徹的吳氏等支持李藎忱的新舊勳貴,沈家因爲當年沈君理以及更高几代人努力,門生故吏遍佈朝野,自然是一股具有足夠影響力的力量。

徐陵雖然在陳頊時期就已經開始執掌大權,但是陳頊的多疑讓他並不敢也不願意擴張徐氏的實力,而吳明徹的影響力更是隻在軍方。因此當時李藎忱的陣營之中雖然有好幾個大佬坐鎮充當臺柱子,卻缺少一個在朝野間有足夠人數和影響力的大家族支持。

沈家的投靠,就填補了這個空白,也讓李藎忱在對上江南其餘世家的時候,再無缺點。

論陛下自己的戰功,論徐陵等大佬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論家族的聲名,李藎忱這邊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沈家的存在,更是讓李藎忱能夠在衝突發生之後快速把握輿論。

因此李藎忱並不怪罪沈君高當初的猶豫,易地而處,李藎忱思考的時間可能不見得比沈君高少多少。尤其是投靠李藎忱,可是意味着在短期內將會失去大量的利益,還有可能成爲千夫所指。

李藎忱知道當時沈君高最終下了站在李藎忱這邊的決斷之後,沈氏族中都有很多表達不滿的人,其餘世家的冷嘲熱諷更是不計其數。

對於沈君高的付出,李藎忱自然也給出了足夠豐厚的回報。

一個刑部尚書,其實不算什麼。

沈君高是當初曾經執掌南陳國政的人物,一個尚書其實都有點兒屈才了。真正重要的是修訂法律這個任務。

一個青史留名的機會。

對於沈君高這種不在乎什麼功名利祿的人來說,這個機會太重要了。因爲這意味着他的姓名還有沈家的姓名都有機會被後人傳唱。

這也是爲什麼現在的沈君高對李藎忱愈發的死心塌地。

一開始只是《大漢律》的制定,後來是各項法律的制定,而今大漢已經開始建立起來自己的律法體系,涵蓋從生產到戰爭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律法在約束着百姓的行爲,也在約束着朝廷的行爲,讓朝廷不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來。

當然,現在的朝廷在李藎忱和御史臺虎視眈眈之下,在大小官吏都忙得團團轉以至於加班都快變成常態的狀態下,有什麼出格的事情的確也不太可能。

貪污受賄可能還有時間,魚肉百姓屬實是沒空啊。

百姓送上門來,腳不沾地的官老爺們都只會說一句“有事就說,沒事就走”。

百姓不來給他們找麻煩,大家就謝天謝地了。

可是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因爲大漢是一個新生的國度,整個國家上下都瀰漫着奮發向上的精氣神,而經過幾次吏治整頓之後,坐在青天老爺位置上的有多半都是胸懷抱負的年輕人。

這不代表着在百年之後、在這個國家的發展逐漸趨於平緩之後,還不會發生什麼問題。

所以律法教化百姓很重要,約束官吏甚至於朝廷這個整體也很重要。當朝廷朝令夕改的時候,也就是觸犯法律的時候,刑部、御史臺乃至於大漢百姓,都有資格依託律法問罪於執政官員。

沈君高不只是一次在律法之中強調,王子與庶民同罪。

大漢的律法,並沒有秦朝律法那麼嚴苛,也沒有漢朝律法那麼寬鬆,而是在其中尋找平衡點,並且不斷的擴展律法所能覆蓋的範疇,細化律法的條目,讓再奇葩的罪名也能夠得到正義的審判。

也就是曾經在各地爲官、見識過官場百態,又出身世家、家學淵博的沈君高,能夠承擔起來這個責任了。

當然,沈君高不後悔自己去完成了這個任務,甚至把大漢的律法視如己出。

第三百一十四章 水第一三七三章 皆大歡喜第二三四九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一八一零章 皇后會做人第一二四四章 又是一年春好處第七百六十三章 硬碰硬第二百一十九章 紀南第兩千零五章 宇文貢想哭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五百七十三章 疲於奔命第二一七六章 鳴金第五百一十章 試探第一七七八章 教科書式的攻防戰第六百四十一章 如履薄冰的許善心第一六八零章 爲了贏得這場戰爭第七百六十七章 隨風雲而動第一四二五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百八十九章 孤家寡人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二三三八章 陳宣華:感覺綠綠的第一三九一章 最大的威脅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一千七十一章 鬱林動亂第一六一八章殿試題目第一一一零章 陣法變化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來談談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五百九十六章 議論洶洶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後腿的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合州第二零九六章 孤軍轉戰,將軍乃人傑第一七七七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一百三十八章 邂逅第六百四十七章 臣以爲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三十七章 心思第一一二五章 楊堅的應對第九百六十四章 烽煙起第一千三十一章 詛咒第七百二十章 倖臣第五百九十八章 光與暗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車輪第一八六三章 破局之處仍在河東第二零五五章 戰還是和?第一七八一章 朕都不着急你急啥第二二一二章 渡口慘案第一五一九章 到羣衆中去第一一二五章 楊堅的應對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流涌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一二零八章 部分合作第八百二十四章 黑暗和恐懼第三百五十九章 戰如風第三百二十九章 造化弄人第三十九章 逃避第七百六十章 同時突破第一百六十一章 捧場第五百零四章 滑稽而殘酷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還有人?第一六八零章 爲了贏得這場戰爭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第一六七零章 輸血第一千四十四章 井軲轆在轉第一七五七章 克忠職守,大漢萬歲第四百四十七章 他非常人第七十三章 號箭第一二四九章 倒春寒第一千九十六章 假裝沒看見?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寧靜第一六一七章 爭功第一五二一章 林邑貴族的末日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第一百零七章 警告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見第一四九二章 第一滴血第一二六一章 梟雄末路第二二九一章 柔情萬種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滅,天下一統第五十七章 恩人之後第八百零三章 主動撤退?第一七六四章 王謙的準備第一九九九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六百九十章 朝堂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告知第五百七十四章 廢物第三百零六章 霧中峽谷第一五九五章 路與河第一四五三章 拖延時間第八十四章 君自酌第一八五二章 驚回首第七百零一章 兩步走尾聲 江山如畫第一六七九章 得虧咱們快第一七四二章 不同的百姓第五百九十二章 揹負罪名第二百六十三章 章山,陰山第二零六七章 壕溝激鬥第一六九三章 精神標杆第五百八十五章 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