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一章 “老農”李淵

農部左侍郎李淵已經在府衙外等候。

農部的府衙坐落在洛陽新城的最外圍,因爲府衙的後方就有好大一片試驗田,放在城中的話屬實是浪費土地。

自從農部設立以來,實際上一直沒有一個合格的尚書能夠擔任此職。農部畢竟是從戶部中分出去的,所以一開始只是讓戶部尚書陳叔慎掛個名兼任,甚至李藎忱還專門把戶部侍郎於德調了過來臨時擔任農部左侍郎,作爲農部實際上的主持者。

而在李藎忱設想中應該承擔起來農部重擔的李淵,到底只是初出茅廬,沒有經驗,因此李藎忱只是讓他擔任農部主簿,是農部真正跑腿和幹活的。

隨着農部一點點步入正軌,再加上戶部一直缺人,所以於德調回戶部繼續擔任戶部侍郎,而李淵因農耕順利之功進位農部左侍郎,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心裡都清楚,只要農部再有點兒成績,那麼李淵進位農部尚書也是必然的,誰都擋不住。

作爲當年金陵書院第一屆學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一個,又是李藎忱親自關照的天子門生,李淵本來就有根正苗紅的背景。

之所以沒有直接委以重任,而是一步一步往上走,在大家看來也應該是陛下爲了防止年輕人過於驕傲而迷失了本心——真正的原因,就算是李藎忱說出來大家也不可能相信的。

李淵應該也是這麼認爲的,所以不管在哪個位置上,他都鬥志昂揚。未來可期,還有什麼能夠攔得住自己努力上進?

這個年紀坐在侍郎的位置上,放眼滿朝文武,也就只有得天獨厚的陳叔慎了,那是皇上的小舅子,也是內府和外廷聯絡的關鍵人物,別說是一部尚書了,就算是都官尚書,他也做得了。

沒法比。

因此對於陛下的垂青,李淵有的,只是濃濃的感激。

見到李藎忱前來,李淵當即大步向前,鄭重的躬身九十度行禮:“弟子拜見陛下。”

行弟子拜見恩師之禮,自然是因爲金陵書院的第一屆學生都算作天子門生,如此,李淵便是李藎忱的記名弟子,所以自稱“弟子”絕對不是失禮,而是表示自己和李藎忱之間親密的關係。

就跟李藎忱在朝堂上往往直呼蕭世廉和裴子烈之表字一樣,關係、出身,也是維繫君臣關係的一種手段。

這就是元從派系的第二代啊。

李藎忱心中忍不住感慨。

朝中南北派系分明,文武又相互對立,現在內府和外廷表面上合作的很快樂,但是背地裡要是能夠下絆子,一個兩個絕對都不會心慈手軟。

想要從中維持和平,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光憑李藎忱一人顯然還遠遠不夠,維持元從派系的力量便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式。元從派系實際上人數並不多,以蕭世廉和裴子烈爲核心把持軍隊,而像是蕭摩訶這樣還在外征戰的老一輩,以及蕭世略等兄弟子侄輩,其實都是元從派系。

他們的生死榮辱都已經和大漢捆綁在一起。

當然了,還有楊素這個表面上的關中世家代言人,因爲弘農楊氏和皇室之間已經得到雙方默認的血脈關係,所以真正有什麼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楊素以及弘農楊氏肯定是要站在皇室這一邊的。

就跟曹魏時期的夏侯氏和曹氏一樣。

正是因此,李藎忱才把楊素放在太尉這個位置上,出身文官卻管理武事,實際上也是藉助楊素八面玲瓏之性格,調和各方矛盾,並且還能保證在矛盾難以調和的時候,這個關鍵位置依舊爲皇室所掌控。

不過只是憑藉這些人,顯然是很難支撐起來元從派系下一代的。

南北官員只會源源不斷的產生,而元從派系都是因爲有從龍征戰之功而能夠躋身朝堂甚至掌握大權。等到他們的下一代,可不見得就有這樣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被排擠出去,等到再下一代,十有八九就只剩下祖輩傳下來的爵位了。

大漢之爵,並非世襲罔替,而是代代降級,因此不好好努力,連爵位可能都沒了。

李藎忱不能依靠硬是提拔這些勳貴的無能之後輩來維持元從派系的規模,所以他只能選擇在書院上下手。

把一部分學生變成天子門生,這就是最簡單的辦法。

天子門生,會變成這些還沒有步入社會、本身沒有什麼官銜和名號的學生最深厚的背景,大家都會把他們當做天子門生、當做陛下的人來對待,自然不可能虧待。而他們也會從中收到好處,從而更加願意坐實自己這天子門生之名。

如此一來,他們的效忠對象,自然而然的就不是朝中某一個團體,而是皇室。

不管從什麼角度上來講,他們都已經和元從系臣子沒有區別。

不過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爲天子門生的。

各個頂級書院的第一屆學生,作爲大漢新的教育體制成功建立起來的象徵,自然都是天子門生,他們都是受到過李藎忱親自接見,甚至聆聽過陛下教誨的。

尤其是李淵等人,那是真的曾經追隨陛下平定江南世家叛亂的。

有從龍之功。

在此之後,每個書院之中都只有學習最優秀或者在某些方面最爲突出的,才能獲得如此殊榮,而且每個人也都需要經過李藎忱的親自考覈。

畢竟李藎忱需要的,是精兵強將,是能夠服衆並且可以維持秩序的人。元從系起的就是朝中定海神針的作用,人多了不見得就有用。

李淵,顯然就是李藎忱選定的元從系重要接班人之一。

這傢伙雖然不是個老實人,但是李藎忱不能白白丟下如此人才不管不問,更何況歷史上李淵應該還是屬於比較穩重的那種。

隋朝都已經亂七八糟了,結果他作爲一方重臣,造個反還得屬下設套、半推半就。

因此李藎忱相信,只要大漢國祚穩定,那麼李淵永遠都只會甘心爲大漢效勞。

尤其是現在站在李藎忱面前的李淵,雖然身着官府,但是人甚是瘦削精幹,皮膚曬得黝黑,風吹日曬的,臉上都有了些褶皺。

這活脫脫一個勤勞樸實的老農啊。

經歷不同,心境不同,人生的選擇,自然也就不同。

第六百三十六章 他的意見第一百一十五章 獵物已定第四十六章 夙願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一三二一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九百五十三章 除夕第二二三六章 抱大腿第一一四一章 初擔重任第一四二一章 二十一條第二一三五章 分割內府第四百零六章 野心第二三六三章 趔趄第九百九十八章 戰俘第一九四七章 樂昌就是定心丸第二零四一章 巴人將士第一五八一章 各領風騷數百年第九百七十章 戰武寧第五百一十三章 埋下的種子第二二八七章 雪域高原爲漢土第一五六六章 預算和預案第九百八十四章 業火第二零七七章 願革除功名第一八二四章 扶貧第七百六十九章 戰爭的目的第一百九十章 合適人選第二零九五章 亂起雁門內第十五章 凌遲第一一五八章 是談判不是求和第四百八十三章 斷後第二三六一章 產業定位不準確第二一九三章 金城薛舉在此!第一三一一章 楊素的天馬行空第二零二八章 橋上橋下,激戰未休第三百四十九章 推演第一九四四章 龍門書院山長的人選第一五二五章 磨合和融合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一百三十五章 散沙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一九九零章 溯流而上,滿盤皆活第九百八十四章 業火第五十五章 來者第一三九七章 靜水之下第二零九三章 達成共識第一五零四章 信任和不信任第一四九二章 第一滴血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宜大動干戈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一九七六章 巡營第九百五十一章 溫水煮青蛙第一三二零章 天平傾斜第二三零四章 宗教第一五四零章 羨慕是真的羨慕第一千六十九章 利益鎖鏈第二二二一章 繞城而戰第一八零八章 團聚第七百六十七章 隨風雲而動第一七三二章 咱們都是一家人第一二九八章 武關道上的流言第七百八十八章 烏雲卷地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一百二十章 猜測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八百一十八章 可以談談第五百零一章 鐵門第五百二十三章 禍起蕭牆爲大患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一六零四章 彎路不可怕第一九四三章 以後同殿爲臣,應該的第七百五十五章 定軍山第一八六六章 這個長史很不錯第一百二十一章 對詩第一七二六章 趙王,不能見死不救第一一四九章 血償第一二九八章 武關道上的流言第五百七十五章 垂死掙扎第二二七四章 吾道不孤第一八六九章 王君當爲河東首義第二一二八章 心有春天,自是春天第一四九一章 認識圓第二零八九章 雄關漫道真如鐵第兩千章 西北風第二二七六章 最惡劣的思想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想做塵埃第五百零八章 孤城絕地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一九三七章 從內府到內廷第六百六十五章 突擊訓練第一二九二章 沒得選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第一百二十四章 題目第二零七四章 黃金的分配第一二七五章 李淵的建議第一千一十七章 嚴關第二零六二章 那就沒得談了第二二九六章 來自歷史的教訓第六百七十六章 風雨愈急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