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四章 陛下對軍隊的掌控

主簿們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把吐谷渾主力去而復返的重要意義告知了每一名將士。

死守武威,對於漢軍將士們來說本來就是保家衛國,是應該做的。而現在勝利在望,就看自己的了,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戰便是了!

之前他們能夠擋住吐谷渾一個月,現在自然還能再擋一個月!

且把那些守城用的器械都整理好,檑木滾石也各就各位,就等着和這些挨千刀的吐谷渾決一死戰!

士氣的振奮讓賀若弼驚訝之餘也算是鬆了一口氣。這些大頭巾書生平日裡賀若弼實際上並不非常喜歡,畢竟戰場是殺人的地方,這些書生沒事來湊什麼熱鬧?只不過現在賀若弼身爲大漢的將領,軍中的這些規矩不管他願意還是不願意,只能選擇遵守罷了。

而現在賀若弼似乎明白了陛下執意要在軍中設立這樣一個崗位的意義所在。

大漢的將士們只有認識到自己在爲什麼而戰,才能在困境之中依舊爆發出之前賀若弼根本不敢想象的鬥志。

每一名將士都是那麼的年輕,他們多數都來自於西北和關中,自古這裡就是出精兵的地方,但是即使是這樣,憑藉着之前關中的兵馬,北周還是沒有能抵擋的住從南方而來的大漢。賀若弼可以保證,至少當時自己率軍征戰的時候,所部兵馬的士氣和鬥志,尤其是在遇到敵衆我寡之情況下的士氣,絕對比不上現在的漢軍將士。

同樣的一批人,似乎在大漢嶄新的軍制體系下,整個軍隊都煥發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從兩漢一路傳承下來的軍隊制度,經過多年的亂世顯然足以證明不再適合於現在的戰爭,而鮮卑人作爲中原新的主人,也曾經積極地吸取漢人的優秀制度並且結合自己原本的制度做出改變,頗有一種破而後立的感覺。

但是鮮卑建立起來的軍府制度,固然能夠實現戰時爲兵、平時爲民,有戰則戰,將領們也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到足夠的兵馬並且拉着這些軍隊進入前線。

可這自然而然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端,將領很容易擁兵自重,其麾下的將士們當然也只知道有將領、只知道保衛這一方州府而不知道其餘地方也要保衛,而不知道除了自家主帥之外,之上還有陛下。

從北魏到北周,一方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把駐紮在邊境的兵馬都撤到中央、直接放在皇帝的掌控下就好了,但是這也就意味着邊疆將會沒有多少精銳主力把守;而假如只是把兵馬保留在邊境,卻不派遣得力的戰將,那麼憑藉士卒以及一些低級將領,顯然很難起到穩固邊疆的作用,畢竟真的有什麼變數,只是憑藉這些人,很難組織起來整條防線上的快速應變。

要知道真的等到大戰來臨的時候,根本沒有獨立指揮作戰之經驗的行軍司馬、行軍長史之類的,是很難靠得住的,更何況還有一羣看上去只會紙上談兵的行軍主簿。

因此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把將領撤換回來還是把士卒撤換回來,實際上都等於犧牲邊境的安全以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現在的大漢採用的是地方駐軍輪換入京的方式,這種方式實際上也只是在撤換將領和撤換軍隊之間做出了一個平衡罷了,一支軍隊來往換防的次數太多,當然也耗費時間,更重要的是耗費財力,更何況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地方將領會帶着地方駐軍叛亂的可能,只是減少這種可能罷了。

因此陛下在採取這種平衡政策之外,自然就開始着手從每一個士卒的思想上下手,把士卒的思想都牢牢地抓住,那麼這支軍隊自然而然的就會聽從於朝廷而不是某個將領的調遣。將領能夠指揮軍隊,但是不可能掌握軍隊。

賀若弼不知道是什麼驅動着陛下打算這麼做,畢竟這方法雖然有效,但是並非一勞永逸,依舊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投入,甚至需要一直到全國的教育能夠普及到每一個人的時候,因爲只有到了那個時候,這種忠君愛國和保家衛國的思想纔會深入到每一個人的骨髓之中,無論他們是否從軍,都會不由自主的去這麼做。

因此賀若弼不得不承認,有時候陛下的思路他們根本跟不上,而且等到事後慢慢回味起來,未免細思極恐。

賀若弼不由得心疼一下太尉府的那些傢伙們,雖然他們每天在紙上、在沙盤上比劃比劃,就能夠調動數十萬大軍來往奔走,但是就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感受着上面那位獨到的目光和想法,應該壓力會很大吧?

熟悉的呼嘯聲從耳邊響起,賀若弼一下子從思考之中回過神來。

這是吐谷渾人的投石機。

吐谷渾軍隊的進攻拉開了帷幕。

賀若弼深深吸了一口氣,抽出自己的佩刀。

一支軍隊應該如何建立起來並且永久忠誠於大漢,目前這是陛下要頭疼的問題。

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帶着這支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箭矢如雨,掠上城頭,賀若弼目視着前方。黑壓壓的人羣像是奔涌的怒濤,而這座武威城就是劈開怒濤的船艏。

敵人的騎兵發起進攻的距離最遠,但是來的最快,很快就已經逼近護城壕外的那道胸牆,只不過因爲有胸牆外還沒有來得及完工的壕溝保護,所以騎兵也只是從壕溝外側掠過並且意圖射箭罷了。對於這些騎兵來說,在這一場攻堅戰中的作用還比不上步卒,所以能夠亮相的時候絕對得來表明一下存在感。

只可惜漢軍火槍手們並不打算給他們這個機會,一排火槍打過去,騎兵已經有不少人落馬。

不過他們的箭矢還是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困擾,火槍手們也只能縮在牆後面、躲在刀盾手的盾牌下,射擊也沒有多少準頭。

這一排槍之後,吐谷渾步卒來得很快,他們本來就跟着騎兵一起向前奔跑,騎兵負責消耗掉火槍手一排槍之後,步卒們就是要趁着這個機會抓緊向前衝。

第三百五十一章 戴才第一三六二章 又近了一步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敵人第八百三十一章 結束了第一八三一章 坐看風起雲涌第一三四三章 沒完沒了第二三零零章 內府的橄欖枝第七百八十四章 軍屯第一三零五章 走還是不走?第一四五七章 幾個字的重量第五百八十七章 談判代表第一九五四章 四面開花,中路突破第二百零九章 “狼狽”(第四更)第一九一八章 遷都之念第六百一十一章 時也,命也!第一三四九章 日南和灌湯包第二三零七章 陛下信什麼?第二三六五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一六四零章 戰爭爆發第一八三八章 勞逸結合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車輪第一六二三章 起邊釁第一千五十五章 改土歸流第七百九十九章 江南士族第一四一八章 就算是一羣豬第二二三九章 蒸汽時代的曙光第一五四九章 林邑炮灰第一七五六章 人非聖賢第四百五十三章 風起第三章 鄰里第一六五九章 名將之後第一七六三章 朕的旗幟只在此處第一八五七章 痛並快樂着第四百四十章 孤家寡人第四百九十章 動向第一四二二章 尋求合作第八百零九章 督戰隊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四百九十六章 進退不得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寧靜第一百八十一章 過招第一六三九章 大定第二二五零章 未晚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空第二二五八章 開幕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尷尬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一四九六章 留鳴,留名第一九三九章 醫療發展的好處第一百零二章 幸好第五百六十五章 君臣第三百五十二章 敵襲第一百八十一章 過招第一五四九章 林邑炮灰第一百七十七章 詔書第一四三六章 女人看不對眼時第四百零九章 敲山震虎第一二四九章 倒春寒第一三七二章 朕給過機會第二二九六章 來自歷史的教訓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溪谷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二章 溫飽第四百九十九章 斗的是耐心第二一二零章 邊關戰事第二三二一章 孩子名字都想好了第八百三十二章 秋去第二零五零章 此間誠意,貴使放心第一六六一章 中流第一四八四章 驅狼吞虎第一六二一章 殿試三題第一六五五章 大漢沸騰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沒有陛下跑得快第八百七十章 各自的路第一百九十四章 江陵總管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陣第一四七一章 朕不急,岳父急第八十四章 君自酌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二三一七章 遼東有國名勿吉第一千三十四章 新白袍第一千六十五章 紙上得來終成真第二百八十三章 翻不起風浪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藎忱的戰爭第一二一四章 穩紮穩打第五百三十五章 蜀郡捷報第八百二十二章 徒勞第五百七十五章 垂死掙扎第一二四七章 父業子承第五百八十四章 在朝廷心中第一四四二章 陰陽差錯第一五零三章 年輕人的較勁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樣的宇文亮父子第七百九十章 兩敗俱傷第一四四四章 在慈善的基礎上第三百三十五章 下馬威第八百九十五章 進無可進第八百九十五章 進無可進第二二零九章 刮目相看第一七三零章 打斷了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