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

鄴城西門。

站在鄴城西門上,能夠看到遠處高低起伏的殿宇樓臺,這些殿宇樓臺在三百年前被稱爲“鄴三臺”,即銅雀臺、冰井臺和金虎臺,是曹魏全盛時期的象徵,而現在則變成北周宮室的一部分,述說着這座城所經歷的那些風風雨雨。

鄴城的北周宮室當然延承自北齊,在北齊時代,三臺又依次被稱爲“金鳳台”、“崇光臺”和“聖應臺”,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多加修繕,輝煌更勝過往昔。

北周滅亡北齊之後,把北齊的東山等地園林全部拆毀,還地於民,但是三臺之地,並沒有來得及進行處理,只有外圍附屬的園林等等拆毀,主要的宮室只是進行了封存。

宇文憲在鄴城登基稱帝之後,搬入封存的宮室之中,不過北周自從宇文憲登基之後,一直都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因此宇文憲並未廣擴後宮,後宮之中的妃嬪實際上還都是當初的王府妻妾,因此並沒有使用多少宮室。

現在這些盤踞在高臺上的宮室已經成爲鄴城守衛的核心所在,依託鄴城三臺,北周軍隊層層佈防,尤其是那些宇文氏皇族的親兵以及不少和宇文氏同氣連枝的鮮卑家族,都開始把家眷之類的送入宮室之中以防止外城失守之後自家府邸罹遭劫難。

他們顯然已經做好了和北周同生共死的準備。

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貪生怕死,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放棄掉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人拼搏下來的家產基業,在一個新的王朝之中從頭再來。每一個王朝最終走向滅亡的時候,依舊還是會有不少前朝守舊勢力選擇爲其殉葬的。

不過宇文招並不在這些人之列。

他奉命把守鄴城的西城門,在宇文憲登基之後,鄴城的西城門就被改名爲“望秦門”,顧名思義,宇文憲希望宇文氏的皇族們站在這座城門上向西看去,越過那萬水千山,還能看到關中、看到宇文氏龍興的地方,從而不忘本分、爲了北周而奮戰。

可是宇文招顯然並不打算這麼做了。

李藎忱許給他的前途還是很光明的。

而留在這鄴城之中,撐死天也就是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名字罷了,而且很有可能是和無數的北周皇室列在一起,後人翻閱史書的時候,也不知道是讚歎他們“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精神,還是嘲笑他們“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正當宇文招緊張的和幾名親衛將領低聲吩咐着什麼的時候,腳步聲匆匆響起。

冀王宇文絢快步走過來。

(作者按:前文錯誤,冀王宇文通已於宇文邕天和六年去世,其子宇文絢襲爵)

宇文招看到宇文絢,微微頷首。

之前宇文絢奉命把守淇水北岸,北周在白溝失利之後,他也就率軍撤退到了鄴城,以避免漢軍包抄側翼,本來他麾下的兵馬是屯駐在鄴城以西,屏障從鄴城到襄國等地的道路的,防止漢軍越過鄴城先去進攻北邊的郡府。

結果漢軍還是從東路突破渤海郡等地,直接向襄國郡推進,鄴城這邊所做出的防禦自然也就於事無補,所以宇文絢也奉命把兵馬撤退到了城中,和自家伯父宇文招一起把守西門。

宇文絢實際上年紀並不大,也就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罷了,畢竟他的父親宇文通在宇文泰的兒子之中也是倒數第二小的,要不是因爲宇文通生前的時候和宇文憲的關係還算不錯,宇文絢也不至於受到如此重用,畢竟上一輩的宇文氏皇族之中也還不至於無人可用,輪不到這些小年輕直接挑大樑。

顯然宇文憲也是期望着宇文絢能夠從自家父親的角度考慮,繼續忠誠於大周。

可惜宇文憲終究還是看錯了人。

對於宇文絢來說,自家父親宇文通已經去世多年了,當年宇文通和宇文憲關係好或者壞,和宇文絢又有什麼關係?雖然宇文憲的確對宇文絢還算不錯,但是宇文絢現在也得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尚且年紀輕輕,難道真的就要爲北周殉葬麼?

宇文憲的恩情自己並不是沒有報答,率軍從河內轉戰淇水再到現在的鄴城,宇文絢每每身先士卒,據險而守,要不是宇文憲主動先行撤退的話,現在宇文絢可能還在淇水北岸和漢軍激戰。因此宇文絢並不覺得自己虧欠宇文憲什麼。

既然已經回天乏術,那就應該各自選擇各自的路了

因此當宇文招找上門來的時候,宇文絢並沒有猶豫太久就答應了。

而今天,就是他們已經和漢軍約定好,打開城門直接放漢軍入城的日子。

算時間還有一個時辰,宇文絢顯然是提前過來和宇文招通氣的,兩個人雖然已經達成一致,但是又如何不怕對方會把自己出賣掉?因此在這最後關頭,互相看着對方似乎纔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了萬一真的有什麼變故,至少還能聯手做出反應,總比猝不及防下被一網打盡來得好。

“聽說西北戰事又起,吐谷渾頗爲囂張啊。”

“再不進攻西北的話,漢人就要打過去了,一旦平定北方,李·····那位肯定要把目光放在遼東或者西域上,既然打着大漢的旗號,自然至少要先恢復前朝兩漢的版圖。”

夜風徐徐,兩個人靠在城垛旁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

對於未來,他們猶然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是至少應該比直接死在這鄴城之中來得好。

腳步聲又起,宇文招和宇文絢下意識的對視一眼,手都握在了刀柄上。

數十名甲士沿着城牆從北側快步向這邊走過來,其中不少人還拿着盾牌和弓弩,儼然備戰之態。

城門上的北周士卒們頓時也都打起精神,一個個抽出兵刃,警惕的看着快步向這邊來的士卒。

此時城門下也傳來喧囂聲,馬蹄陣陣,也不知道有多少步騎正從城內向這邊接近。

宇文招和宇文絢交換了一個目光。

不好!

甲士遠遠站定,盾牌分開,一名年輕將領大步走出來:“兩位大王俱在此處,倒是不用費力了。”

“曹王?”宇文招眉毛一挑。

曹王宇文允,是先帝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宇文泰衆多子嗣之中唯一一個還在北周朝廷之中的,因爲當初在外就藩而免於李藎忱入關中之亂,並且曾經一度成爲宇文憲的招牌,只不過宇文允很年輕,再加上只是個空頭藩王,沒有什麼戰功,自然也難以服衆,所以最終宇文憲放棄了擁戴宇文允登基的念頭。

當然宇文憲麾下的那些文武們也不可能真的讓宇文允登基。

第一五五三章 陛下很疲憊第二三四五章 楊堅:我虧了呀!第二百六十三章 章山,陰山第二一七四章 浴血武威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二一三五章 分割內府第二百二十三章 替身第六百九十四章 訪客第一四六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二零八九章 雄關漫道真如鐵第一九一九章 樂昌的愛第一千二十八章 輪戰第一三二六章 白鹿原上第七百三十五章 且看着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二零二六章 韓果常善,難兄難弟第二三一一章 “老農”李淵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二百零五章 堆積如山第二二零二章 破敵先鋒第九百三十七章 掃雪第一三三七章 戰局驟變第三十章 談判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二三四三章 豬鼻子插大蔥第一八八八章 抓住河東第九百三十二章 坐江山難第五百九十四章 有志挽山河第二百四十一章 須臾需爭第三百七十七章 滅敵中途第九百一十一章 入安定第一一六三章 漢土第八百七十五章 沒有那麼好心第四百七十七章 李藎忱的野望第七百八十九章 淳于家的抉擇第六百零九章 來信第二三零五章 你是個成熟的秘書了第一九四零章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靠稟報打仗?第一九八三章 會師山巔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輕人第一二五二章 晨戲第一一七九章 引領思潮第三百一十二章 驚馬第一三四零章 楊堅的騎兵第二三三九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一四一三章 心境不同第七百五十四章 真正意圖第一一三九章 站哪邊第一八五七章 痛並快樂着第二百零二章 徵用第二百零二章 徵用第一百零二章 幸好第一千五十七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第五章 山路第二一零八章 北周差在哪裡第七百一十七章 江山如此多嬌第二二二七章 陛下的雄心第六百二十四章 重點第一七三五章 怎麼對付尉遲迥第一五九三章 送別第七百八十四章 軍屯第三百一十五章 火第一三六零章 比某還不要臉?第八百零三章 主動撤退?第二一六九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來第四百四十八章 巴蜀南與北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六百零四章 禮儀教化第一六六四章 歧途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總是短第三百六十一章 援兵抵達第一七六五章 尉遲兄,某盡力了第一九八二章 絕望的進攻第九百一十八章 白紙般的巴蜀第一一二三章 回樂城第二零二六章 韓果常善,難兄難弟第六百二十章 爲敵第八百五十五章 莫要便宜了老賊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一五零七章 沒有來源啊第二零一九章 大漢天威,無不拜服第一一九四章 朕是天第七百章 還不冷血第一五六五章 解燃眉之急第一五二一章 林邑貴族的末日第九百八十八章 有機會和沒機會第一九八四章 甲騎的哀鳴第三百三十四章 巧合第七百八十二章 軍功的算法第一千八十二章 徐陵講學第七百四十章 突進第二三一一章 “老農”李淵第一三三七章 戰局驟變第一五九七章 但願人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