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七章 思想要變

使用繁體漢字,即使是書寫加減乘除也夠人費半天功夫的了,更何況在識字率並不高的這個時代,人能夠寫出來零到十就已經不錯了,還指望他們用這些字和這些字背後代表的意義進行運算,未免強人所難。

李藎忱一直認爲數字的複雜表示也是華夏在數學等理論上很難前進的原因之一,當然了相比於迷信等元素,這倒不是一個致命的阻礙,但是能夠將這個阻礙去除,當然也有利於數學和理論物理的快速發展。數學和物理是化學和生物進一步發展的支撐,前期看上去可能沒有什麼作用,但是卻是在爲後人的每一步的深入打下堅實的基礎,沒有理論的繼承,科學不可能進步,更不要說技術的繼續發展。

“陛下,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劉焯激動的說道,如果不是當着李藎忱的面,他可能就要拿起來那一張紙又跳又唱了。

作爲一個數學家,劉焯很清楚這些數字能夠爲自己帶來多少方便。

“你現在在研究什麼,就好好研究什麼,不過朕希望你能夠用這些數字來表現《九章算術》之中一些比較基礎的計算,並且根據你的理解整理出來規律,這件事要抓緊。”李藎忱微笑着說道,“各個書院還都在等着你的教材呢。”

劉焯激動的看向李藎忱:“陛下此言當真,各個學院都要開設數學有關的課程?”

劉炫急忙拉了拉劉焯的衣袖,這個傢伙太激動了,陛下既然說出來了那肯定是要當真的,你這問的豈不是在質疑陛下。

李藎忱不以爲忤,點了點頭。

劉焯收起臉上的笑容,對着李藎忱鄭重的行禮:“臣,謝陛下!”

李藎忱微微一笑,劉焯就是一個典型的數學家,現在顯然他滿足了他的最大需求。

研究數學甚至傳播數學,這在這個時代看上去是“離經叛道”的,李藎忱竟然支持他,這簡直不敢想象。

劉焯甚至根本不等劉炫,拿起來那張紙就跑了。

李藎忱笑着搖了搖頭,這傢伙也太着急了。

希望這傢伙能夠爲大漢培養出來足夠多的數學家吧。

聽說劉焯的手下還有一個得意弟子叫做孔穎達,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一直在跟着劉焯做研究,雖然不過十來歲就已經表露出來極高的天賦。對於這個另一個時空之中的初唐十八學士,李藎忱也算是稍微有點印象。

孔老夫子的後人有可能變成了一個數學家、天文學家甚至物理學家,想想就有些古怪啊。

李藎忱不由得更露出一抹笑容,而劉炫以爲李藎忱對劉焯很是無奈,只能拱手:“陛下,士元(劉焯表字)兄性情如此,還請陛下不要見怪。”

李藎忱一擺手,他當然不會見怪,緊接着看向劉炫:“卿家的文章朕已經看過不少,一針見血,朕甚是欣賞。”

劉炫打了一個激靈,眼神之中也流露出期待的神情。

說實話,他沒有想到李藎忱竟然會給了劉焯這麼大的一個驚喜,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好友一直困擾於數學的現有理論難以表示和傳播,現在李藎忱無疑解決了他最大的問題。

所以李藎忱又會給自己什麼驚喜呢?

“新組建的《中原時報》,朕打算交給你來主筆。”李藎忱徑直說道,“時報時報,實時報道,明白朕的意思麼?”

劉炫怔了一下,旋即露出喜色。

實時報道,那就是說自己要着眼於現在、着眼於大漢的發展和進步,而不再是來回掰扯那些老生常談的聖人之言。

在南北朝時期,儒家聖人之言實際上本來就已經沒有那麼廣爲流傳和受到歡迎,一來是因爲南北朝的戰亂讓很多書籍都毀於戰火,這也是南北朝時期清談和談玄頗爲流行的原因,既然我們都找不到什麼古文來參考,那就只能說一說玄而又玄的事情。

二來是因爲佛教和本土道教的快速發展,嚴重擠壓了儒家的發展空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可不是一個虛數,即使是後世整個江南地區的寺廟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在南朝這佛教盛行的時代可想而知,實際上北朝也不差,幾個被視爲瑰寶的石窟都是在這個時代開鑿的。

現在隨着天下逐漸太平,李藎忱又藉助發展工商提出了“克忠職守”、“實幹興邦”這樣的理論,華夏從當初崇拜佛教的務虛再一次迴歸到了務實之中,儒家自然也就有擡頭之勢。

歷史上也是到了隋唐,佛道儒開始三家鼎立,後來唐朝開放,更是各式各樣的宗教濟濟一堂,一直到唐武宗滅佛以及唐朝的內縮,儒家再一次成爲天下思想的主宰並且一直延續到滿清。

李藎忱並不反感儒家,但是反感儒家的不變通。漢末的戰火讓很多儒家的經典付之一炬,因此後世的儒家還真的就抱着儒家寥寥可數剩下的幾本書翻來覆去,甚至還誕生了理學和八股這種東西。李藎忱並不能說同樣強調社會規律性和務實的理學有什麼錯,但是長期侷限於這種體系下,自然而然的就讓社會的思想變得極端,後世的那些貞節牌坊等等的就是典型,更不要說八股取士了。

就算孔老夫子真的算是聖人,千年前的聖人之言,真的能夠在千年後依舊有用麼?

時代在快速的發展,孔老夫子就算是聖人,又如何能夠一眼千年、盡在掌握?甚至事實證明,依靠孔老夫子流傳下來的那幾句話,根本沒有辦法真正的治理社會,以至於很多朝代都不得不外儒內法,治理的方法實際上還是法家的方法,只不過大家都不拆穿罷了。

華夏不變,世界卻在變,所以華夏最終落後於世界。從清末到新中國,短短百年之間,多苦多難,多少仁人志士浴血奮戰這纔將華夏從谷底硬生生的拉了回來,避免了整個國家的分崩離析和墮落。

而李藎忱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爲後人減少一些苦難吧。

思想,要變。

聖人並不是都對,要敢於批評聖人,要敢於認識到錯誤。

既然要變,那就要指出之前的想法哪裡有錯,讚揚現在的想法哪怕是和之前的有衝突也是對的。

第九百二十四章 密使第九百九十二章 陳氏的江山第一八七八章 河東義師第一六三七章 祥瑞生大河第一三八三章 宇文忻的建議第六百一十八章 楊素獻策第一六九六章 轉進,時間不等人第二三二六章 插手西域第一八四一章 軍議不是兒戲第七百五十三章 棋逢對手第一四五九章 背叛與信任第一七零九章 最無奈的選擇第一千一十七章 嚴關第九百零七章 做些什麼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訪第三百八十一章 妻管嚴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二零三二章 跟着陳宣華不學好第二百三十七章 撲城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栽樹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長城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三百五十六章 兵源第一五五四章 阡陌交通第一百一十章 季孫第三百四十三章 後路第八百三十一章 結束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戰第一三九六章 老驥伏櫪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錢、糧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二零七五章 避嫌第六百六十八章 南中的現狀第七百五十五章 定軍山第一四一二章 騙不了我第六十章 不求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一八六八章 大軍渡河第六百一十章 潤物細無聲第八百二十二章 徒勞第七百章 還不冷血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一五八五章 油嘴滑舌的新解釋第二三零零章 內府的橄欖枝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七百七十七章 鵝卵石和統籌第一一四三章 帶路黨第一五五二章 勝了也有頭大的事第一一五一章 突厥人的噩夢第二二五三章 寧靜的晨曦第一千四十三章 入城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五百二十三章 禍起蕭牆爲大患第一八七四章 那就他吧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風第一六零五章 分裂既是滅亡第四百八十一章 發火第一四六六章 帝王的弱點第六百七十五章 難得消閒第四百七十七章 李藎忱的野望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一九零一章 韋圓成的表現第二零五九章 局裡局外第八百九十八章 六盤山下第八百八十三章 真是一場豪賭第一二六九章 螳臂當車第一九四五章 裴矩,牆頭草的典型第九十八章 習武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戰騎兵第二百九十一章 陳叔寶第五百三十七章 背水第六百七十六章 風雨愈急第一五七零章 增進姊妹感情第六百一十章 潤物細無聲第四百六十四章 奮短兵第九百七十三章 先打哪個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長城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願第二零七零章 你們也太不靠譜了吧?第一百六十三章 畫卷第一四六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二零七四章 黃金的分配第一五二七章 戰盧容,火槍對炮灰第三百七十四章 獵物第六百一十九章 獨木橋第三百二十一章 搏命第一二九四章 破了他的膽就夠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環環相扣第一百二十一章 對詩第一九五六章 定策,南北夾攻第八百二十章 小心夜襲第一三五三章 關中的土地第二二二零章 西門,西門!第七百一十二章 拉鉤第一九六二章 興替第二一五三章 大漢自有國情第六百七十七章 石頭山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更爲艱難第一五四一章 我們海軍就是要搶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