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九章 秋闈,房與杜

相比於歷史上的科舉考試,大漢第一次舉行的科舉考試總體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之所以這樣,主要還是因爲第一次的緣故,很多細節上的問題禮部也不敢貿然做決定,得和皇帝陛下以及當朝的重臣們多加商議纔可以。

當然主要還是因爲主持禮部的江總和孔範心裡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這種事他們可不敢獨斷乾綱。

多商量商量,李藎忱當然是不反對的。

科舉制是大漢未來的國策不說,也直接決定着大漢的人才選拔質量好壞,而李藎忱對於科舉制也不過就是記得一個輪廓罷了,裡面的具體內容還需要官員們根據現在大漢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充調整,歷史上隋朝實行科舉制,就有一種過於倉促的感覺,最後甚至成爲了王朝內部矛盾爆發的導火索,白讓李淵撿了個便宜。

所以今年的殿試並沒有在秋闈放榜之後就着手舉行,而是將時間放在了一個半月之後。在此期間,李藎忱自然也不是讓這些士子們在建康府內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他給他們一個月的時間,就是期望他們能夠在建康府內外多走走、多轉轉。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建康府稱爲整個大漢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沒有任何問題,基本上所有的新鮮事物、新鮮制度都最先出現於建康府內,比如慈善堂、又比如醫院,還有朝廷的一些新政策,也一般以建康府作爲試點。

可以說這裡就是大漢發展的晴雨表。

對於那些來自於五湖四海的士子們來說,在建康府自然應該能夠看到和自己家鄉不一樣的東西。

這個不一樣當然不是指秦淮兩岸的聲色犬馬、燈紅酒綠,而是指朝廷的時政方針上和這裡更加交融的文化上。

大漢的科舉當然不會是八股取士,所有的題目全部都要和時政相掛鈎的,李藎忱並不介意這個時代的人們議論時政,因爲這本來就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如果什麼都不讓人們說的話,那這些話憋在心裡,只會成爲對大漢的不滿,而最終人們很有可能會選擇通過暴力的手段宣洩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很有可能引發動亂乃至於暴動,這是李藎忱必須要避免的。

而如果人們鍼砭時弊、說的有道理的話,朝廷當然也可以採納,畢竟現在朝廷各項新制度都是推翻了原本的制度重新制定的,必然會有很多缺陷在,一千個讀者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一千個百姓的心中自然也有一千個意見,從中遴選出來能夠採納和改良的,自然就能夠填補上朝堂中人制定政策的時候想不到的窟窿。

當然了,廣開言路也是有程度限制的,否則天下所有的百姓都爲了自己的利益叫喚兩句,甚至往往還都自相矛盾,那李藎忱豈不是自己找麻煩麼,到時候應該聽誰的、不聽誰的,將會成爲大問題。

所以這一次言論自由的範圍實際上還主要侷限在這些士子們身上,他們有能耐進京趕考,就說明他們還是有一定的眼界和見識的,自然不會說出來什麼自相矛盾的話來。

因此秋闈的時候,李藎忱親自擬定的題目就是讓考生們議論現在大漢的律法制度是否合適,是否有存在缺漏的部分。這個題目不但緊跟時代,而且還直切朝廷現在推行的法治制度,當初李藎忱擬定題目的時候,就在朝堂上引起議論,不過李藎忱力排衆議,再加上徐陵等人背書,這個題目纔算是成爲正式的行文題目。

而秋闈的時候,就有兩個人脫穎而出,位列一甲第一名和第二名。

第一的人喚作房彥謙,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在考生裡面絕對不算年輕的——最老的倒是算不上——此人出身歷城房氏,祖輩多出仕北齊,但是等到他登場的時候,北周和北齊一通混戰,北方亂作一團,所以他帶着親眷南下,躲入江表,本來這種初來乍到的北地人,在南方几乎只有立錐之地,若在從前,能夠入哪個將領或者王爺的幕中就已經算謝天謝地了,不過朝廷現在開科舉,不論出身,自然就給了老房一個出頭的機會。

歷城房氏,多出清正官吏,對於吏治和法治自然有獨到的見解,脫穎而出在情理之中。

歷史上的歷城房氏倒是並沒有南下,而是西進入關中,成爲了北周的臣子,但是在這個時代,北方動亂不休,想要尋求和平穩定的歷城房氏,捨棄西方的北周而選擇南方的大漢,也在情理之中。

而第二名要比房彥謙年輕一些,喚作杜淹。房彥謙是自己跑來的,杜淹則不一樣,是被楊堅攆過來的。他和楊堅一向不合,但是又不想投奔宇文憲,所以一路被貶謫向南,最後連楊堅都懶得管他死活了,給他掛了一個所謂的廣陵太守——反正廣陵也不在北周的地盤上,你愛去哪兒去哪兒——北周國內沒有立足之地,杜淹索性直接投了南朝,趁着這次機會同樣一鳴驚人。

當然了,杜氏也不是什麼小門小戶,杜陵杜氏發跡於三國末年,雖然遠比不上弘農楊氏、聞喜裴氏這些大家族,但是也因爲誕生了杜預這樣的名將,因此並非無名之輩,家族傳承在,杜淹學問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而批改試卷的時候,佔有很大判分分量的李藎忱,看到這兩個名字之後,倒是有刻意加分的意思。

並不是因爲他們兩個的文章真的讓別人望塵莫及——同樣放出光彩的文章也不在少數,主要還是因爲這兩個人的後輩。

歷史上,房彥謙有一個很着名的兒子,叫房玄齡。而杜淹則有一個同樣着名的大侄子,叫杜如晦。

房謀杜斷,相輔相成,方有貞觀之治。

李藎忱不爲別的,就是爲了把現在還在繈褓之中的杜如晦和應該不過七八歲的房玄齡在未來都收入囊中,也得把這老房和老杜握緊了,可不能讓他們跑掉,更何況這兩個人也的確展露出來了值得李藎忱重視的能力。

第二百八十五章 倩影第一九八四章 甲騎的哀鳴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第一一五六章 禍水西引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會師靈武第一六八一章 禁衛軍初戰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第一二零六章 殺伐果斷?第二二一二章 渡口慘案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一二八七章 士氣浮動第一二三七章 世道變了第五百五十二章 新的陷阱第五百七十四章 廢物第一九八七章 輕騎甲騎,剎那交錯第一五五四章 阡陌交通第一百四十章 心思第一一六六章 童謠第一百六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二一八八章 默契的配合第六百八十章 該信任誰?第一百七十一章 變天(下)第四百八十二章 生與死第二三一六章 被欺負的沈姊姊第一一二五章 楊堅的應對第一千零六章 任蠻奴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車輪第一二七八章 年輕人的把戲第六百八十三章 面聖第一一七九章 引領思潮第五百八十一章 傷心地第二零四六章 雞肋,雞肋第二零四三章 袍澤俱在,絕不言退第一六四零章 戰爭爆發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二一八四章 合圍和解圍第一千九十五章 搶人頭第一六六零章 誓師出征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陵夏日第一四五二章 王,也難做!第一二七五章 李淵的建議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樣的宇文亮父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突擊訓練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二百零六章 默契(第一更)第一二二四章 制衡張麗華第二二七零章 牽手第一四八三章 刑法第一八五零章 雪夜破營第一八八五章 鑿空河東第一五零零章 如何破必死的局第一三一八章 死國之心第一九一零章 鮮卑人的心,也在變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難處第七百六十章 同時突破第八百四十五章 還有大目標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一九九二章 遙遠的戰場第一三六六章 駕前驚變第八百六十八章 蜀中變化第三百三十八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上)第二三一一章 “老農”李淵第二一九零章 激戰荒原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一八一八章 矛盾要讓陛下知道第一六一九章 不可空談第一千章 如此星辰如此風第一六五三章 一面旗,一腔血第五百二十九章 佝僂老人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二百二十九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六百一十九章 獨木橋第二百八十二章 真正的將軍第四百四十一章 杯水車薪也算給第四百零五章 出嫁第四百九十三章 心有惴惴第四十四章 不留第二百六十六章 捷報第一九六五章 打點行裝第一六五四章 萬里狼煙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下事第七百四十一章 旗幟第二一五七章 各部門的劃撥第七百七十八章 城裡城外第一九八三章 會師山巔第一五八八章 目光當向北第六十九章 王軌第一八四七章 風雪是最好的掩護第一四六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八四零章 巴不得呢第一七九二章 糾結第六百五十八章 獅子大開口第二一五二章 地上和地下第二二二四章 朝野的盼望和擔憂第一七一九章 膠着第一四一五章 朕想要潼關第二百四十一章 須臾需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