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七章 通事館的重任

“此話怎講?”李藎忱眉毛一挑。

唐中徑直說道:“現在吐谷渾人已經撤退,楊堅所能倚仗的不過就是草原上的鐵勒人以及宇文憲罷了。且不說楊堅和宇文憲之間到底能因爲脣亡齒寒的關係就誕生多少信任,只是這鐵勒人,難道就真的會不管不顧的爲楊堅拼命麼?”

頓了一下,唐中緊接着道:“楊堅想要謀求鐵勒人的信任並且換取到幫助,肯定需要有所割捨,現在楊堅還能拿得出手的,恐怕也就是一個河套了。可是河套的糧食已經盡數落入楊堅的手中,鐵勒人會傾向於要一個空空如也的河套麼?”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鐵勒人是典型的草原遊牧民族,他們缺少基本的種植技術,自然也不會傾向於獲得一片耕地之後自己耕作。

楊堅必然是不會給鐵勒人能夠耕種的漢人奴隸的,因此這些實際上也都需要鐵勒人在之後的戰鬥中掠奪,因此楊堅就算是把河套許給鐵勒人,對鐵勒人來說,性價比可不怎麼樣。

爲了一個河套去招惹大漢,不知道鐵勒人有沒有這個膽量?

“而如果我們先一步去招撫鐵勒的話,在大漢和楊堅之間,臣竊以爲鐵勒人很難選擇後者。”唐中緊接着說道。

鐵勒人不比嗜殺成性的突厥人或者之前的柔然人,他們作爲草原上地位低下的民族,也算是剛剛實現“翻身農奴把歌唱”,直接就把整個民族的命運壓在向南進攻上,顯然比不上服從於大漢的調遣。

而歷史上的鐵勒人也是如此,雖然薛延陀部和契苾部都已經足夠強大,但是他們卻最終選擇了投靠唐朝,並最終和唐朝一起解決了突厥人,契苾部融入唐朝之後,還涌現出了諸如契苾訶利這樣的名將,鐵勒人也可以算是大唐作爲一個包容的龐大帝國所容納近來的第一個外來民族。

唐中不知道這一段歷史,但是李藎忱是清楚的。

因此他知道唐中的判斷實際上是站得住腳跟的。

問題是大漢又要如何才能讓鐵勒人轉而站過來呢?

“啓稟陛下,臣以爲許鐵勒人爲漠南之主,並且允許鐵勒人南下遷徙,甚至直接入我大漢,方可使鐵勒人全力相助。”楊素此時也說道,“鐵勒久爲附庸,現在又是一盤散沙,缺少一個能夠站出來把整個族羣整合爲一的英雄人物,因此各個大小部落在相互不服氣的情況下,未嘗不願引入大漢的力量來庇護自己的部落。”

李藎忱微微頷首,小部落有小部落的生存之道,他們並不奢求能夠主導整個族羣,而是希望能夠通過依附於更龐大的部落來謀求自己人的生存。相比於薛延陀部或者契苾部,大漢顯然更加強大。而對於薛延陀部和契苾部這兩個相對大的部落來說,與其相互攻擊、兩敗俱傷,倒不如尋求引入外來力量來快速壓倒對方。

當然了,對大漢來說,拉攏一邊,打擊一邊,再收攏那些小部落的人心,很快就能夠完成對整個鐵勒人的吞噬。

有唐太宗的經驗擺在那裡,李藎忱並不害怕。

“對鐵勒人便如此,不需要吝惜禮物,只要能夠把鐵勒人拉攏過來,北方之局可解一半也!”李藎忱也舒了一口氣,“但是對宇文憲,又該如何是好?”

宇文憲可不是鐵勒人,他只想將大漢置之死地。

如何才能保證宇文憲不會在之後橫插一腳?

畢竟對於他來說,派出一隊騎兵增援楊堅,從而拖延住李藎忱北上的主力,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宇文憲如果派出兵馬,絕非悄無聲息,騎兵跨境移動,必然聲勢浩大,一旦他有所動作,我們必然也會察覺。”楊素沉聲說道,“因此只要宇文憲一動,我們就能夠抓住他的把柄,到時候宇文憲難道就不怕揹負撕毀條約的罵名麼?”

頓了一下,楊素緊接着說道:“而且既然宇文憲敢拿着自己的底牌前去支援楊堅,那麼接下來一旦全面開戰,他又通過什麼來迎接我們的挑戰?”

“那如果宇文憲還是動了呢?”李藎忱徑直說道。

楊素所說的只是宇文憲不敢輕易動手這種可能,可是誰能保證宇文憲真的不敢動呢?畢竟那也不是一個膽小的人,而藉助楊堅來打擊李藎忱對於他來說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唐中也緊跟着說道:“臣以爲我們要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宇文憲既然敢支援楊堅,那就說明他沒有感受到自己前線面臨的壓力,所以不如讓華陰和兩淮的我軍進行大規模調動和操練,以炫耀我大漢軍威。陛下身爲天子,既然身在長安,也可以就近校閱華陰大營,尤其是我大漢新式之火器,本來就讓宇文憲投鼠忌器,若是能夠在校閱之中再一次展現出來其威力,宇文憲恐怕也要掂量輕重。”

李藎忱一拍手:“妙也!”

是啊,自己怎麼忘了這一茬了。

想要威懾敵人,閱兵不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麼?

且不說後世各國往往在重要節日裡將閱兵當做宣揚國威、振奮人心的手段,即使是明清時期,皇帝也經常召集兵馬,匯聚各方使臣,向周圍的藩屬國展現強大的軍隊。

“不過我們這邊大張旗鼓是一方面,”李藎忱又補充了一句,“關鍵還是要把我們的態度告知宇文憲。通事館要負責好這件事,尤其是聯絡宇文憲小朝廷中的各個世家,最好是由他們出面來向宇文憲闡明利害,阻止宇文憲用兵。同時白袍可以伺機在晉陽周圍煽動騷亂,我河西銀州、延州等地駐軍也可以向大河沿岸移動並進行拉練,以形成對晉陽的威懾,讓宇文純也不敢輕舉妄動。”

“臣遵旨!”衆文武一起應諾。

“馬上就要入冬了,各項事宜務必抓緊落實下去,告訴裴子烈,十日之內要抵達河套之南。”李藎忱緊接着說道,“朕不想看到元日的時候我大漢的將士還在北方吃冰臥雪。”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上,大漢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大軍一路向北,勞師遠征,就算是這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對於大漢的財政都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第一四四一章 元家的雞蛋第二二三六章 抱大腿第二零一四章 破城不難,安民難第一五四八章 破敵第一千三十四章 新白袍第一七四五章 讓軍神當苦力第三百六十三章 難以拒絕第一一七零章 當岳父上癮?第二百章 公安第九百八十七章 妥善安排第一六九九章 騎兵的肉搏戰第三百一十章 解脫第一六三六章 戰爭的前奏第一千二十一章 江州之會第六百八十四章 有請第一三四六章 少年人的目光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可止步第一二三六章 黑暗面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後腿的第一九八四章 甲騎的哀鳴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處第四百五十三章 風起第一四九七章 吳郡的人,出列第一五七一章 十里郊迎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二零五五章 戰還是和?第二百四十二章 效死而已第二百一十四章 纏戰第二一五二章 地上和地下第九百四十五章 夜戲第二百一十六章 接下來第七百四十二章 沒有動靜第三百三十章 眼中卿第一三五三章 關中的土地第一八零二章 隨風去第一一一九章 你們的名字第八百三十七章 作壁上觀的感覺第七百零三章 必須要做第三百零八章 叛徒第一八六七章 夜色下的風陵渡第一千一十章 建康之亂第七百一十五章 紅裳第一百七十章 變天(上)第九百一十五章 買賣第二百四十六章 將戰第三十三章 對策第一一九零章 選秀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一千五十九章 開皇?大業?第九百二十九章 漢王妃第二零三六章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第一七八二章 陛下是什麼意思第一九一三章 給他拜個年?第三百三十八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上)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風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一六一五章 演練制度第一六七九章 得虧咱們快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觀火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四十五章 彌留第二百七十六章 密報第一四一二章 騙不了我第一五九五章 路與河第一一五零章 正當時第五百五十五章 月華如水第二零三一章 南方羣臣的態度第一四零一章 宇文述的噩夢第三百八十七章 以退爲進第一三一三章 有得漁翁之利者第一八九五章 紈絝對紈絝第一千二十九章 塹壕戰第一九三二章 去掉繁文縟節第九百六十四章 烽煙起第八百四十一章 潛入第三百九十三章 杏葉滿庭鶯亂啼第一四九三章 水陸夾攻第五百七十章 蒼溪谷大道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見第四章 桃源第一一三五章 使節第八百零九章 督戰隊第五百四十六章 無奈的周琛第二一六三章 投桃報李第二零三零章 世上安得雙全法第二百七十一章 祭奠第一七六三章 朕的旗幟只在此處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傳第四百七十二章 孫家門第二三四三章 豬鼻子插大蔥第三百九十五章 答案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蛇第七百五十九章 激戰山腳第四百零二章 重逢第二一二五章 教子無方,臣妾有罪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舊山河第二零二零章 你沒有意見第一二九七章 他想要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