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七章 天子之怒

並且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韓擒虎也好,李藎忱也罷,都考慮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首當其衝”的危險。

從現在關中的局面來看,楊堅真的可以稱得上四面楚歌,尤其是楊堅從蒲州回到關中,更是似乎放棄了自己最後一線求生存的機會。一旦幷州總管、陳王宇文純的鮮卑騎兵從晉陽壓下來,蒲州守軍就算是能夠守住城池,卻也喪失了最後向外突圍或者擴展地盤的機會。

蒲州已然成爲一座大河北岸的孤城,更不要說潼關、武關和扶風外都是敵人。

所以現在楊堅想要求生,也就只能盡最大可能選擇威脅最大的一路敵人擊破,至少這樣也可以提高長安城中的士氣、振奮民心,而威脅最大的敵人自然也就是距離長安城最近的敵人。因此李藎忱一直在儘量規避成爲楊堅的首要目標。

這也是爲什麼韓擒虎提出來如此危險的迂迴戰術,李藎忱也並沒有反對,因爲從戰略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可以有效地避免楊堅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這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李衍鎮守扶風多年,顯然已經做好了依託扶風堅守的萬全準備——這也是爲什麼李衍不想離開扶風,貿然去救援岐州的原因之一,畢竟可以把敵人拉到自己熟悉的戰場上作戰,那麼自己自然就沒有必要冒風險,當然了最後政治上的壓力還是勝過了戰術上的安排,也使得李衍丟了兩萬兵馬。

但是隻要漢軍不進攻扶風,李衍的扶風防線至少在面子上還是固若金湯的。

因此就目前來看,楊堅最大的威脅依舊還是來自距離關中同樣不遠的潼關。因爲扶風還能守,可是如果潼關被攻破了,背後可就是長安城下了。再加上長期以來楊堅和宇文憲之間的矛盾衝突,導致雙方之間積攢了大量的仇恨,因此戰勝宇文憲的優先級自然就在前面。

但是楊堅和宇文憲打的如火如荼,不代表漢軍就只能在旁邊看熱鬧,李藎忱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武關,只要能夠拿下武關,就算是北周還能夠在上洛組織起來一層防禦又有什麼用,上洛那一個小城儼然比不上武關。

在大漢強大的攻城力量面前,上洛不過就是一層薄紙罷了。

“根據昨天驃騎將軍送過來的戰報,現在武關城中同樣是人心浮動,長此以往,少則十天,多則半月,必然可以突破武關。”楊素急忙開口說道,蕭世廉是蕭摩訶的兒子,爲了避嫌,蕭摩訶自然很聰明的不再摻和這件事,免得到時候大家都尷尬。

李藎忱冷聲說道:“現在都已經四月中了,再過半個月就入了五月,等再拿下上洛豈不是就要到六月了?”

六月就是夏收的季節了,這一支大軍七八萬人在外面,將會嚴重影響作爲兵員來源地的襄樊等處的夏收。當然瞭如果漢軍真的可以拿下上洛,倒是可以就近收割武關道上的糧食,這裡背靠秦嶺,面向渭水,也是出了名的膏腴之地。

在先秦時期,此處被稱爲八百里商於之地,也是商君商鞅的封地所在,楚國曾經長期覬覦這一片土地,乃至於被張儀耍的團團轉。

但是這裡畢竟是經歷了戰亂,而且時間拖得再久一些保不齊楊堅也會派兵搶收,所以李藎忱不能寄希望於能夠獲得全部的商於之地的糧食,因此這一場大戰更不能拖到六月。

這也是大家都意識到時間緊迫的另一層原因。

糧食,這是維繫征戰乃至於國運的根本啊。

楊素看向蕭摩訶,陛下都已經說出這樣的話了,那剩下的就不是楊素能夠承擔的了。蕭摩訶當即吸了一口涼氣:“陛下,臣會以八百里加急告知驃騎將軍,責令其在五天之內拿下武關。”

“不,幾天拿下武關朕不管,朕要的是在五月中之前拿下整個武關道,要把兵鋒推進到上洛,直指藍田!”李藎忱果斷的說道。

蕭摩訶和楊素同時拱手應是。

而李藎忱的目光緊接着落在顧野王的身上:“顧卿家,務必要確保糧食能夠有序運送到位,六月之前,朕會結束關中之戰。”

顧野王當即站出來:“老臣會竭盡全力。”

現在顧野王已經完全走到了江南世家的對立面,所以除了緊跟着李藎忱之外早就別無選擇。

而李藎忱緊接着環顧一週,淡淡說道:“朕知道諸位臣工爲大漢之崛起操勞有加,朕有諸位臣工之攘助,也頗爲榮幸。”

“臣等不敢。”無論文武,不知道李藎忱爲什麼會突然說出來這樣一番話,急忙謙恭回答。

李藎忱話鋒一轉:“但是朕也聽聞到了一些風聲,只希望這些風聲是爲了挑撥我大漢君臣而傳出來的,不是真的。不過也希望諸位臣工能夠潔身自好,朕所求的是爲萬世開太平,並且在這條道路上朕絕對不會後悔,如果哪一位卿家覺得對此有所異議,儘管可以提出來,朕既然志在結束這華夏三百年的亂世,也不會容不下一點兒反對之詞,但是如果誰有膽量在背後搞一些偷雞摸狗的小動作,就勿怪朕下手不留情面!殷鑑不遠,諸位卿家好自爲之。”

李藎忱這話說出來,朝堂上的臣子們頓時神情大變,甚至還有的人已經在偷偷看向沈君高等幾個出身江南世家的臣子。

這風聲他們又何嘗沒有聽到過,陛下就差指名道姓的直接把人點出來了。

沈君高的臉上也是一陣紅一陣白,長期以來他都是掩耳盜鈴一樣安慰自己,認爲李藎忱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北方,不會注意到自己的這一點兒小動作,可是現在李藎忱幾乎就是在指着鼻子告訴他,你再不收斂一點兒的話,就要小心腦袋了。

殷鑑未遠,什麼“鑑”?

可不就是正旦大典上的那些腦袋麼?

沈君高打了一個寒顫。

沈家的榮耀,還是個人的性命······

一切似乎都變得難以權衡。

李藎忱已經宣佈退朝,百官神情凝重着緩步告退,而李藎忱似乎並不想多停留,不等百官退下就已經先行離開。

陛下的憤怒已經毋庸多言。

天子之怒,怎能不讓人心生畏懼?

第九百六十四章 烽煙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四百八十八章 戰郫江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錢、糧第二三四八章 老鄉?第一三零零章 本末倒置第七百零六章 怏怏不樂第二二零一章 想揍自己人第八十四章 君自酌第一六二五章 從龍之心,人皆有之第六百一十章 潤物細無聲第八百一十章 見死不救第一四三四章 特事特辦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一百三十章 驚鴻第二一五三章 大漢自有國情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一七七七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七百一十三章 不惜抗旨第二三二四章 前路苦寒第二百九十一章 陳叔寶第二一一七章 家,越來越近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破廟第十六章 不仁第一五七三章 天朝上國第一千八十五章 讓他滾過來第一六三四章 市場的胃口第一四五三章 拖延時間第一一三七章 這是各取所需第九百七十四章 夷陵外第一七一六章 失控的戰場第一一一五章 三重奏第二零七九章 立足遼東第二一五三章 大漢自有國情第二二七九章 心服口服第二一一七章 家,越來越近了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當細思量第一六三二章 輿論之戰第八百六十九章 蕭家的使者第二一四八章 御史臺的都不好惹第四百二十六章 遠方的來信第一六六四章 歧途第一七一九章 膠着第一二二一章 南陽攻略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內法第八百三十四章 破樊城第一三八五章 給尉遲迥的信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二二八一章 步步爲營和直搗伏俟第六百章 畫中人第二一一零章 家事不是國事第一一六九章 定北之策第一八四二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八百零五章 誘餌第七百一十九章 各憑本事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第一四三九章 老將軍的謝幕之戰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第五百五十四章 願者上鉤第八百四十七章 尉遲寬的無奈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三百七十六章 四面八方第二二五四章 收復四門第四百六十章 陷陣第二零三二章 跟着陳宣華不學好第七百五十八章 虛實不定第二零九六章 孤軍轉戰,將軍乃人傑第一百九十三章 敵我第二二四七章 地道內外第一五六二章 海軍的欠條第六百四十四章 難得的破綻第二百六十七章 自盡第一千六十二章 南北人口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一九二九章 樂昌的家書第一百九十五章 將令第六百六十章 典禮流程第五百一十七章 越來越看不懂了第一二五八章 殺人夜第一百一十章 季孫第一百八十章 軍營第一五零八章 人生軌跡的改變第三十四章 荒村第八百八十九章 無準備的仗第一五九六章 把天下收入囊中第九百一十三章 歸漢中第二零九五章 亂起雁門內第五百四十二章 星火第二二八六章 漢羌一家親第二百四十四章 皆動第一八三一章 坐看風起雲涌第一八六七章 夜色下的風陵渡第一千六十七章 鬥志昂揚第一九一八章 遷都之念第四百五十九章 喋血渡口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錢第六章 陷阱第一五四七章 能堅持多久?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一三四五章 皇帝,是真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