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爸少媽的日子很孤苦
■孩子來信
叔叔您好,我是一個十一歲的女孩,一個可憐的“孤兒”。雖然我有爸爸媽媽,但我覺得自己除了不用去孤兒院,其實和孤兒已經沒什麼兩樣了。
爸爸媽媽永遠有比我還重要的事情,好像每時每刻都要處理事情,而我總是排在最後。在我們家最常發生的事情就是爸媽都在單位忙,留我自己在家。雖然他們不時地會問候我、囑咐我,可是在冰冷的屋子裡我卻感覺不到一丁點兒溫暖,有的只是一定會來的黑夜,和膽小卻不敢將這一切說出來的我。
北方的冬天特別冷,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我總覺得寒假也特別長。在去年的寒假裡發生了一件事情,使我覺得自己特別的可憐。那天早上媽媽臨時從單位趕回來,說是要去廣州出差。晚飯前爸爸說他單位有事情,叫我自己弄飯吃。那時候外面正下着大雪,看上去很冷的樣子,於是我決定在家煮方便麪。
這是我第一次動手爲自己做熱乎乎的晚餐(以前都是吃涼的或是用開水泡麪),可是結果卻很失敗,因爲我差一點把家裡的房子點着了。我家用的是煤氣,由於電打火不是很好用,所以要用打火機來點着。上次媽媽做飯的時候,就是這麼做的。可是不知爲什麼,我點了好幾次也沒點着,最後一次,終於點着了。可是火勢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也就是一瞬間的事兒,從燃氣罩裡噴出一個大火球,緊接着抽油煙機開始燃燒。我被嚇懵了,愣了幾秒鐘纔想起來用水救火。
雖然我並沒有受傷,爸爸回來也並沒有過多地責怪我,可是看着那像廢墟一樣的廚房一角,我心裡竟是酸酸的味道,我只不過想吃一碗熱熱的方便麪而已。
那個寒假我沒怎麼出去玩兒,我只想一直待在家裡,這樣爸爸媽媽一回來,就能看見我,我也可以多和他們待會兒。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趴在窗臺上,看着樓下的行人,尋找爸媽的身影。很多時候,我看到的只是別的孩子同父母嬉笑着走過,這時的我總是很矛盾——既想看看這其樂融融的景象,看完了心裡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是羨慕他們還是嫉妒他們。
我常常幻想我的爸爸媽媽下崗了,這樣他們就可以閒下來,可以不用每天爲了自己的工作東奔西跑,可以有時間陪陪我。我真的很想和他們在一起,哪怕只是聊聊天、說說話。
叔叔,您現在知道我爲什麼說自己是孤兒了吧?我覺得孤兒院的孩子也不過如此,甚至有的時候我還不如他們。他們可以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而我只能趴在窗臺上一個人發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特別可憐,雖然有爸爸媽媽,卻感受不到來自他們的關愛……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在孩子心裡,有媽纔有家
看到這封信,我想起了曾經在山東安丘採訪過的一個女孩,尤其是她那封寫給媽媽的長信:
親愛的媽媽:
我想您!
睡不着覺的夜晚,我想您;生病不舒服的日子,我想您;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我想您。生氣的事想和您訴說,高興的事想和您分享……媽媽呀,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嗎?
時間像小河一樣匆匆流過,一轉眼又是春種夏忙的時節。剛剛過完母親節,兒童節就要到了。對於這兩個節日,我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爲有“母親”這個詞,“害怕”卻是因爲我的媽媽——您——遠在千里之外,與您一起“過節”對我來說只是一種奢望。
您爲了這個家,背井離鄉到千里之外去掙錢。我更知道您的艱難,您爲了這個家,爲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學校的時候,我還有同學、還有朋友。可是回到家,就只能面對空蕩蕩的屋子和冰冷的鍋碗瓢盆。在無數個夜晚,冷冷清清的家讓我心生絕望。要知道,我想念的家,不是這個空房子,而是有您和爸爸在的那個溫馨的小窩,那是什麼都代替不了的。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過您了。媽媽,您好嗎?
媽媽,您還記得嗎?當初您離家的時候,我哭着想挽留您,但還是沒有留住。我看見了您的淚水,我不再哭泣。因爲我知道,這不是我能左右的事情,更不是您不願意要我了……
雖然可以理解這一切,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願回家了,甚至就連假期的時候也是這樣。“媽媽”在我腦海中的印象,開始慢慢變成銀行卡上的匯款錢數和電話那頭簡簡單單的問候。
我想念小時候,那時候,雖然生活苦難,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卻很富足。如今,我在慢慢長大,你們不在身邊的日子裡,我也在學着讓自己堅強。但因爲失去了心中的根,我的成長就如同風中的落葉,沒有方向,飄忽不定……
親情的維繫僅僅靠電話顯然是不夠的,孩子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看得着摸得到的親情。爲了解除孩子的孤苦,撫慰孩子的心靈,家長要儘可能多地讓孩子看到我們的身影,給孩子一個“媽媽”,就是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缺少“父愛”的孩子像缺鈣
當然了,一個完整的家庭,不僅要有媽媽,還要有那另外半邊天——爸爸。
但是,在我二十幾年間作過的大大小小近一千場家庭教育報告中,現場聽衆的男女比例,多數時候僅爲1:4;而在家教諮詢中,接到父親們打來電話的次數更是少得可憐,通常境況下,都是母親打來電話。
“爸爸不管孩子”——在中國,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爸爸們爲什麼這麼不“熱衷”對孩子的教育?
首先,我認爲就是受到了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了很多年,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即便是現在,女人和男人一樣要在外面打拼,但是回到家,家裡的一切依舊是由女人來打理和主持,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因此,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爲:管孩子是母親的事,父親的主要責任就是掙錢養家,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生長環境,給孩子安排好成長中的大事,爲孩子撐起一片天。抱着這樣的觀點,父親哪還會主動去管與孩子有關的那些“瑣事”。
母親十月懷胎,辛苦孕育生命;父親則該工作工作,該娛樂娛樂。從生命孕育到孩子降生再到一步步成長,如果父親在照顧、養育方面不主動靠前、幫妻子分擔,長久下去,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孩子在成長時期根本不需要父親的照顧,父親們會認爲,在孩子的成長初期,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而真正發揮作用,則是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爲他的人生大事出謀劃策。
另外,一般父親的工作相對繁忙些、應酬多些,沒有時間參與到教育子女的事務中來。所以,家庭教育中,“父親”總是缺席……
有些孩子的父親因爲工作需要,會長年出差在外,那麼這些孩子就如同生長在單親家庭裡。有的父親看了這話可能會有意見:我只是不管教孩子,不能就說孩子“缺少了父愛”啊!我也很愛我的孩子,正因爲愛孩子,所以我才這麼忙、這麼拼命地賺錢,我要爲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啊!
是的,沒有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您的確愛孩子,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您還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孩子感受不到,那就是“缺少父愛”。
父親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而缺乏父愛的孩子也會感到焦慮和孤獨。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孤獨等情感障礙。
這封信讓我想起了最近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
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在媽媽的勸說下剛剛入睡,聽到門鈴聲就忽地跑出去喊:“是爸爸回來了嗎?”媽媽告訴她不是,於是她又無限失落地回到自己的牀上。此後一有聲音,她就跑到門邊,滿懷期待地喊:“是爸爸回來了嗎?”但是,每次的答案都很讓她失望。最後,孩子在睏倦無比時,帶着遺憾睡着了……
當孩子缺少父愛到了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會患上“父愛飢渴症”。即到了青春期時,缺少父愛的孩子會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着因爲得不到父愛而產生的失望與悽苦。於是,他們會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補救的辦法,包括抽菸、喝酒、甚至性放縱或吸毒,以此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一個健康、完美的家庭應該是由父親、母親和子女共同構成的,這三方就像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只有相互連在一起,三角形才能牢固穩定。
實踐證明,一個人降生到一個家庭之後,母愛不可無,父愛更不可缺。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父親在孩子學習、生活和人生髮展中有極其重要的榜樣、示範及教導作用。這種作用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因此,可以說,“父親”這一角色的缺失,實在是家庭教育中的隱痛,是孩子一生都無法彌補的缺憾。缺鈣的孩子體不健,缺愛的孩子心不爽。父愛的缺失是一種痛,對孩子的成長是終身難以彌補的痛!
只有父母合力才能爲孩子構築一個溫情的成長樂園,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