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也該換位思考
■孩子來信
東子叔叔,您好!我今年十一歲了,正在上小學五年級。都說小學生的生活輕鬆,可我卻不這麼認爲。
在學校,我是學、學、學;在家,我是寫、寫、寫——做完老師留的作業,還要做媽媽佈置的作業。說是寫完作業就可以看電視或是出去玩,可好不容易作業做完了,也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了。我不僅沒有自主的課餘時間,而且還嚴重睡眠不足。我活得真累呀,就像耕地的老黃牛,一直往前走,不時還要被媽媽抽上幾鞭子。您聽了這話一定會覺得我這是在誇大其詞,是啊,一個小學生怎麼會有那麼多壓力呢?
雖然剛剛升入五年級,可是我已經學了七年英語了。老師換了好幾個,教材也讀了好幾種。每天晚上必須背會十個單詞,不然我媽就不讓我睡覺。而且我還學了三年的舞蹈,這意味着我每個休息日都要雷打不動地去舞蹈班簽到,平常在家吃完晚飯,我還要在媽媽的監督下練半個小時的“形體”。對了,每週日晚上我還要去老師家學習鋼琴,這是我這個學期新增設的“項目”。而且我媽媽說,還要送我去學跆拳道和畫畫。我的天啊,想想我就頭大,因爲我現在就已經覺得時間明顯不夠用了,在家要時刻接受我媽的監督完成她安排給我的任務,以致在課堂上經常犯困,精力不能集中。要是上了初中我媽還要給我加課,那我還怎麼活啊……
我常常想,我要是擁有超能力就好了,或者有個“多啦A夢”也行,至少它能給我不會犯困的藥丸。可是現實終究是現實,就算是不用睡覺,也只會有更多做不完的事情,我一定會被累死的。
但是媽媽卻只能看見我偷懶,永遠也發現不了我的努力和付出。其實我已經很累了,或許她把我想象的和她一樣“強壯”了吧!媽媽每天看着我學習,自己白天還要上班、做家務,都沒聽她喊一句累。可是我只不過是十歲的小孩子,哪有她那麼厲害啊!她怎麼就沒想到呢?好歹現在我還算是個兒童,“六·一”的時候學校都給我們放一天假呢,只可惜這寶貴的一天我卻在“字母的海洋”裡掙扎,那二十六個字母組成的“無限可能”,簡直能把我給淹死……
唉……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多久,我那口口聲聲說愛我的媽媽,爲什麼就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想呢?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換位思考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背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稍大一點以後又會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在對待事物、解決問題的時候,都習慣用比較單一、主觀的思路進行思考。雖然家長都知道讓孩子背古詩有好處,但又有多少家長能在教給孩子古詩的同時,自己也“學以致用”呢?
換位思考,就是指一方在作出涉及另一方的決策之前,不但能考慮到對方的情況,而且還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企業的管理者要站在員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順利找出矛盾,對症下藥;若是站在客戶的角度,根據客戶的需要作出決定,就能發現和滿足客戶真正的需求,贏得客戶的信任,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
家庭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均可利用“換位思考”輕鬆化解,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很多家長都爲無法瞭解孩子煩惱不已,而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極其簡單,只要不時地把自己和孩子的位子換一換,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像信中這位媽媽一樣,不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不顧孩子的承受能力,一味地給孩子加壓,把孩子累得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如此一來,不但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就連家長所期望的學習效果也很有可能達不到。
我們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喜歡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如何做,但是卻不告訴孩子爲什麼這樣做,只是把我們成年人認爲的一些理所當然的東西強加給孩子。結果呢,事情往往會向着相反的方向發展:讓做的沒有做,不讓做的倒是都做了。在我們抱怨孩子不能體恤家長良苦用心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在關心孩子的吃、穿、學之餘,試着去了解一下他們的內心呢?所以,我認爲我們的家長很有必要與孩子做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孩子的問題。
換位思考是親子溝通的最佳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或老師教育孩子都喜歡用“體罰”這招。我接觸過的很多孩子都曾被體罰過。例如某同學在作文中用錯了一個字,老師罰他將這個字寫一百遍,這樣的情況我想您肯定不會陌生。現在這個“權利”的行使者的範圍又擴大了,一些家長也逐漸喜歡上了這個教育方式。可是就算寫上一千遍,除了讓孩子厭煩,還有多大的教育意義呢?試想,如果您做錯了一件事,領導罰您再重複去做一百遍,您又是何感受呢?
家長學會與孩子換位思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他們的情緒,從而進行有效溝通;也可以讓我們揣摩到孩子的心理,抓住重點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更可以讓我們發現孩子的優點,有利於我們家長樹立科學的教子觀,鼓勵、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拓寬孩子的發展道路。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人搭乘火車,上車後坐在一個靠窗的位置上。火車剛剛緩緩開動,他不小心把一雙新鞋中的一隻掉在了車窗外。有人說,你快跳下去撿鞋子!可他非但沒有跳下去撿鞋子,反而把另外一隻鞋子也扔了下去。人們議論紛紛,都說他太笨了。而他只是以一種淡然平靜的口吻說:“在你們看來,我或許真是很笨。但是跳下去撿鞋子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安然無恙,鞋子也撿回來了,但是我卻耽誤了行程;另外一種就是在我跳下去的瞬間,我摔斷了腿,或者成爲了輪下之鬼。而我把鞋子扔下去,別人撿到的就是一雙鞋子。”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很複雜的,它們之間可能充滿了矛盾。正是因爲這樣,人們的關係往往在和諧與非和諧之間搖擺不定。爲了消除人際間的不和諧因素、減少彼此間的矛盾,我們應該學會“扔鞋”,懂得換位思考。
孩子總有孩子的道理
我曾經看過柳亞子回憶魯迅的一篇文章,文中說魯迅有一次在家裡宴請幾位朋友。席間,魯迅的獨子周海嬰將一粒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說是變了味。但是客人們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於是許廣平便怪海嬰調皮,客人們也都在想,這孩子怕是被慣壞了。魯迅卻不這麼認爲,他夾起海嬰丟掉的丸子嚐了嚐,果然是變了味的,他感慨地說:“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
讀到這兒,心裡真是感動,而且久久不能平靜。從這件小事就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深沉的愛。在衆人面前魯迅沒有擺家長的架子,沒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嬰的屁股上猛擊幾下,或是“橫眉冷對”。
我深深感動於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我們是大人,在生活中,我們被操縱在“大人”的思想下,用大人的眼光看問題。我們竭力剔去身上的幼稚,儘量把自己裝扮得成熟一點、老練一些。面對孩子,我們掩飾起曾有的純真童心,對於他們的世界表現得有點不屑一顧。“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們開始用自己成長中累積的生活經驗,來評定孩子之中的是是非非了。我們用成人的思維作爲標準,爲孩子定下獎懲制度,並由此在小孩子中尋找師道之尊、父母權貴了。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有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可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從沒有想過,自己要換個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從而審視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錯誤。我女兒的語文書中有篇課文叫《綠色的金魚》,我沒見過綠色的金魚,相信大家都沒有見過,可是課文中的學生卻說:“現在沒有,以後會有的。”對,在高速發展的社會沒有不可能會出現的東西。
所以我想,一些家長的責罵肯定抹殺了孩子的很多新奇的想法。我們常提倡人與人要換位思考,真誠的溝通才能相互理解。作爲家長,爲了教育好孩子,不是應該更多地與孩子換位思考嗎?如此,家長與孩子之間才能走得更近,才更容易對話,親子關係才能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