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即將結束的時候,洛陽東郊多了一座書院。
這本不是什麼大事,大大小小的書院開張關門就沒停過,可是這座書院的祭酒以及出資人與衆不同。
祭酒名爲劉松鶴,在此之前他在蜀地做縣令。除了上任的時候有些波折外,該縣三年沒有官司,同時每年稅賦按時足額上繳,勸農、勸學之類的任務也都完成得很好,在該縣頗有官聲。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劉松鶴這個人,是故少保、中書令、平章軍國事、池忠敏公劉明的嫡孫。
這位故相公的嫡孫在縣令任上證明了他並不是庸碌之才,所以他被調來京中當了秘書郎。
同時,因爲劉忠敏公的遺澤,他被選中成爲新建立的“求賢書院”的祭酒。
求賢書院沒有仿照陳佑的書院設置山長,因爲它的發起人不止一個,除了劉家,還有趙普和他背後的江夏青,竇少華、溫仁福,甚至王彥川都在趙普的遊說下摻和了一腳。
倒不是他們對這個書院寄予多大希望,而是藉此表態願意一起合作。
真正對這個書院比較上心的就只有江夏青、趙普和劉松鶴。
江夏青已經準備等他兒子能支撐門戶後,便乞骸骨來書院當山長或者祭酒。
總而言之,求賢書院正式招生的那一天,現任宰相竇少華、王彥川同參政趙普聯袂出席。
對這個一城之隔的鄰居,陳佑從開始就保持關注。
說實話他原本以爲會是趙普或者其他什麼人擔任山長,就像他一樣,沒想到這些人竟然找了劉松鶴來。
更令陳佑感覺到驚訝的是,求賢書院也學着他的書院設立四個學院,分別是經、法、算、吏。
前三個不必細說,最後一個吏學院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根據陳佑打探到的消息,這個吏學院只招收貧家子弟和豪富家中不習文武的庶子,目的也很直接,就是爲了培養主貳官的幕僚和底層小吏。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開創性的想法,而且因爲求賢書院背後出資人的身份不凡,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吏學院的學生合格,一定能進入官府。
相比之下,陳佑這邊的法、算、武三個學院,以及正在籌備中的醫學院,對貧家子弟的吸引力全都減小不少。
陳佑的應對措施是,給自己的書院起個名字。
書院在錦官府的時候是有名字的,當時叫“澤潤書院”,取“澤被蒼生、潤物如雨”之意。後來陳佑離開錦官府,書院遷來洛陽就一直沒掛牌匾,對外要麼直呼“書院”,要麼叫“周山書院”或者“洛陽書院”,也沒人會理解錯。
不過現在洛陽多了一個名氣較大的求賢書院,陳佑這邊的書院再沒有名字就不合適了。
因爲書院師資被抽調來洛陽,留在錦官府的分院就成了蒙學和專業技能學院,名聲上有些不太好,所以洛陽這邊的不能使用老名字。
書院比較要師生有歸屬感,陳佑索性在院報上徵名。
各種含義的名字都有,沒想到最受大家歡迎的竟然是簡簡單單的“周山書院”,以地爲名。
於是書院正門多了一道陽刻“周山書院”的牌匾,院報報頭從此多了“周山院報”四個字。
然後就沒了,陳佑並沒有仿照求賢書院在自家書院中設置吏學院。
書院對貧寒子弟的吸引力下降根本不是什麼大事,而且洛陽周邊的貧家子弟多一條出路,陳佑樂見其成。
只不過底層小吏大都出自同一個地方不太好,於是他建議各地官府都在官學下面設一個吏學院,不收費,但是學生學成之後必須在下一級官府任職一定期限。
也就是說,府軍州吏學院教出來的學生,強制進入各縣、鎮衙署;縣學教出來的吏學生強制安排到鄉里,當家做主也好,協助原本的鄉長里正也罷,也必須待夠數年。
實效如何還不清楚,但按理想的狀況來看,應該能增加對基層的控制力度。
這個建議一下子成爲朝堂上爭論的焦點,把包括登州海軍、軍兵撫卹在內的種種事項全都蓋了下去。
趙普第一個表示反對,緊接着剛和他站到一塊的竇、王二人也都出聲反對此事。
反對的理由總共兩點:耗費甚多,容易產生冗員。
增加教員要錢,增加學舍要錢,編寫教材要錢,而且不收學費,所以每招收一個學生就要再多出一筆錢。
這筆錢從哪來?
當時在同明殿,王彥川是直接拍着桌子朝陳佑問出這句話的。
然後就是針對歲入能否支撐歲出而展開的爭論。
好在竇少華、王彥川的合作促使王樸站到陳佑這邊,否則在馬青、宋敏貞不再大力支持的情況下,陳佑可能爭不過王彥川他們。
再就是冗員,按照計劃,一年年的吏學生培養出來。假設一個吏員從三十歲進入官府,因爲種種原因在五十歲離開,就算一年一個縣只能培養二十個吏學生,二十年也有四百人。
一個縣需要四百名吏員麼?更別提除了吏學院的學生,各地吏員還有其它來路。
而要是提高合格標準,不合格的不準進入官府,那些無法進入官府的吏學生該怎麼辦?本就家貧,你再耗費他數年時間然後讓他回去該幹嘛幹嘛,這不是逼着人全家去死麼?
洛陽長陽侯府,客廳門窗都掛上了厚厚的簾子,屋內的鐵屏風足足有三寸厚。這屏風是空心的,中間灌注了冰塊,專門用於夏日消暑。
陳佑坐在主位上,手裡抓着一枚銅印輕輕把玩。
廳內坐着的,有通事舍人汪弘洋、吏部侍郎劉熙古、稅務少監龐中和。
這三人過來,主要是商議庶吏事宜。
“稅銀核算的結果是什麼?”
待三位放下湯盞擦淨嘴角,陳佑開口詢問。
龐中和立時回答:“去歲稅入計錢兩千八百五十三萬貫,其中鹽鐵雜色之利佔一千五百二十七萬貫。今年因諸地稅曹整頓,如無變故,雜色商稅當會增多,歲入該在三千萬貫左右。”
所謂計錢,就是把糧食布帛等所有用來繳稅的實物換算成錢,同徵收的現錢加一塊。
在場幾人都常預國政,對這個數字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等着龐中和繼續往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