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

按照陳佑這個安排,如果遼軍能被擋在幽州那當然好,可若是沒有,等洛陽禁軍北上,估計整個河北都會淪陷。

但是就這樣的計劃,王樸在考慮一陣後竟然同意了:“召集諸相商議此事,就按照你說的來。”

過不多時,兩府諸相齊聚政事堂,只討論了短短一刻鐘,應對方案就確定下來。幽州戰事交由薛崇全權處置,糧草轉運則有三司使、參知政事張歡負責。

等陳佑跟在馬青、宋敏貞身後出了議事廳,溫仁福突然扭頭朝坐在主位沒有動的王樸笑着說道:“長陽侯在禁軍中威望甚隆,要是薛盧龍出事,還得叫其帶兵北上吧?”

王樸聞言看向溫仁福,皮笑肉不笑地回道:“美才也關心禁軍麼?”

溫仁福笑容變得僵硬起來,打了個哈哈站起身來:“這倒沒有,就是看陳將明在禁軍做得得心應手,有感而發罷了。”

說着他哈哈一笑:“我就不打擾文伯了,先告辭。”

話音剛落,他便轉身離開議事廳,留下王樸一人坐在椅子上獨自思考。

當天下午,陳佑尋到劉承澤一塊喝茶。

他本想拉攏劉承澤,好在劉承澤外放的這段時間接過其留在京中的人手。

可惜劉承澤年齡大了,也不準備再謀求回中樞,自然就不在意陳佑提出的早日協助他回京的許諾。而且劉承澤和李明卿之前有過沖突,此時沒有利益糾葛,他手裡那些人手就算是任憑散去,也不可能白白交給陳佑。

買賣不成仁義在,陳佑雖有遺憾,卻也沒有強求。劉承澤離開洛陽之後,那些人必然要找新的靠山,到時候再拉攏就是。陳佑之所以現在來找劉承澤,只不過是爲了省時省力罷了。

只是陳佑沒想到,他前腳同劉承澤分開,劉承澤後腳就去找了趙普。

翌日,君前議事結束後,陳佑留了下來,今天正巧是他輪值。

趙德昭在正殿學習經典,陳佑在偏殿處理公文。

因輪值的關係,樞密院的公文都沒有送到他這裡來,等趙德昭聽完今天的課,他需要協助官家處理政務。眼下批閱的這些,都是和英華錄編纂有關的,數量不多,很快就處理完畢。

看了一會《淮南子》,趙德昭課業結束,立刻遣人來請他去正殿。

君臣相互行禮後坐下,陳佑剛把手放到奏疏上準備拿起一份翻開,趙德昭卻開口問道:“陳師,典禁軍,遼國有警,爲何不帶兵北去?”

陳佑愣了一下,將最上面的奏疏拿起來放到身前,之後纔看着趙德昭回答:“官家當知,戰爭乃是攬權大好機會,這也正是遼帝率軍來攻的原因。若是我率軍北去禦敵,十數萬兵馬盡操於我手,恐怕文伯相公他們就要睡不安穩了。”

這話一出,趙德昭臉色突變,不知道是想到了什麼,沒有繼續詢問,也沒開口說其他的。

見他如此,陳佑等了一陣,輕輕喊了一聲。

趙德昭這纔回過神來,低着頭拿起鉛筆,用乾巴巴地聲音道:“陳師就開始吧。”

陳佑眸光閃動,沒有多說,微微點頭,翻開面前的奏疏朗聲道:“這是通州知州……”

幽州戰事持續了三十多天近四十天。

幽州州治薊縣城被圍了七八天後,太原盧璟兵出雲州,直撲居庸關。駐紮居庸關的遼軍完全沒有抵抗力,短短半天就丟了關卡。

從居庸關到薊縣只有一百里左右,而如果盧璟不去東南方向的薊縣,轉而拿下正東方一百里處的遼西縣,就能堵住遼軍回去的路。

到這時候,薊縣被圍十一天,仍沒能拿下薊縣的遼軍不得不退。

而盧龍軍穩穩地蹲在城裡沒有出來追擊,太原軍走到昌平見遼軍回撤,也安安靜靜留在昌平目送遼軍離開。

遼軍在遼西停了一天,想要尋機來個回馬槍,可惜無論是薛崇還是盧璟,眼看着戰事將息,全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最後在密雲爆發一場戰鬥,周軍收復密雲,遼國佔據檀州北部,戰爭結束。

這次雖然失地,但是既然打退了遼軍,就得封賞。盧璟加光祿大夫,檢校樞密副使;薛崇則加鎮軍大將軍,加宣徽北院使,檢校工部尚書。

在這之後,太宗皇帝葬於永治陵,史館相劉承澤罷相,昭文相王樸監修國史。

“範師兄。”

張賢叉手一禮。

“進來坐。”

範昌祐把他迎進屋內,倒上茶水後問道:“同矩來我這裡是有什麼事情麼?”

張賢沒有立刻落座,再次朝範昌祐一禮,然後才態度恭謹地開口:“賢近些日子在樞府打下手,只是到如今也不知該如何下手。”

“原來是爲了這事。”範昌祐點點頭,沒有什麼意外,“你是怎麼想的。”

聽到問題,張賢稍稍沉吟後回答:“現在我在選閱房,每日所做不過是審覈軍資用度,然後督促戶部調撥,實在是無甚大事。”

範昌祐沉默一陣纔開口:“軍資用度乃是大事,一人差一錢,十萬人就是一萬兩,這還只是一個月,你以爲這其中可有人上下其手?”

張賢聽了,恍然道:“原來如此!山長是要整頓京城兵馬了麼!”

“差不多是時候了。北邊對遼國算是小勝,如此天下穩固,也該清理軍中蛀蟲,免得京中兵馬失去威懾力。”

頓了頓,範昌祐目含深意地看向張賢,繼續道:“選閱司一開始主要工作是招募訓練新賓,若是清出一部分人,你在選閱司又有得忙了。”

張賢連連點頭,待範昌祐說完,不由感嘆:“若是師兄也在樞密院該多好,有師兄幫襯,山長也能少受點累!只可恨趙參政愣是攔着不願放人!”

範昌祐只是呵斥一聲:“你我之輩少去議論相公參政,此等事宜自有山長處置。”

遭他呵斥,張賢連忙肅容應是。

陳佑穩住侍衛親軍後,就開始把河南府衙中的親信王樞密院調。只是胡承約初掌京畿,央着陳佑留人幫他掌控局勢,像是範昌祐、張昭這些人就暫時沒動。

過了一個多月,胡承約也開始清除陳佑的影響力,範昌祐立刻稱病歸家,等待陳佑調他過去。

哪知道就在這時,吏部尚書、參知政事趙普突然反對這樣的調動。

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四百一十章 肆意猖狂京兆匪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六百一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六百十六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三)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一)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748章 敢請長纓安軍心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二)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五百八十四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 (一)第三十五章快馬兼程赴歸州第四百五十三章 父子分別稚子哭第六百二十一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八)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師北疆變第三百八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六)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二)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三)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三百八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六)第六百五十七章 災情之下有奇人第四百八十八章 苦陳之民欲揭竿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二)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七百十三章 農事從來不簡單第六百六十九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四)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九)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千里澤國斷美夢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難而上因時變第二百四十四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二)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實戰險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二百三十四章 踏踏實實解煩憂(一)第三百四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四百四十三章 直言敢諫贊明君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五百九十二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四)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二百三十三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三)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來風必有因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二百二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連不斷問對難第五百七十六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一)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舊願第五百六十八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三)第七十章積勞成疾爲哪般第二百二十七章 朝堂微操總是遲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四)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議定幽燕相公換第二百三十五章 踏踏實實解煩憂(二)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來風必有因第二十四章虛職酬功忠爲首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八)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五)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三十三章 風雨來襲水龍吟第六百二十二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九)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