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帝大系

貴州大學的開辦,也是剛好趕上了林哲進行大朝會演講的時機,趁着教育強國的聖訓,貴州大學的開辦引起了比正常時期更大的轟動,至少在官方看來,貴州大學的開辦就是對教育強國的聖訓最好的迴應(清末梟雄632章)。

而貴州大學的開辦,也不僅僅是貴陽地方或者貴州省府的功勞,也許對於貴州省本身而來,是他們這些地方官員把這所大學才爭取回來的,但是對於整個帝國而言,這所大學的開辦,主要還是內閣教育部的勞動成果。

貴州大學的成功開辦,代表着教育部在高等教育上的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代大學和不是和後世那樣,隨便某個山溝鄉鎮都有一所某某大學,當代帝國的大學以及高等師範學校那可是相當的稀罕,全國也沒有多少,而要開辦一所綜合性大學,更是困難無比。

有時候辦學資金都是小事,更關鍵的是缺乏足夠多,並且的素質過硬的老師!

那些基礎教育體系的老師們,可以由那些初等師範學校的老師擔任,然而到了高等中學以後,對老師的要求就比較高了,初等師範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不足以擔任。

通常而言,高等中學的老師,其骨幹老師通常是國內大學的畢業生,而一些要求不怎麼高的課程,則是勉強可以由高等中學畢業的人才擔任。

但是到了高等師範學校和綜合性大學後,對老師的要求就更高了。

早年帝國的大學老師,相當多一部分都是外聘的洋人,恩,直到現在,帝國的諸多大學裡頭依舊有大量的洋人老師,其次則是這些年這些大學自身培養的老師了,也即使所謂的留校任教。

但是怎麼說呢,雖然當代帝國裡,老師的社會地位以及收入都比較高。一個大學的普通講師,其年薪基本可以達到千圓以上,如果是教授的話,薪資就更高了。

爲什麼薪資這麼高?這一方面是早年這些教授很多都是去歐洲招募的。薪資標準基本是按照英國那邊的價格給,此外這些大學可是要和官府以及那些大企業爭奪人才啊。

現在很多上了大學的大學生們,他們的首選之路就是爲官,其次是進入那些大企業任職,至於留校當老師。雖然身份比較清貴,但說實話論起發展前途來,還是不如在政府或者大企業,尤其是對於那些文科生而言,基本個個都是奔着當官去的!

因此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大學畢業生裡,理科生留校任教的比例是比較大,進入企業的人數也比較多。但是文科生的話,基本都跑去從政去了。

這讓教育部那邊是相當尷尬,不過也還好。文科生對於帝國而言,並不缺乏,能夠說之乎者也的傳統人才,隨手一抓都一大把,這些上了大學的文科生和傳統書生相比,其實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不外乎就是視野會更開闊一些,懂得一些科學技術的基本常識而已。

這些人才對於一個統治階層而言,自然是非常重要,這些高素質的文科生從政後。將會給讓帝國的官員的整體素質上升,要不然的話,帝國教育部幹嘛要培養這些對工業革命沒啥直接幫助的文科生啊。

清一色培養理科生多好!

一個國家要完成工業革命,奠定強國富民的基礎。雖然說那些亂七八糟的主義啊,哲學理論什麼的很重要,但是真正的根基並不是這些,真正的根基是科學知識,而從人才角度上來說,理科生纔是工業化的基礎。

當然了。有人會說,歐洲的工業化,是因爲有了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但是這種理論顯然是那些藝術家們的自吹自擂,歐洲的工業化是靠着槍支大炮才完成的,就算是要在幾百年前找個人或者事件進行感謝,他們也得感謝中國人發明了火藥,感謝蒙古人打到了歐洲,把火藥帶了過去。

要不然的話,靠着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但丁的神曲,再給歐洲一萬年也完成不了工業化。

這種論調就好像說共和國在二十世紀後期的改革開放是李白和杜浦的功勞一樣!

因此純粹從工業化的角度而言,文科生是沒啥用處的,但是如果從廣義的角度去看,文科生也是不可或缺的。

爲什麼?因爲統治階層的官員都是從這些人裡產生的。

要不然你去翻翻那些官員的履歷,看看有幾個是理工出身的!

而這些也可以從帝國的高等教育體系看的出來,凡是報考歷史、國文、外文之類學科的學生,畢業後大多都是跑去參加國家僱員考試的,而那些學習物理化學什麼的學生,畢業後要麼留校任教從事研究,要麼跑去那些大企業從事研究,就算有去從政的,大多也是去一些專業機構,比如礦務司,鐵路司這些(清末梟雄632章)。

由於這兩種學生的差別比較大,帝國也是區別對待!

怎麼區別對待,具體下來就是獎學金制度了。

帝國裡上高等中學開始,學費就極度高昂,遠遠超過尋常家庭的承受能力,而到了大學階段,學費以及其他各項雜費加起來,一年得好幾百圓,別說普通家庭了,就算是那些高收入階層都是難以爲繼。

在當代,一年有個五百圓薪資的話,那就是妥妥的高收入階層,在企業裡至少也是中層管理,要麼是國家僱員裡的科長啊什麼的,而這個錢,也就剛好夠大學生的一年花銷。

學費高昂,除了極少數家庭外,大部分能夠考上大學的學生基本都是無法承擔這個學費的,他們的學費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個是自行籌借,主要是向當地的名望士紳、富商地主們借錢,而通常情況下,那些士紳和富商們一般不會拒絕交好這些前途遠大的準大學生。

要知道以目前帝國的大學率取數量來看,其實並不比以往的明清時代的舉人多,一個省裡每年少則數十人,多則兩三百人而已。

而這種情況當很多人稱之爲資助,當然了。說是資助呢,但是這個錢是要換的,畢竟四年大學下來得好幾千圓呢,那些士紳也是心痛這錢啊!

其次則是向銀行借貸。皇家銀行有專門的學生貸款,基本上只要你沒有太大的劣跡,都能夠從皇家銀行裡申請到學生貸款,雖說皇家銀行搞學生貸款是爲了扶持教育,但不管是什麼類型。什麼性質的銀行,都是一羣吸血鬼,這利息可是半點都不會少。

最後一個途徑,就是神情獎學金了,帝國的各所大學裡,都有着不同名目的獎學金,但是這些獎學金的神情難度極大,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偏向於理科生。

爲什麼?

因爲理科生留校以及進入企業的多啊,而且很多大學的獎學金都有限制性的條件,這些條件除了你個人的素質優秀以外。往往還有附加條件,比如帝國大學的國史獎學金,就是少有專門針對國文系以及歷史系的學生,發放條件就一個:那就是畢業後必須留校任教五年以上,那些本來就打算留校的人自然是欣然接受,但是對於那些一心想要從政,進入仕途的學子而言就很難接受了。

五年青春過後,他們都得三十以上了,還去報考國家僱員考試的話就算通過了,這輩子也沒什麼奔頭了。

同樣是帝國大學的‘航海獎學金’。這個獎學金是國內的幾家大型造船企業聯合捐資設立的,申請的學生需要滿足好幾個條件,比如學科必須是理工科的,最好是機械類的。然後想要申請的話,還得提交相關的設計或者論文之類的資。

其他各種獎學金或多或少也有限制,少有幾個沒什麼限制條件的,卻是非常難申請,比如由皇室直接提供的皇家獎學金,直接面向所有類型的學生。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文科生。

但是這個獎學金是全國範圍的,加上又沒什麼硬性的限制,所以申請的人非常多,雖然說最後得以通過的總人數不少,但是平均到每個學校,每個系下面,人數卻是少的可憐。

從這些獎學金的各項限制和現實情況來看,文科生,尤其是想要畢業後就從政的文科生,除非真的特別特別的優秀,做到千百人裡第一的地步,要不然的話基本和獎學金是絕緣的。

不過即如此,也抵擋不了國內學子對從政當官的熱情!

十餘年苦讀爲的是什麼?從千百人裡擠上那條獨木橋又是爲了什麼?還不是爲了能夠出人頭地,而在官本位思想濃厚的帝國裡,沒有什麼比當官是更好的了。

而這也是爲什麼帝國學子對報考軍校以及帝國大學這麼熱衷的原因,報考軍校當了軍官,自然也算是踏入了仕途,而報考帝國大學的話,誰都知道帝國大學是帝國年輕優秀官員的儲備基地,宮內秘書處這個極爲特殊的機構裡,其將近三分之一的新秘書都是帝國大學出身。

儘管帝國大學出身的官員普遍年輕,最早進入仕途的現在也沒滿十年,但是這些人卻是不少,而且雖然人年輕,職位也不高,但是很多都是身居低位要職、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他們人多,而且年輕。

最近幾年裡,文官羣體內部已經是出現所謂的‘帝大系’,這些人雖然沒有明確的派系組織,但是校友的關係卻是讓他們比普通人之間的聯繫要更加密切一些,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那就是帝國出身的官員基本都是參加國家僱員考試進來的,開始的時候大多也都是在中央任職,和尋常的地方官員有所不同,這也讓他們更加容易抱團,尤其是外放地方的時候,在同一個地方任職的帝大系官員,大多都會相互扶持。

帝大系雖然還沒有成長起來,但是以後成爲帝國政壇的一股重要力量是非常有可能的。

說到帝國的政治派系,這幾年帝國的政治,尤其是文官體系的政治變化不大,林哲並不是個喜歡朝三暮四的人,他知道要做什麼,也知道應該怎麼做,所以這十幾年的施政,雖然看似平淡無比,波瀾不驚。但實際上卻是一直都按照着林哲的規劃穩步前進。

施政的方陣明確而穩定,這負責這些政策的官員自然也不會說撤換就撤換,比如薛煥這個人,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已經是好多年了。

但是底下的那些官員卻是看不到薛煥下臺的跡象。很多人都猜測,他有可能在內閣總理大臣這個位置上待夠十年。

早年組織部制定官員考覈以及任期條例的時候,林哲就親自定下了內閣官員的任期,正常情況下五年一任,最多可任兩屆十年。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內閣成員都是無法在同一個職務上做滿十年的,比如你擔任某部協辦大臣後,就算是正式進入內閣了,但是你不可能在協辦大臣這個位置上待十年啊。

正常情況下,若干年後調任某部大臣或者其他欽命大臣類的職務,也有可能調任到某個省份擔任巡撫。

然後又可能在外面晃悠幾年後,再回到內閣擔任某部大臣,然後是內閣協理大臣、甚至內閣總理大臣。

也就是說,其實內閣諸多成員的流動性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協辦大臣這一級別。乃是很多高級官員都得來轉悠一圈的職務,因此通常也任期不長,超過五年的很少,三年都算久了,甚至一年兩年的都比較經常看見。

這種大背`景下,其實內閣成員任期只能是十年就是一句空話,因爲沒人能夠在一個職務上幹上十年之久。

然而薛煥擔任的內閣總理大臣就不一樣了,這個職務可是文官之首,是升無可升了,調無可調。比如說現在如果說給薛煥挪一挪位置的話,給他什麼位置?其他各部大臣又或者是各省巡撫?

都不可能!

已經位極人臣的薛煥如果被調去擔任這些職務,這是對他**裸的侮辱,到時候薛煥除了致仕別無他路。

當官當到薛煥這個地步。除非造反當皇帝,不然已經是沒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他要麼犯錯被趕下臺,要麼就一直順順當當的做滿十年任期,然後風風光光致仕回來家頤養天年。

而薛煥在過去這些年來,雖然偶爾有些小錯讓林哲略微不滿。但是在大方向上他還是把握的不錯,什麼是大方向?

大方向就是林哲指那他打那!

這個人,比當年畢餘同要安分的的多,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後很少搞什麼拉幫結派的事,和以往的畢餘同拉幫結派有所不同,此外他處理事務的能力相當強。

當然了,更重要的是他聽話!

對於林哲這種強勢無比的開國皇帝而言,臣子的才華啊能力什麼的都不重要,反正那些能夠爬到內閣來的大臣們就沒幾個是蠢蛋,雖然有些人要更出色一些,但是對於皇帝而言這個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些大臣聽不聽話!

林哲可不希望對着一羣到處給自己找茬的大臣,自己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這樣就最好了。

至於那些充當反對的聲音,時不時反正一些具體政策的話,有江道泉一個人就夠了。

說起江道泉,這算是保守反對派官員的典型了!

平常裡有事沒事就喜歡批判帝國的諸多政策,除了這個以外外,常年擔任教育部大臣的他在帝國諸多內閣大佬裡,資格老得很,而且脾氣是又臭又硬,內閣裡敢和軍方的那些大佬們當面拍桌子大罵那些軍方將領一個個都是廢物的人,也就只有他一個了。

每年一月份財政預算月的時候,江道泉都是文官集團裡戰鬥力最強的人,膽大包天不說,而且這人的學問水平也是沒的說的,罵起人來能夠把軍方那些自稱儒將的將領們給氣死。

這江道泉可是帝國政壇裡的常青樹了,協辦大臣以上的二十幾個內閣成員裡,就他進入內閣的時間最長,而且一支都是不挪窩,死死的佔着教育部大臣的位置。

很多人心思都想着,估計等薛煥下臺了,這江道泉還能繼續在內閣蹦躂!(。)

第526章 登陸進攻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316章 國宴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25章 廣德激戰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51章 團練大臣第550章 夏威夷戰事再起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147章 圍攻杭州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469章 秘書處改革第441章 鐵甲艦第662章 袁保恆的野望第116章 彈劾和防備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576章 絲襪艦隊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178章 夏季攻勢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50章 林德機器廠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71章 擴軍五千第172章 殘忍的工業第677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323章 聯軍增援抵達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56章 爲了戰利品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513章 美國重歸統一第530章 火奴魯魯海戰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52章 上海亂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518章 工商稅務改革第213章 兩軍聯合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135章 爲什麼要追第369章 太平軍入川第477章 日`本內戰第501章 中亞危機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311章 俘虜問題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144章 討胡滅賊檄第349章 官督商辦第578章 寧朝提親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140章 暴風雨夜的前夕第636章 風波起第19章 主動追擊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368章 協防師改革第211章 三國領事來訪第208章 殘酷肉搏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36章 追擊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36章 追擊第582章 新艦招標第30章 救援長興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543章 撞擊敵艦第397章 史榮椿的抉擇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125章 林成庭東進第189章 財務處諸事第604章 北海國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11章 山陰陳家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334章 談判指示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612章 陳月川的野望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214章 洪澤湖軍議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223章 桃源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