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

教育部打算推動民間力量廣泛參與到高等教育的辦學上,比如高等中學,師範學校,甚至是大學(清末梟雄435章)。

不過在當代中國的環境下,要辦高等教育學校的難度相當大,僅僅是師資問題就很難解決,爲了招募合格的老師,這些大學、高等中學的老師很多都是洋人又或者是國內學有所成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薪資是相當高的,比如說帝國大學在教職工的人員薪資支出上,每年都得花費六十多萬圓,這些支持是學生繳納的學費無法滿足的。

對此,教育部方面的意見就是進一步放寬對民營學校的師資來源限制,比如說各官辦的師範學校裡,那些畢業生一般都和教育部簽訂了就業合同,畢業後必須到各官辦學校擔任老師三年以上,不然就得支付違約金。

現在,他們打算放寬師範畢業生的範圍,不再限定是在官辦學校,如果某些民辦學校願意接納併爲他們代繳部分違約金的話,他們也可以在民辦學校裡完成教學三年的任務。

同時教育部方面還打算放寬民辦學校的學費標準,以前爲了體現教育公平性,教育部是牽制各類民辦學校,尤其是那幾所高等中學是不能收取學生過高學費的,不過那幾所民辦高等中學的股東們也不傻,學費不敢多收,但是他們從其他方面收取相關費用啊,比如書費,住宿費,伙食費等。

基本上同樣是高等中學,但是在蘇州高等中學就讀的學生,其花費是在上海高等中學就讀學生的三倍以上。

教育部以前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爲你教育部不讓他們收錢,又沒有財政補貼的話,他們這些民辦學校根本就維持不下去,一年少則數萬,多則十幾萬的虧損是沒有民辦高等學校可以承受得住的,那些商人士紳們雖然一開始會捐款,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每年都捐錢去填這個無底洞。

但是嘛,教育部現在打算把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基本上就是正式承認了以往民辦學校的其他收費項目。

而這樣高昂的學費肯定會讓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弟無法就讀,但是偌大的中國裡有錢人多了去,不怕沒人來就讀。

至於說教育公平性,在任何時代都別想要奢望公平這兩個字,窮人和富人之間不公平,天才和傻子之間同樣不公平,人類和猴子也不公平。

當質疑富人可以上私營貴族學校,爲什麼窮人就不能上的時候?

同樣可以質疑憑什麼聰明人就能上北大,傻子卻連小學都不能上啊?

從人權角度來看,難道聰明人就能夠比傻子擁有更多的特權?難道不應該是窮人和富人,天才和傻子,男人和女人,人類和猴子一起享受一摸一樣的教育待遇?

你說人家笨,人家說你沒錢!

世間諸多事都是不公平的,只是這些不公平都是體現在不同的地方而已。

現在對於帝國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而不管這些人才是來源自中下層還是上流社會。

所以考慮教育公平性不是教育部的首選問題!

爲了扶持私營高等教育,教育部不僅僅光明正大放寬了學費最高額度的限制,同時還勸說帝國方面出臺對教育事業的優惠政策,比如提供建校的地皮,提供其他一些必要的行政支持等。

教育部大臣江道泉的這一份計劃都相當龐大,所需的投入更大!

第一次的御前教育會議上,內閣的諸多大臣內是爭執不下。

三天後再一次內閣會議上,支持教育部提案的人卻是多了起來,很明顯這兩天江道泉沒閒着,對其他的內閣大臣做了不少說服工作,甚至有可能是許諾或者出讓了部分政治利益。

不過這些都是下屬臣子們的利益交鋒,林哲和往常的御前會議一樣,大多時候他都是隻聽不說,等內閣那邊爭論出結果來說,他覺得可以就批准,覺得不可以就駁回內閣,讓他們繼續討論然後拿出一個可行方案來。

當第三次御前內閣會議上,江道泉再一次遞交了一份更加詳細,甚至具體到兩所大學的籌辦方案,其他多所高等師範學校的改革方案等,另外該計劃裡還顯示,目前教育部已經和上海、當塗等國內二十餘家大型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由教育部牽頭,這些企業出錢出人等籌辦一所規模比上海工商學校更大的工商學校。

該所學校初步命名爲上海大學,學科主要是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企業所需要的行政學科,同時還有機械製造等針對性很強的理工學科。

而和上海工商學校最大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僅會爲各企業培訓委培生,同時還向社會公開招生,並不限定這些自由學生的就業自由,當然了這些自由學生的學費肯定會非常的昂貴。

這份上海大學的計劃方案無疑是成爲了江道泉的一道有力籌碼,這所學校將會成爲帝國範圍內第一所民辦大學,而且更關鍵的是背後那麼多企業個個都是金主,每家平坦下來只要隨便支持幾萬圓,就能夠輕鬆籌集一百多萬的前期辦學資金,同時這些企業還會派遣他們自己的技術人員前來授課,比直接到國外聘請專業教授都還要方便得多,而且這些企業所屬的高等技術人員相當多一部分也都是從國外挖來的洋人。

他們的水平並不會比帝國大學、江南大學的那些聘請來的洋人教授們差多少。

儘管這所上海大學的前期肯定是培訓各大企業的委培生爲主,但是等規模上來後,自費生的比例肯定會相當大。

不管怎麼說,江道泉的此舉都等於是讓帝國白撿了一家大學,爲帝國的教育發展資金至少節省了兩三百萬圓之巨。

面對江道泉的這一系列教育提案,最後內閣那邊還是以微弱的支持生意通過,並向林哲正式遞交。

雖然三次的會議過程裡林哲很少說話,但是他也是清晰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那就會教育乃是帝國發展的根基。

這句話也是很多內閣官員支持江道泉這一計劃的原因所在。

既然內閣那邊已經初步統一了聲音,那麼林哲也就是順勢正式簽訂了該教育法案。

該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建成至少兩所綜合性大學,五所三年制高等師範,三十五所高等中學,

同時還計劃進一步推廣民間辦學,要求五年內建成一所民辦綜合性大學,十家師範學校,十家高等中學。

計劃進一步規範,引導民辦啓蒙教育,各類民辦啓蒙學校必須經報註冊,經過審批後可以轉爲初等小學。

而原有的縣小學則是改爲高等小學!

府中學則是改爲初等中學!

進一步完善各中學、小學的配置,不在強行要求或者限制一縣一小學,一府一中學。在人口較多,文風比較好,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適當提高小學、中學的比例。

比如江南的部分府縣,區區一個高等小學,一個初等中學怎麼夠用,一個縣至少也得有三五所高等小學,一個府最少也得三所初等中學以上才能夠滿足大量學子的求生所需。

而一些偏僻的地方,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等小學以及初等中學的學校不用那麼多,甚至可以用兩縣公用一高等小學,或者州府公用一初等中學的方式來降低辦學花費。

同時規範了各級學校入讀年輕,學制等。

規定初等小學的入學年齡爲十週歲以前,超過年紀即不允許報考,至於最低年齡暫時沒有限制,神童天才一歲也能報考。整個初等學校的學制爲四年。

而要報考高等小學必須是初等小學的應屆畢業生或前屆,不再接納社會考生,前屆考生如果超過十五週歲也不允許繼續報考,高等小學的學制爲三年。

府級的初等中學從高等小學畢業生中招考,學制爲三年。

初等中學的畢業生即可報考高等中學或者是初等師範學校,其中高等中學的學制爲三年,初等師範學校的學制爲一年。

高等中學的畢業生可以報告大學,也可以報考高等師範學校。

大學的學制爲四年,高等師範學校的學制爲三年。

這份計劃書不僅僅是一份教育擴張計劃書,同時還是一份徹底奠定帝國教育制度的計劃書。

如果按照這份計劃書實行的話,五年後帝國不僅僅說擁有更多的學校,更重要的是會建立一個完善而健康的現代教育體系。

而這個教育體系纔是江道泉想要的東西!

畢竟對於他這個教育部大臣來說,開辦幾所學校根本就算不上什麼政績,更不可能讓他名留青史之類的,而江道泉也是個有野心的人,要想獲得更多的政治威望,那麼他就只能做,而且是必須做成的一件事,那就是在他的手裡徹底建立並完善帝國的教育體系。(。)

第96章 沉默衝鋒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602章 重回戰國時代第323章 聯軍增援抵達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38章 身陷危機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81章 林德1854步槍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528章 衝突升級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583章 防護巡洋艦第531章 兩敗俱傷第243章 建立守備部隊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後裝槍第174章 生絲和稅收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第487章 報童賣報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260章 騎兵追殺第428章 林成庭入緬第51章 團練大臣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154章 戰火再燃第682章 儲君人選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599章 雙方的糾結第513章 美國重歸統一第610章 訂單爭奪第182章 驚天巨響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1章 餘姚林家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402章 九江前線第27章 刺刀肉搏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190章 預算赤字第610章 訂單爭奪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649章 海軍革新第1章 餘姚林家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522章 殖民時代的外交官第109章 四千對四萬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192章 選秀和國本第33章 炮彈下的盾牌第163章 鎮江兵變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287章 聯軍總攻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540章 敵蹤初顯第333章 大肆封賞第648章 三國之勢第20章 傷亡懸殊第391章 進城第17章 長興初戰第711章 全面戰爭第529章 騎虎難下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34章 教育發展計劃第656章 智利購艦第617章 出巡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337章 繼承人第632章 帝大系第27章 刺刀肉搏第55章 輕鬆勝利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434章 教育發展計劃第545章 捷報入京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418章 紙幣發行第173章 馮寶才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62章 破城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152章 登基稱帝第14章 自籌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