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教育和留學

隨着登極恩科的成功舉辦,新式學科已經開始被士子們廣泛接受,同時教育部直接把以前的府學改爲中學,縣學改爲小學,授課內容除了以往的經學外,還教授格物各科(清末梟雄228章)。

學子們對此並不排斥,甚至爲了科舉功名而主動去學,但問題是現在是沒有教授格物各科的老師啊,如今的學子們都是捧着書本自學,諸多中校學堂裡,私塾裡的老師頂多就是照本宣科朗讀而已,知道的甚至還不如這些自學的學生呢。

因此對於目前的中華帝國而言,推廣新式教育在制度上、民衆的接受程度上甚至資金上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師資問題!

目前來說,教育部方面對於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也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法,畢竟這缺口不是幾十幾百個,而是幾千幾萬人啊,試想下,新式教育改革後,每一個府都有一所中學,每個縣都有一所小學,這對於師資的需求是數以萬計的(清末梟雄228章)。

所以對此教育部的想法就是,一方面是準備以後聘請學有所成學子任教,不過這所需要的時間太長,哪怕現在中華帝國推廣的格物各科都是比較基礎的近代科學知識,但是怎麼也得學上兩三年才能勉強說過關啊,而這說的還是在有合格教師的情況下,如果是自學的話,這需要多少時間就更難說了。

爲了儘快解決師資問題,教育部就是想出了‘師範學校’的方法,科目上仿效現有的三所高等中學,不過不追求讓學生把格物各科都學到手,而是學生只專攻一科,以求縮短學制,降低教育成本,短時間內培養最多的專科人才。

這師範學校和高等中學的區別就在於,高等中學作爲大學的預備科,學制比較長。足足有三年之多,而這三年裡幾乎所有學科都要學習。以上海高等中學爲例,該校的大部分科目都是要求學生必修的。

包括經學、史論、策論、算學、物理、化學、地理、自然、幾何,英文。

同時除了必修的英文外。還要求學生必須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中選修第二外語,至於說爲什麼一定要學英文和選修第二外語,很簡單,技不如人!

如果說當代中國的各方面科學水平甩開了西方國家,那麼這些學子肯定是不用學什麼英語的。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啊,非但如此,相反現在的中國在科學知識上落後西方几百年那麼遠呢,要想迎頭趕上,除了以洋爲師別無他法!

既然要學別人的東西,那麼就得迎合別人的要求!

畢竟中國連個合格的老師都沒有幾個,新成立的帝國大學裡,除了傳統學科外,其他的格物各科清一色的洋人老師,其中以英國人和美國人居多。雖然説上課的時候是配有專門的翻譯,但是要想真的從這些老師手中學到什麼,最好還是能夠會英語,而且一些作業你也得用英文寫,不然人家老師根本看不懂怎麼批改?

所以要想學有所成,這英文是必須過關的!

而需要選修第二外語嘛,因爲當代中國和列國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又不是隻和英美兩國大交道,法國,德國。俄國都得打交道,以後學生留學的時候,也能夠有多一個選擇。

其實這三所高等中學的學制,其實基本就是參考了陸軍軍官學校幼年班的學制。而且還略微弱化了不少,要知道陸軍軍官學校幼年班的學生必考的軍事學科和科學學科加起來有二十幾門呢。

一個個都至少兼修兩門以上的外語,這些千挑細選出來的陸軍嬌子,以後就是軍方爭霸東亞的儲備人才。

仿效陸軍學校幼年班搞出來的高等中學,自然在各方面都比較苛刻,這三所高等中學的目標其實和帝國大學以及陸軍、海軍軍官學校的目標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培養精英人才,出產量只能以幾十個,幾百個來計算。

而師範學校呢,教育部可是指望着師範學校能夠短時間內培養出幾千甚至幾萬合格教師出來呢,所以學制是一減再減。

基本學制比高等中學的三年少兩年,只有一年學期,而每人不用和高等中學的學生一樣兼修十餘科,他們只需要必修一科即可,選修隨意。

按照教育部那羣老學究們的想法就是,我等當年治四書五經也就十來年功夫,按照現在的科目來分的話,少說也得十幾科了,如果只學其中一書的話,年許功夫足矣。

如此就算是中上之資,花上一年時間學格物中的其中一科,不求甚解但是粗通一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而只是略通的話,也足以爲縣小學、府中學裡的學子解惑了。

如此纔有了師範學校的誕生,不過師範學校確定下來之後,這還是遇上了老問題,那就是老師不好找啊。

師範學校可不是帝國大學,也不是高等中學,雖然其中一些科目可以聘請洋人,但是絕對不能所有科目都讓洋人任教的,這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外語水平。

高等中學有專門的英語學習,而且英語授課往往也是在第二年、第三年,學生可以先學一年到兩年的英語,然後再接受英語授課,至於說學了兩年你還聽不懂洋人老師講的是啥,那麼很抱歉,你還是趕緊退學去吧,別浪費時間了,外頭一大羣人翹首以盼等着進來呢。

高等中學只需要精英學子,普通學子還是別來丟人現眼了。

但是師範學校卻是不同,它的教學對象並不是說千挑萬選出來天之驕子,相反都只是一些中等之資的學生而已,加上學制纔有一年而已,顯然不可能先學了英語再來學習其他科目。

所以師範學校的老師不能全是洋人,還得有一部分國人的老師,而當代中國裡通宵格物各科,足以充當師範學校講師的人才那裡有?

除了帝國海陸兩軍外,你還真找不出來幾個!

這不,教育部很乾脆的就把目光投向了陸軍和海軍的軍校裡,想要從中挖出幾十個合格的老師出來。

如今整個中國裡,除了皇家陸軍軍官學校以及皇家海軍軍官學校以外。其他地方你根本就找不出幾個合格的近代科學老師來。

尤其是皇家陸軍軍官學校,經過多年的舉辦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其授課內容除了傳統軍事內容外,還涉及到近代科學。

從科學知識角度來說。如今中華帝國內的軍官羣體絕對是最拔尖的一羣人,而能夠被挑選進入軍官學校任教的教官,大部分都是海陸兩軍的天子驕子,重點培養的人才,你江道泉想要從海陸兩軍手裡搶奪這些優秀人才。把他們弄出來充當民間學校的老師,人家一大羣海陸將領都能提着軍刀殺上他的家門。

別說只是師範學校了,就算是帝國大學和三所高等中學,也不用指望着能夠從海陸兩軍手裡討要到什麼人才。

別說軍方不願意了,就算是林哲也不願意啊,這從他拒絕江道泉的話就可以知道:“海陸兩所軍校乃帝國之本,不可擅動!”

軍隊纔是這個國家的根基,而軍校乃是軍官的搖籃,其重要性遠遠不是什麼帝國大學或者新式教育制度改革可以相提並論的。

儘管人人都說教育才是國家強盛的根本,但是對於現在的林哲來說。軍隊纔是中華帝國發展壯大的根本,而其他的什麼新式教育規格,工商業發展之類的都算是次要的,是依附於軍事發展之上的。

當代的中華帝國,是毫無疑問的‘以軍爲先’,一切都是爲了軍事而服務,工商部和財務部以及農林部等發展農業,商業,收起來稅收是爲了什麼?還不是爲了支撐軍隊的統一戰爭。

聽見林哲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江道泉露出了明顯的失望之色。內心不免哀嘆:辦教育之難甚於登天!

看見江道泉的失望之色,林哲也是有些不忍,當即多解釋了兩句:“海陸軍校裡的教官除了外聘洋人意外,其餘皆爲海陸現役軍官。也不好把他們調過來任教民校!師範學校那邊可以多聘洋人任教嘛!”

江道泉對這個事實也是顯得有些無奈,當即就是轉過了話題:“另外選派學生赴英吉利國留學一事,現在已經展開了初選,預計從帝國大學,三所高等中學中初選約十人!”

林哲道:“這個事不能拖太久,遲則生變。儘快完成選拔,擇賢才和海陸兩軍的學生一同赴歐!”

留學一事,一開始並不在林哲已經教育部的計劃內,但是月前宮務廳財務處處長潘立宣和信德洋行等商談的時候,說如果林德機器廠願意的話,可以選派數人到歐洲留學,學習機械等事務。

潘立宣一開始也沒注意,就從林德機器廠選派了幾個年輕有爲的技師,準備跟隨信德洋行的人前方英國,學習機械等知識。

但是林哲無意中得知後,卻是意識到了向歐洲派遣大量留學生的契機,當即讓潘立宣和信德洋行談一談,說是能不能再多增加幾個留學的名額。信德洋行那邊的人也不覺得有什麼,這個洋行最近幾年的快速崛起,資產甚至已經超過怡和洋行成爲遠東第一大洋行,和新生的中華帝國關係可謂是非常密切,因爲他們的戰略合作伙伴就是林氏銀行,現在的皇室產業。

信德洋行和皇室產業關係密切,自然也就和中華帝國關係密切,中華帝國的崛起也是讓信德洋行獲利頗豐,而中華帝國扶持工商,而發展工業是需要進口機械的,而興德洋行幾乎代理了中國現在百分八十以上的機械進口生意。

因此很爽快的答應了,反正對於他們來說把人接到歐洲去也就是順手而爲的事,至於後續如何可就不管他們的事了。

相對於信德洋行那邊的不在乎,但是林哲卻是極爲重視,當即就是詔令教育部從遴選出合格的留學生出來,同時還詔令統帥部軍訓部選拔海陸兩軍之優秀人才,一共前往歐洲留學。

而英國駐上海領事那邊聽說中華帝國打算向英國派遣留學生,竟然也是舉手歡迎,入學手續他們都全包,這些英國人和後世的美國人一樣,處處不忘彰顯其世界老大的地位以及其文化學術的地位。

相對應的,外務部那邊也是派出了一個專門的外交團隊帶領這些留學生前往歐洲,這個外交團隊不僅僅是這些留學生的領隊,他們同時還是中國派往歐洲的第一個正式外交代表團。(。)

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161章 鎮江戰役第571章 鐵路網的野心第414章 方德嬪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78章 各方利弊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第297章 廣州失陷第24章 新軍服和軍銜第82章 組建水師第75章 井噴式發展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297章 廣州失陷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289章 慘勝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336章 新戰略計劃第96章 沉默衝鋒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269章 死城安慶第52章 上海亂第605章 三國之勢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207章 激戰六安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419章 移民屯邊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470章 派系之爭第79章 主政一方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579章 寧朝動亂第542章 緊跟本艦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387章 咸豐東狩第629章 當塗之發展第620章 租借橫須賀第392章 走投無路第517章 母憑子貴第379章 爭論和妥協第441章 鐵甲艦第370章 自信或輕敵第579章 寧朝動亂第125章 林成庭東進第7章 募兵買槍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32章 大戰前夕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28章 太平軍的反擊第576章 絲襪艦隊第3章 比爛的戰爭第649章 海軍革新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530章 火奴魯魯海戰第507章 津浦線開建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208章 殘酷肉搏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623章 後裝野戰炮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711章 全面戰爭第624章 婆羅洲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36章 追擊第530章 火奴魯魯海戰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707章 帝國興衰在此一戰第531章 兩敗俱傷第477章 日`本內戰第502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202章 宮鬥初現第571章 鐵路網的野心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333章 大肆封賞第64章 該走還是留第15章 公然敲詐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630章 建設浪潮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625章 陰謀在行動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620章 租借橫須賀第255章 近代騎兵的對決第559章 句容馬第15章 公然敲詐第416章 外憂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