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畢宣溪的規劃,當塗工業區設立在馬鞍山附近的沿江地帶,動用官方資金從農民手中收購了大量土地,然後再把這些土地出售給在該地辦廠的企業(清末梟雄210章)。
不過其他企業暫時入駐的並不多,大片土地都還將繼續空着。
沒辦法,如今帝國內的重工企業一共也沒有幾家,而且大多數都集中在上海商貿區裡,當塗工業區打出工業區的口號,而且發展的都是重工產業,自然沒有多少人會在該地投資了。
當塗工業區的發展,還是任重而道遠。
這不僅僅是當塗工業區一家的困難,實際上中華帝國雖然廣泛支持工商業的發展,但是目前除了商貿區一地外,其他地方的工商業發展是相當有限的。
受限於過往的傳統,現在民營資本基本都沒有創辦重工業的打算,至於辦廠之類的也不多,除了商貿區以及周邊地區外,唯一情況好一些的也就是湖州那邊了。
因爲湖州是生絲的主要產地,每年都向上海供應大量的蠶繭,一部分原本根基在湖州的大型生絲商行也是學習商貿區那邊的同行,一個個搞起了蒸汽繅絲廠,雖然規模上遠遠無法和商貿區的那些大型蒸汽繅絲廠相比,但是勝在方便。
而湖州府當地政府爲了扶持發展當地生絲產業,也是給予了極大的政策優惠,同時大量傳統的生絲作坊破產倒閉,產生了大量生絲產業的無業人員,這在湖州搞生絲產業的話,還是具有一定的地理以及人員優勢的。
至於杭州,寧波,蘇州等地,在帝國的公司法等一系列扶持工商的政策下,最先發展的也不是什麼重工業。而是各種各樣的輕工業。
而且也不是採用機器的輕工業,而是傳統的手工作坊,比如木材廠,酒廠。茶廠,瓷廠等,只不過規模要更大一些,規制章程要更合理一些。
一些新興產業,尤其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企業。比如說重工業,化學工業這些,目前還只有商貿區那邊纔有。
目前在林哲的主導下,工商業雖然有所發展,但是依舊處於一個非常原始的地步。
但是林哲相信,隨着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民間自行投資近代工業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大,到時候形成一個初步的工業社會是非常有希望的。
也許是看到了畢宣溪在當塗搞工業區的刺激,浙江寧波那邊也是說要搞一個工業區,主打的自然不是什麼重工業。而是生絲產業,寧波本來就是浙江生絲的傳統出口港口,雖然說這些年被上海搶了風頭,但是寧波依舊是生絲的重要出口港口。
浙江省巡撫晏端書雖然是個老派的官員,但他是個非常務實的人,並不會顧及什麼傳統的虛套客氣,眼見浙江的蠶繭被上海那邊源源不斷的收購去,他自然是不能無動於衷。
於是乎,由浙江省巡撫親自前頭,湖州府地方和寧波府聯合。準備整合浙江省內的生絲產業,用以和上海那邊的生絲產業進行競爭。
於此同時,剛到位的福建巡撫陳祥猛也不甘寂寞,福建沒有發展重工業的礦產和交通地理優勢。也沒有蠶繭產地發展不了生絲行業,但是福建的茶葉貿易以及木材、造紙等行業卻是傳統優勢。
尤其是福建的茶葉,可是中國近百年來的傳統出口商品,和生絲、瓷器一樣是三大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當初南京條約簽訂要求把福州作爲通商港口,就是因爲英國人希望可以直接和福建的茶商打交道。就近收購茶葉,而不用被廣州的商人轉一道。
有着這樣的傳統優勢商品,如果不加以做大做強的話,陳祥猛就對不住他屁股下的巡撫之位了。
所以他剛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籌辦了官方指導的福州茶葉商會,這個商會很大程度上效仿了上海生絲商會,採取統一定價,對商會成員給予一定的幫助,以加強和洋商的議價能力,同時也有效避免茶葉走私。
隨後,他又是專門針對茶葉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優惠政策,對於開設茶廠的企業給予極大的政策支持。
陳祥猛之所以這麼做,自然是因爲當今的茶葉是中國的拳頭出口商品,要知道以前茶葉一直都是中國的最大宗出口商品,某些年份出口比例一度佔到總出口額的百分之七十甚至八十以上,比生絲還要更多。
不過近年來由於中國的廠絲一夜之間崛起,出口額連年增加,以往中國的生絲雖然說也有出口,但是主要市場實際上還是在國內,總出口額還是比較少的。
但是隨着廠絲的大規模出現,上海那邊已經形成了以廠絲爲核心的產業體系,而洋商對廠絲也是大感興趣,訂購量年年增加,等到了1857年的今年,中國的五個通商口岸裡,出口的生絲貨值已經是和茶葉持平了。
如果只算上海、寧波這兩個通商口岸裡,那麼生絲是佔據絕對的龍頭地位。
儘管出口份額有所下降,但是茶葉的總出口量還是逐漸上升的,在福州、廈門這兩個通商港口裡,茶葉更是最主要的貿易商品。
在這種大環境下,陳祥猛想要做的就是統一整合福建省內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把福建的傳統產業繼續做大。
除了茶葉外,福建還有其他幾項傳統產業,比如說造紙和木材,這些和茶葉一樣都是傳統的手工產業,發展起來能夠養活大量的從業人員。
從陳祥猛在福建扶持茶葉,發展造紙和木材來看,那麼就可以折射出目前中華帝國內的整體工商業情況。
除了商貿區這個特殊存在外,其他地方的工商業發展以經濟農作物,傳統手工業爲主,而近代工業暫時還沒有發展起來。
實際上,如果把範圍再擴大一些,那麼就可以發現中國帝國的經濟體系實際上工商業的分量是非常小的,嗯,儘管中華帝國收取的稅收主要來之於工商業,但是養活近億民衆的卻不是工商業,而是傳統的農業。
雖然目前的帝國盡力扶持工商業發展,但是諸多地方官員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當地的農業生產,讓人民可以吃飽飯,至於工商業發展之類的都只能排在後頭。
也就是說,目前帝國的工商業發展是片面的,只侷限在少數幾個地區,比如商貿,寧波,湖州、福州、當塗等少數地區,其他地方的經濟模式和以往區別並不大,還是以農業生產爲主。
不過雖然說大部分地區都是以農業爲根基,但是中華帝國的稅收卻不是依靠農業爲主。
“截止到本月爲止,財務部已經累計徵收本年度國稅三千六萬圓,其中各種商稅佔據了百分之七十!”財務部大臣齊宣浩如此對林哲彙報着。
“而財務部的同僚們認爲,目前我們的商稅徵收體系還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難題,如果加以優化的話,各種商稅將能進在目前的基礎上,再增加百分之十以上!”
林哲接過了齊宣浩的報告書,隨意翻看了兩頁道:“嗯,既然你們已經提出來相應的章程,那麼就好好的落實下去,不過稅收關乎帝國大計,不可放鬆的同時也不要急躁,切勿引起大規模的反彈!”
加強稅務管制,優化徵稅條例,這基本就是代表着財務部這邊要增收更多的稅收,而多出來的稅收從哪裡來,還不是從各地商家手裡徵收。
稅賦負擔過重的話,很容易引起商人們的反彈!
中華帝國對待工商業的發展是有些兩極化的,一方面是大力扶持工商業,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對工商業課以重稅。
以至於讓商人們痛苦並快樂着,一方面他們可以放心的經商,獲得更多的利潤,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承擔着越來越多的稅收。
齊宣浩見林哲放下報告書,當即又道:“另外農業稅方面,如今的體制還是延續前清時代,但是我們的情況和前清大有不同,前清是國稅低廉,但是雜稅捐輸以及徭役極重。”
林哲道:“哦,那財務部的意思是?”
齊宣浩道:“財務部的同僚們經過商討,認爲徭役制度已經無法適應帝國的現狀,可以適當取消,而各項雜稅凌亂,應當整合到農業稅裡面,這樣不僅僅可以增加國稅的收入,另外一方面也是可以減輕農家百姓的負擔!”
林哲聽罷點頭:“大方向是好的,你們財務部看着安排,回頭拿出一個詳細章程來!”
根據中國的傳統,歷朝歷代的田賦其實是比較低的,如果只說正稅的話,對於農民而言負擔不大,但是自古以來,中國的地方官吏總會用各種藉口讓人民服徭役,並徵收各種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以至於農民的負擔極爲沉重。
中華帝國成立之初,爲了不影響到農民百姓的生活,對農業稅收等沒有做出變動,一律效仿前清時代進行,只對厘金等各種商稅進行整合。
但是總不能一直這麼下去,農業稅的改革是遲早的,所以這一次齊宣浩就是正式向林哲提出了要改革農業稅。
林哲自然沒有反對的道理,不過農業稅雖然說已經不是帝國的主要稅收來源,但是由於農業稅對於國計民生的影響實在太大,搞不好就會讓民衆遭受無端端的苦難,所以必須慎之又慎,絕對不能繼續加重農民的負擔。
齊宣浩這邊向林哲提出農業稅改革之前,財務部的人就已經提前做好了相應的計劃,不用兩天時間,齊宣浩就是拿着農業稅改革的方案再一次覲見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