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之所以接二連三的拒絕勸進,搞這種掩耳盜鈴之事,這不是林哲想要搞的這麼矯情,而是自古以來要想稱帝,都是這麼一個流程,不先拒絕幾次,做足了前戲,看戲的普通老百姓都不答應(清末梟雄152章)。
這不,三次勸進吸引了大量的外人觀看,幾個外國公使們甚至是專門觀摩了好幾天,也不知道最後得出什麼結論沒有。
當然了,這種勸進、拒絕、再勸進也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拜託,大家都那麼忙,扔下一大堆事跑來上來勸進也不容易,林哲拒絕幾次就好了,如果一直拒絕下去,大家也不用做事了。
二月三號,面對兩百多羣臣的第四次勸進,林哲終於是嘆一口氣後答應了下來,而根據事先安排好的劇本,旁邊的徐言青、施清瑄、林安飛、畢餘同等人把早就準備好的龍袍給拿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動手直接給林哲穿上了。
接下來,林哲就端坐在一把臨時打造的龍椅上接受了朝臣的跪拜。
看着下頭黑壓壓一片人齊聲高呼自己爲萬歲,說實話這種感覺很奇怪,有一點點興奮和激動,也一點點滑稽的感覺,好像自己是某出大戲裡的木偶一樣。
正所謂事不宜遲,餘勝軍諸多文臣武將也都忙得很,尤其是徐言青、林安飛等人,一個個都是外面大軍的統帥將領,不可能長久的待在上海,如果離開的久了,一旦清軍或者太平軍打過來,前線大軍沒有了大將統帥,很有可能出現意外。
所以在二月三號林哲接受羣臣勸進稱帝后,僅僅是三天後就是舉行了一場登基大典。
這個登基大典自然不是短短几天內就能夠籌備完畢的,哪怕是再簡單行事,但是該有的東西還是得有,所以實際上自從徐言青從杭州返回上海,並帶回了已經攻克浙江全境的消息後,大元帥府內個一個廂房內,就是悄無聲息的成立了一個大典籌備處(清末梟雄152章)。
林哲事先已經明確指示:霸業未成,一切從簡!
然後又做出指示,依舊制尊古禮的同時,也要緊跟時代,創新立意!
所以籌備的登基大典算得上是融合了華夏古禮和近代風格!
首先是林哲的禮服以及羣臣的禮服上,這點沒有什麼好說的,既然遵循華夏古禮,那自然以漢服爲主,滿清的那種什麼馬褂長袍之類的有多遠滾多遠。
登基時候的林哲大禮服,也就是龍袍和傳統漢族的龍袍差不多。而羣臣們的大禮服則是分爲武官和文官,文官的則是漢服官袍,和明式官袍差不多。但是武官的大禮服則是依舊是餘勝軍的軍服爲基礎,進行再設計,設計出了具有明顯近代禮服的武將大禮服。
然後就是跪拜上,雖然林哲在之前就已經下令過,君臣相見免跪拜之禮,但是在登基大典上,依舊行跪拜之禮,這一點是籌備處的官員們強烈要求的,說沒有了這跪拜之禮就不成大典。
反正這也是一次性的,也就只有登基大典的時候才跪那麼一次,所以林哲也就沒有堅持,讓他們自己折騰去了。
二月六號,上海商貿區內一片沸騰,衆多官員們穿着復古漢服官袍,武將們穿着軍裝大禮服,就連是執勤的普通士兵也都是換上了新軍裝。
從早上開始,林哲就是開始當起了木偶,然而在負責禮儀的官員陪同下進行一項又一項的流程。
這些繁瑣的儀式中,林哲頒佈了登基詔書,這份詔書也是復古,用詞都是和以往的開國皇帝登基詔書差不多的,比如說開頭的那句就是:皇帝臣哲,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然後又是通篇晦澀難懂的詞句,說的是滿清皇帝已經不能代表天下,成爲共主了,如今天下大亂,只有我林哲才能平定天下,讓天下黎明百姓安居樂業云云。
有意思的是,這詔書裡說了滿清多麼壞,咸豐帝失德無能之類的,但是惟獨沒提及洪秀全,這是因爲他們根本就不承認洪秀全這個天王是天子或者帝王,在餘勝軍的文武官員眼裡,太平天國只是一羣流民賊軍而已,上不了檯面。
嘩啦刷拉六多百字後,結尾又是歷朝開國詔書的老套路,以‘永保於我有中華。惟明靈是饗’。收尾。
其中的‘中華’二字就是這個新立王朝的國號了,如果是在外交文書上,尤其是和西方諸國的外交文書上,那麼這個國號就是“大中華帝國”,而外交文書上對林哲的尊稱應爲‘大中華帝國大皇帝’。
儘管一系列的儀式都是慢慢的復古味道,但是實際上這只是表面而已,根據林哲事先制定的一些規劃,這個新成立的中華王朝骨子裡和古制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內宮制度,林哲雖然冊封了妻子陳靜爲皇后,但是卻又拒絕了屬下們建議制定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制度,同時不採用閹人爲內侍,而該用宮內女官制度。
而更重要的自然是體現在官制上,林哲沒有仿效上古設置丞相、六部尚書之類的,而是力排衆議,依舊把原來的大元帥府的各部直接套用。
設立了‘總理內閣制’,內閣下屬設民政部;外務部;財務部;教育部;司法部;工商部;農林部;巡警部;組織部。
內閣設‘總理大臣’一人,協理大臣兩人,各部大臣各一人,各部協辦大臣兩人。
各部下設各司、各處、各科等。
在內閣外,又設立單獨的‘都察院’,‘**院’。又都察院掌管監察事務,**院負責審判事務。
施行最基本的行政權、監督權、司法權的相互獨立。
在軍事上,林哲設立‘最高統帥部’,由皇帝親自擔任最高軍事統帥,統帥部下設:聯合參謀部、軍政部、軍訓部、軍械部、軍需部、後勤部、海軍部、銓敘司、軍醫司、總務司等機構。
其中的聯合參謀部負責海陸兩軍作戰、演習指揮事宜。
軍政部負責陸軍日常行政事務。
軍訓部負責陸軍募兵、訓練、軍校等事務。
軍械部負責裝備研發,採購等事務。
軍需部負責陸軍糧食、被服等軍需物品採購、營房建設等事務。
後勤部負責陸軍後勤運輸事務。
上述諸多機構裡,相當多部門都是隻負責陸軍事務,至於海軍方面,除了作戰指揮權被聯合參謀部掌控、將領任免權被銓敘司掌控外,其餘權力都歸屬海軍部管轄。
之所以沒有簡單設立陸軍部、海軍部,這是因爲目前餘勝軍的主體就是陸軍,海軍只有幾千人而已,相當弱小。
爲了避免某個大將掌控陸軍大權,林哲乾脆是把陸軍的諸多部門直接分拆,然後置於統帥部直轄,這樣雖然會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但是和防止某個陸軍將領坐大一比,不值一提。
上述中央各機構和古制有極大差別外,地方政府機構也是變動極大,隨着唯一的一個省級官員,也就是浙江巡撫畢餘同被重新委任爲總理大臣後,導致中華帝國裡已經沒有省級官員。
同時考慮到目前中華帝國的控制區還很小,所以雖然有巡撫這個級別,但是暫時不設江蘇巡撫和浙江巡撫,而是臨時採用中央直轄分巡道的模式。
至於各道則是沿用前清的各兵備道、分巡道,統一稱爲某某道,比如杭嘉湖道、蘇鬆太道、常州、鎮江和江寧三府合爲常鎮江道。
道以下依舊設各府,州,縣等。
但是這表面官職雖然變動不大,但是林哲卻是要求各地地方官府重新制定各部門,要求效仿中央設立各機構,以最基本的縣來說,要求設立各科,比如民政科、工商科、教育科等。
同時爲了鞏固中央財權,收回了地方政府的徵稅權力,命令所有厘金、徵稅、海關等稅收統一由中央財政部徵收、撥用,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義私下徵稅。
由於王朝草創,所以很多制度暫時只能算是一個紙面計劃,而整個王朝政權的運行,實際上依舊按照之前的大元帥府時期的模式在進行,要整個改變,則是不少的時間。
稱帝建制後,林哲大肆封賞羣臣,封出去的爵位普遍偏低,這是因爲王朝初立,後期肯定還有在此封賞有功文臣武將的,所以得給以後的封賞留下餘地,不然的話現在就封出幾個王去,以後還怎麼封啊,難不成要把皇帝頭銜封出去?
所以首批只封了伯爵三人,分別爲徐言青,林安飛,施清瑄。另外又封子爵七人,包括畢餘同、沈馳雲、石琅翼等人。又封男爵二十三人。
上述爵位皆可減等世襲,也就是說如果你被封爲伯爵,等你死了後,嫡長子可以襲次爲子爵,兒子死了,後嫡長孫再承襲男爵,男爵最爲最低等的爵位,減無可減所以男爵死後嫡長子不可承襲爵位,而是直接削除爵位。
當然,這說的只是最壞的情況,如果家族後代有立功的話,也有可能再晉升爵位。
同時受封的王侯貴族是沒有封地的,只能每年領取固定的年薪,除了禮儀上的一些優待外,沒有其他的任何政治特權。
除了這些功臣外,按照王朝管理,林哲還得賜予自己的家人、親戚之類的一些頭銜。
比如說他給去年九月纔出生,現在連不會走路說話的長女賜予‘淑純公主’,又給其他亂七八糟的親戚封了幾個貴族,以男爵、子爵居多,而且都是非世襲的頭銜。
至於兒子,林哲還沒呢,去年的時候陳靜懷孕生產,只生了個女兒,當時還沒人覺得有什麼,因爲那時候還沒舉旗造反呢,沒幾個人關心林哲的後代問題。
但是等到了現在,一大堆人就是關心起林哲的後代問題來,甚至很多人都是打起了給林哲塞進幾十幾百個女人的主意。
林哲倒是沒有堅持反對,叫嚷着什麼一夫一妻制,如果遇上瞧對眼的,他也不介意收爲妃嬪,但是他可不願意隨便接受別人送過來的女人。
登基大典,改官職,大肆封賞等,上海這邊熱鬧沸騰!
不過在這種熱鬧的背後,餘勝軍的諸多已經受封的高級將領卻是悄然離開了上海,奔赴各自的防區。
而隨同他們一起離開的,還有大量的軍火物資等!
就連剛登基爲帝的林哲也沒和當年的洪秀全一樣,稱帝后就待在皇宮裡享樂,林哲在登基半月後,就是再一次匆匆踏上征途,帶着第一步兵師以及尚未完全成軍,只編成了七千餘人的第五步兵師奔赴前線。
而這些都表明,餘勝軍的下一波大規模軍事行動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