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登基稱帝

林哲之所以接二連三的拒絕勸進,搞這種掩耳盜鈴之事,這不是林哲想要搞的這麼矯情,而是自古以來要想稱帝,都是這麼一個流程,不先拒絕幾次,做足了前戲,看戲的普通老百姓都不答應(清末梟雄152章)。

這不,三次勸進吸引了大量的外人觀看,幾個外國公使們甚至是專門觀摩了好幾天,也不知道最後得出什麼結論沒有。

當然了,這種勸進、拒絕、再勸進也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拜託,大家都那麼忙,扔下一大堆事跑來上來勸進也不容易,林哲拒絕幾次就好了,如果一直拒絕下去,大家也不用做事了。

二月三號,面對兩百多羣臣的第四次勸進,林哲終於是嘆一口氣後答應了下來,而根據事先安排好的劇本,旁邊的徐言青、施清瑄、林安飛、畢餘同等人把早就準備好的龍袍給拿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動手直接給林哲穿上了。

接下來,林哲就端坐在一把臨時打造的龍椅上接受了朝臣的跪拜。

看着下頭黑壓壓一片人齊聲高呼自己爲萬歲,說實話這種感覺很奇怪,有一點點興奮和激動,也一點點滑稽的感覺,好像自己是某出大戲裡的木偶一樣。

正所謂事不宜遲,餘勝軍諸多文臣武將也都忙得很,尤其是徐言青、林安飛等人,一個個都是外面大軍的統帥將領,不可能長久的待在上海,如果離開的久了,一旦清軍或者太平軍打過來,前線大軍沒有了大將統帥,很有可能出現意外。

所以在二月三號林哲接受羣臣勸進稱帝后,僅僅是三天後就是舉行了一場登基大典。

這個登基大典自然不是短短几天內就能夠籌備完畢的,哪怕是再簡單行事,但是該有的東西還是得有,所以實際上自從徐言青從杭州返回上海,並帶回了已經攻克浙江全境的消息後,大元帥府內個一個廂房內,就是悄無聲息的成立了一個大典籌備處(清末梟雄152章)。

林哲事先已經明確指示:霸業未成,一切從簡!

然後又做出指示,依舊制尊古禮的同時,也要緊跟時代,創新立意!

所以籌備的登基大典算得上是融合了華夏古禮和近代風格!

首先是林哲的禮服以及羣臣的禮服上,這點沒有什麼好說的,既然遵循華夏古禮,那自然以漢服爲主,滿清的那種什麼馬褂長袍之類的有多遠滾多遠。

登基時候的林哲大禮服,也就是龍袍和傳統漢族的龍袍差不多。而羣臣們的大禮服則是分爲武官和文官,文官的則是漢服官袍,和明式官袍差不多。但是武官的大禮服則是依舊是餘勝軍的軍服爲基礎,進行再設計,設計出了具有明顯近代禮服的武將大禮服。

然後就是跪拜上,雖然林哲在之前就已經下令過,君臣相見免跪拜之禮,但是在登基大典上,依舊行跪拜之禮,這一點是籌備處的官員們強烈要求的,說沒有了這跪拜之禮就不成大典。

反正這也是一次性的,也就只有登基大典的時候才跪那麼一次,所以林哲也就沒有堅持,讓他們自己折騰去了。

二月六號,上海商貿區內一片沸騰,衆多官員們穿着復古漢服官袍,武將們穿着軍裝大禮服,就連是執勤的普通士兵也都是換上了新軍裝。

從早上開始,林哲就是開始當起了木偶,然而在負責禮儀的官員陪同下進行一項又一項的流程。

這些繁瑣的儀式中,林哲頒佈了登基詔書,這份詔書也是復古,用詞都是和以往的開國皇帝登基詔書差不多的,比如說開頭的那句就是:皇帝臣哲,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然後又是通篇晦澀難懂的詞句,說的是滿清皇帝已經不能代表天下,成爲共主了,如今天下大亂,只有我林哲才能平定天下,讓天下黎明百姓安居樂業云云。

有意思的是,這詔書裡說了滿清多麼壞,咸豐帝失德無能之類的,但是惟獨沒提及洪秀全,這是因爲他們根本就不承認洪秀全這個天王是天子或者帝王,在餘勝軍的文武官員眼裡,太平天國只是一羣流民賊軍而已,上不了檯面。

嘩啦刷拉六多百字後,結尾又是歷朝開國詔書的老套路,以‘永保於我有中華。惟明靈是饗’。收尾。

其中的‘中華’二字就是這個新立王朝的國號了,如果是在外交文書上,尤其是和西方諸國的外交文書上,那麼這個國號就是“大中華帝國”,而外交文書上對林哲的尊稱應爲‘大中華帝國大皇帝’。

儘管一系列的儀式都是慢慢的復古味道,但是實際上這只是表面而已,根據林哲事先制定的一些規劃,這個新成立的中華王朝骨子裡和古制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內宮制度,林哲雖然冊封了妻子陳靜爲皇后,但是卻又拒絕了屬下們建議制定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制度,同時不採用閹人爲內侍,而該用宮內女官制度。

而更重要的自然是體現在官制上,林哲沒有仿效上古設置丞相、六部尚書之類的,而是力排衆議,依舊把原來的大元帥府的各部直接套用。

設立了‘總理內閣制’,內閣下屬設民政部;外務部;財務部;教育部;司法部;工商部;農林部;巡警部;組織部。

內閣設‘總理大臣’一人,協理大臣兩人,各部大臣各一人,各部協辦大臣兩人。

各部下設各司、各處、各科等。

在內閣外,又設立單獨的‘都察院’,‘**院’。又都察院掌管監察事務,**院負責審判事務。

施行最基本的行政權、監督權、司法權的相互獨立。

在軍事上,林哲設立‘最高統帥部’,由皇帝親自擔任最高軍事統帥,統帥部下設:聯合參謀部、軍政部、軍訓部、軍械部、軍需部、後勤部、海軍部、銓敘司、軍醫司、總務司等機構。

其中的聯合參謀部負責海陸兩軍作戰、演習指揮事宜。

軍政部負責陸軍日常行政事務。

軍訓部負責陸軍募兵、訓練、軍校等事務。

軍械部負責裝備研發,採購等事務。

軍需部負責陸軍糧食、被服等軍需物品採購、營房建設等事務。

後勤部負責陸軍後勤運輸事務。

上述諸多機構裡,相當多部門都是隻負責陸軍事務,至於海軍方面,除了作戰指揮權被聯合參謀部掌控、將領任免權被銓敘司掌控外,其餘權力都歸屬海軍部管轄。

之所以沒有簡單設立陸軍部、海軍部,這是因爲目前餘勝軍的主體就是陸軍,海軍只有幾千人而已,相當弱小。

爲了避免某個大將掌控陸軍大權,林哲乾脆是把陸軍的諸多部門直接分拆,然後置於統帥部直轄,這樣雖然會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但是和防止某個陸軍將領坐大一比,不值一提。

上述中央各機構和古制有極大差別外,地方政府機構也是變動極大,隨着唯一的一個省級官員,也就是浙江巡撫畢餘同被重新委任爲總理大臣後,導致中華帝國裡已經沒有省級官員。

同時考慮到目前中華帝國的控制區還很小,所以雖然有巡撫這個級別,但是暫時不設江蘇巡撫和浙江巡撫,而是臨時採用中央直轄分巡道的模式。

至於各道則是沿用前清的各兵備道、分巡道,統一稱爲某某道,比如杭嘉湖道、蘇鬆太道、常州、鎮江和江寧三府合爲常鎮江道。

道以下依舊設各府,州,縣等。

但是這表面官職雖然變動不大,但是林哲卻是要求各地地方官府重新制定各部門,要求效仿中央設立各機構,以最基本的縣來說,要求設立各科,比如民政科、工商科、教育科等。

同時爲了鞏固中央財權,收回了地方政府的徵稅權力,命令所有厘金、徵稅、海關等稅收統一由中央財政部徵收、撥用,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義私下徵稅。

由於王朝草創,所以很多制度暫時只能算是一個紙面計劃,而整個王朝政權的運行,實際上依舊按照之前的大元帥府時期的模式在進行,要整個改變,則是不少的時間。

稱帝建制後,林哲大肆封賞羣臣,封出去的爵位普遍偏低,這是因爲王朝初立,後期肯定還有在此封賞有功文臣武將的,所以得給以後的封賞留下餘地,不然的話現在就封出幾個王去,以後還怎麼封啊,難不成要把皇帝頭銜封出去?

所以首批只封了伯爵三人,分別爲徐言青,林安飛,施清瑄。另外又封子爵七人,包括畢餘同、沈馳雲、石琅翼等人。又封男爵二十三人。

上述爵位皆可減等世襲,也就是說如果你被封爲伯爵,等你死了後,嫡長子可以襲次爲子爵,兒子死了,後嫡長孫再承襲男爵,男爵最爲最低等的爵位,減無可減所以男爵死後嫡長子不可承襲爵位,而是直接削除爵位。

當然,這說的只是最壞的情況,如果家族後代有立功的話,也有可能再晉升爵位。

同時受封的王侯貴族是沒有封地的,只能每年領取固定的年薪,除了禮儀上的一些優待外,沒有其他的任何政治特權。

除了這些功臣外,按照王朝管理,林哲還得賜予自己的家人、親戚之類的一些頭銜。

比如說他給去年九月纔出生,現在連不會走路說話的長女賜予‘淑純公主’,又給其他亂七八糟的親戚封了幾個貴族,以男爵、子爵居多,而且都是非世襲的頭銜。

至於兒子,林哲還沒呢,去年的時候陳靜懷孕生產,只生了個女兒,當時還沒人覺得有什麼,因爲那時候還沒舉旗造反呢,沒幾個人關心林哲的後代問題。

但是等到了現在,一大堆人就是關心起林哲的後代問題來,甚至很多人都是打起了給林哲塞進幾十幾百個女人的主意。

林哲倒是沒有堅持反對,叫嚷着什麼一夫一妻制,如果遇上瞧對眼的,他也不介意收爲妃嬪,但是他可不願意隨便接受別人送過來的女人。

登基大典,改官職,大肆封賞等,上海這邊熱鬧沸騰!

不過在這種熱鬧的背後,餘勝軍的諸多已經受封的高級將領卻是悄然離開了上海,奔赴各自的防區。

而隨同他們一起離開的,還有大量的軍火物資等!

就連剛登基爲帝的林哲也沒和當年的洪秀全一樣,稱帝后就待在皇宮裡享樂,林哲在登基半月後,就是再一次匆匆踏上征途,帶着第一步兵師以及尚未完全成軍,只編成了七千餘人的第五步兵師奔赴前線。

而這些都表明,餘勝軍的下一波大規模軍事行動即將展開!(。)

第474章 日`本局勢第625章 陰謀在行動第263章 林哲的惡趣味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375章 未來的希望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3章 比爛的戰爭第59章 炮擊上海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207章 激戰六安第334章 談判指示第552章 英國人的顧慮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402章 九江前線第513章 美國重歸統一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255章 近代騎兵的對決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229章 赴歐代表團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592章 作秀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106章 大勝而歸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552章 英國人的顧慮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779章 立儲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228章 教育和留學第206章 六安總攻第99章 撤軍和追擊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408章 文武之爭第438章 電報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275章 嚴陣以待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343章 侯客室第425章 提親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8章 營制第175章 生絲產業鏈第385章 滄州激戰第546章 戰後封賞第343章 侯客室第74章 上任設衙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343章 侯客室第476章 炮擊下關第522章 殖民時代的外交官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243章 建立守備部隊第286章 慘烈交鋒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160章 軍事散步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431章 新舊更替(一)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10章 出征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84章 水師初成第441章 鐵甲艦第78章 各方利弊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608章 南美的戰艦市場第89章 湖州之危第567章 他們的戰爭(一)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75章 出兵松江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338章 科舉改革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377章 都興阿的擔憂第546章 戰後封賞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172章 殘忍的工業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