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齊國被滅。六王斃,四海一。
始皇帝開創的大業前無古人,但是秦國的侵略行爲皆非義舉,如今他成爲天下的主人,就要給天下人以交代。他編排了幾條滅六國的理論依據,讓李斯等筆桿子潤飾一番,製成***,廣播於世人。
一,滅韓國的原因:“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爲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爲善,庶幾息兵革。”
韓國是秦國的臣屬,可是他背信棄義,犯上作亂,勾結外賊,圖謀宗主,秦國不得以將其滅國。滅掉韓國後,始皇帝爲了百姓能太平度日,馬上就停止了戰爭行爲。
二,滅趙國的原因:“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爲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秦國和趙國擁有良好的外交關係,互爲盟友。秦國信任趙國,連趙國質子都送回家了,可是趙國違背盟約,攻打秦國的太原,秦國只好將其滅國。趙國的大王子在代地佔山爲王,搞恐怖主義行動,秦國從維護戰國和平的角度出發,不辭辛苦的將其誅滅。
三,滅魏國的原因:“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魏國愛搞陰謀詭計,表面上獻地於秦,要開展兩國經貿往來。贏得秦國信任後,就和韓、趙聯合起來偷襲秦國。秦國爲了保護其他國家不受魏國的侵害,只有將其滅國。
四,滅楚國的原因:“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秦國和楚國一直有國境糾紛的歷史遺留問題,雙方經過幾輪友好磋商,終於達成共識,將青陽以西的土地劃歸秦國。可是楚國反覆無常,國境線剛剛確定,就攻打秦國的南郡。這種有失君子風度的國家,秦國不將其誅滅,就是禍害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
五,滅燕國的原因:“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爲賊,兵吏誅,滅其國。”
燕王僖太過昏庸,不僅國家治理的不好,對兒子也教導無方。燕太子丹跟荊軻官匪勾結,行刺始皇帝。秦王可以不計較個人的損失,但絕不能允許黑社會組織的跨國犯罪行爲,所以纔將燕國滅亡。
六,滅齊國的原因:“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爲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齊國閉關鎖國,不跟外界互通有無,國際關係一塌糊塗。秦國懷疑齊國在秘密研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意圖破壞世界和平發展的局勢,於是秦國的維和部隊將齊地佔領,實施全面控制。
在歷數韓、趙、魏、楚、燕、齊的六宗罪之後,始皇帝做了感人肺腑的總結:“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我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戰國芸芸衆生中的一份子,但是爲了追求真理和正義,我可以不計聲名利益,隨時爲百姓奉獻自己。上蒼果然眷顧我這樣的好人,在祖宗的庇護下完成了天下統一。六個國賊都已經消滅,百姓再不用經受戰爭,可以安穩的享受太平盛世。戰國的子民不用謝我,能看到你們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回報。
始皇帝已經給滅六國定下了整體基調,百姓除了拍手稱讚、高聲歡呼外,還能做些什麼?天下既定,民心亦安,秦國開始面臨最艱鉅的任務,爲始皇帝歌功頌德。
帝王的職業具有特殊性,凡是競逐這個職位的人,沒有誰不功利。他們都希望自己獨一無二、與衆不同,如何替始皇帝塑造完美的形象,成爲秦國大臣想破腦袋的事情。
名號是帝王區別以前人,延續於後人的標誌,是形象工程的重中之重。始皇帝率領秦國文武百官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秦國本土派同客卿派的矛盾也就此出現,直至秦國滅亡。
王綰是秦國現任的宰相,也是秦國本土派的領袖人物,他向始皇帝提出建議:商、周兩朝是秦之前的統一王朝,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體系。依賴這套制度,商、周統治天下一千五百餘年。爲了秦朝的長治久安,應該沿襲舊制,繼續稱王。
從王綰的言辭可以看出他是個實在人,可如此保守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討好君主。始皇帝正處在人生輝煌的頂點,怎麼會甘心效仿前人?他出言駁斥到:“商、周早亡之朝,以後休要再提,寡人的天下要千秋萬代,必須有個能夠萬世永傳的名號。”
看到始皇帝對本土派的不滿,李斯內心暗自得意,新朝剛立,正是重新劃分權利的大好時機,現在不打擊本土派,更待何時?他對始皇帝逢迎到:“君上攜正義之師,替天行道,滅六國、定江山,大秦版圖東至大海,西至隴西,南至嶺南,北至遼東,這是三皇五帝所未竟之功。臣竊以爲,只有三皇之首的泰皇才配做君上的名號。”
把始皇帝比作泰皇,是李斯醞釀已久的決定。論起溜鬚拍馬的功力,李斯若做第二,沒人敢做第一。泰皇作爲衆君之首,已經是登峰造極的地位,李斯滿以爲會得到始皇帝的稱讚,但他終究難以明白始皇帝那顆偉大的心。
李斯對始皇帝的阿諛,換來了本土派的嗤之以鼻,始皇帝卻面容平靜的開口說道:“廷尉所言深諳寡人之意。不過,既然寡人的功勞遠超三皇五帝,名號應該取之三皇,高於五帝,以皇帝稱之,未知可行否?”
始皇帝驚世駭俗的言辭,令滿朝譁然,城府若王綰、李斯者也面露驚愕,爲之動容。但他們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帶頭高呼:“臣恭請大秦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朝臣不絕於耳的稱頌聲中,始皇帝慢慢閉上雙眼。他的面孔上,是一副複雜的表情,時而威嚴、時而滿足、時而得意、時而猙獰,他越來越像個皇帝,也越來越不像他自己。
經過始皇帝的啓發,秦國的大臣們總算開竅,歌功頌德只有一個竅門: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衆人花樣翻新的建議層出不窮,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皇帝授命於天,不應再自稱“寡人”,改以“朕”稱之,皇帝出命爲“制”,下令爲“詔”。
二,帝王死後,以其德行追諡的舉動是“子議父,臣議君”,理應取消。自始皇帝后,後世以數計算,統稱爲秦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代代永繼。
三,皇帝作爲上天的代言人,要有獨特的信物,以玉雕刻而成,稱之爲“玉璽”。
四,凡是跟皇帝沾親帶故的親屬,都獲封皇家稱號。皇帝的妻子叫做“皇后”,父親叫做“太上皇”,母親叫做“皇太后”。
所有的神話都是人爲的包裝,始皇帝用他的經歷向我們闡述了封建思想的真相。通過對自己的神話,來鞏固地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慣用伎倆。直到給自己鍍完金,始皇帝纔開始安排起秦朝未來的行政工作,他在社會、政治、軍事三方面做出巨大的改變,建立了封建王權專制制度的雛形。
統治階級對社會的定義,影響着百姓的觀念,爲了更好的統治人民,始皇帝架構起一整套完備的認知體系。他通過對社會的定義,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理論。
戰國時期盛行陰陽之說,齊威王當政時,齊國的陰陽理論學家鄒衍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術,得出“五德相運”學說。他認爲自然界有五行組成,而朝代的變遷也遵循五行理論,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演繹朝代興亡。
始皇帝認爲“五德相運”的概念很好,老百姓搞不懂,統治階級可以拿來隨便解釋,他隨即徵用了鄒衍的這套理論。經過太史的推演,始皇帝向天下公佈秦朝建立的原因:周朝爲火德,秦朝取代周朝是以水滅火,故秦爲水德。
始皇帝接受五行理論的同時,也發現了其中的漏洞。五行相生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秦朝不可能傳繼萬世,將來必然會有土德之國取而代之,想避免這種結果,只有改運:
一,始皇帝根據水德更改歲歷,將十月初一定爲年之伊始。凡是新年朝見、國慶大典,都從這天開始。
二,水德尚黑,秦朝的旌旗、衣服、符節都規定用黑色。就連天下百姓都稱之爲黔首,黔爲黑之意,秦朝人民因此都成爲名副其實的黑戶。
三,與水德相應的數字爲六,秦朝跟着實行六進制計數法。兵符的長度、法冠的高度都爲六寸,車架的寬度、行駛步伐都爲六尺,就連皇帝的御車也要用六馬拉駕。
四,水德主刑罰,秦朝因此凡事皆取決於法,不講求人情恩義。採用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強硬措施,打造出封建社會的法制最高峰。
五,始皇帝將黃河改名爲德水,寓意黃河之水永不枯竭,秦朝統治源遠流長。
秦朝的社會變革令人眼花繚亂,在政治和軍事制度改革上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