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無止境,人力有窮時。韓非在秦國掀起的風浪很快被平息,他活着的時候,始皇帝或許還要給他幾分面子,如今薄棺入土,存韓已成泡影。不過,韓非的死,給韓國迎來了喘息的機會。始皇帝到底顧念幾分舊情,沒有在韓非屍骨未寒的時候去動他的親族。
公元前232年,秦國再次攻趙。李牧大敗桓齮的陰霾總在始皇帝眼前揮之不去,這是秦國的奇恥大辱,不雪此恨,秦國如何在江湖上立足?
始皇帝下令發兵兩路,北路大軍由取道山西,經太原攻取狼孟、番吾,南路大軍渡漳水,攻取鄴城,對邯鄲形成合圍之勢。
李斯、尉繚、始皇帝三人組成的戰爭委員會,對這次攻趙做了詳細的分析。自從桓齮兵敗之後,秦軍陷入了低潮,不僅士氣滑落,而且缺乏戰鬥的信心。這樣的結果無可避免,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全軍覆沒,對向來戰無不勝的秦軍來說,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打擊。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只有真刀真槍的把趙國打趴下,秦國纔可以報仇雪恨、重振聲威。攻趙的行動宜快不宜慢,拖的時間越長,李牧的名聲就越響亮,各國都會以爲秦國怕了李牧。時近一年,秦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戰鬥準備,集結兵力、重燃鬥志,可以與趙決一死戰。
李牧生來就是個勞碌命,好不容易在邯鄲享了一年清福,現在又要披掛上陣。今時不同往日,他在趙國的地位稱得上舍我其誰,邯鄲城萬人空巷,城外黑壓壓的都是人頭,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送別李牧,帶着他們的期望,帶着他們的寄託。
破匈奴之戰、肥下之戰,李牧成功的樹立了能徵善討、戰無不勝的形象。在趙國人心中,他就是一堵移動的長城,可以阻止入侵,抵抗外辱。據說民間有很多專爲李牧建造的生祠,百姓常常焚香禱告上天替李牧祈福,同時也希望李牧能夠庇佑趙國人民。
大家對祠堂都不陌生,古代的人們常常用它供奉祖先、神明,希望通過祭拜得到某種賜福。李牧在有生之年能夠享受到死人才有的待遇,可謂盛極一時。
如果依靠名聲就可以打贏戰爭多好,當李牧收到斥候部隊送回的戰情報告時,他就不用如此頭疼了。趙國實在沒有能力同時阻擋秦國的兩路大軍,明槍也有不易躲的時候,趙國的實力太弱了。
生命處處都有無奈,李牧必須要做一場豪賭。集中優勢兵力,孤注一擲,痛擊一路秦軍,力爭迅速取得勝利,然後回師阻擊另一路秦軍。舍此一途,別無他法。
猜單還是猜雙?賭博的結果關係趙國的存亡,沒有人能夠替李牧承受這樣的壓力,你有多高的地位,就要負擔多重的責任。經過一番內心的掙扎,李牧權衡各方面的利弊,決定發兵番吾,原因有兩個:
一,時間就是生命,番吾離邯鄲最近,趙軍可以迅速趕到,早一刻與秦軍開戰,趙國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
二,番吾地區多爲山地,地形複雜。對於熟悉地勢的趙軍來說,這樣的地形更利於打擊敵人。
面對有備而來的秦軍,常規的戰術肯定無法奏效。李牧不能保守,保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坐以待斃。來到番吾之後,李牧沒有築營同秦軍對峙,而是讓先頭部隊直衝敵軍,同時命令騎兵部隊從側翼展開攻擊。
趙軍數百里長途奔襲,在沒有休整的情況下就發動進攻,這簡直不能稱之爲戰術,與送死無異。李牧是覺得大勢已去,要破罐子破摔麼?
秦軍的戰鬥力衆所周知,怎一個強悍了得,常勝之兵其勢必驕,秦軍素來有輕敵的毛病。正是因爲強大的正面作戰能力,秦軍往往會放鬆對側翼和後方的防護。李牧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才趁秦軍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發動猛攻,寄希望於兩翼突擊的騎兵能夠出其不意。
李牧已經將兵法上升至藝術的高度,通過奇思妙想,給我們呈現震撼的結果。秦軍再次成就了李牧的不敗神話,在兩翼趙軍的衝擊下,兵敗如山倒。
李牧駕馭戰爭的表演並沒有就此結束,當趙軍乘勝回援鄴城的時候,進攻這裡的秦軍竟然不戰而潰,他們已經失去了對抗李牧的勇氣。李牧因此被冠以秦軍剋星的美譽,這是戰國曆史上唯一能讓秦軍膽寒的人物。
儘管趙國再次取得了對秦作戰的勝利,可是趙王遷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當初他擠兌自己哥哥登上王位的時候,可沒有想到治理趙國會如此的艱難。
戰勝秦國是要付出代價的,兩次大勝給趙國增添了數十萬亡魂,戰場上的正常消耗,就算李牧力能通神也避無可避。趙國真的勝了麼?其實是有苦自知。空有勝秦之名,沒有勝秦之實,反而被戰爭拖向了覆亡的深淵。
秦國向來以暴著稱,兇殘聞名於世,接二連三的輸給趙國,已經徹底將其激怒。秦國的詞典裡從來沒有忍氣吞聲這四個字,可想而知緊隨其來的報復會如何波濤洶涌。
趙王遷召集羣臣,商議緩和秦、趙矛盾的辦法。秦國賄賂六國大臣的舉措開始收效,有位名叫司馬空的貪污犯在國會上提出一條驚世駭俗的議案:“割讓趙國的部分領土給秦國,或能換來和平的曙光。”
司馬空原本是呂不韋的門客,因爲受到了“間諜門”的拖累,才流落趙國。正因爲這樣的出身,他才張口就要送秦國一份大禮。司馬空的提議表面上看是白白便宜秦國,其實也不乏對趙國有利的地方。秦國接收了趙國的土地,對其他國家的威脅將大增。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各國纔會聯手抗秦,這是唯一能夠挽救趙國的方法。
趙王遷斷然否決了這樣的提案,事關祖宗基業,他實在沒有壯士斷腕的魄力。很快,趙王遷就爲自己做出草率的決定而後悔,他不願割地賠款去拍秦國的馬屁,有的是人要抱秦國的大腿。
公元前231年,韓王安向秦國進獻南陽之地。南陽自古產玉,從孔夫子“君子比德於玉”之後,佩玉之風盛行,成了彰顯權勢、地位、財富的象徵。南陽之地因此水漲船高,成爲戰國最有油水的地方。此地歷來被秦、韓、楚三國瓜分,如今韓國主動放棄這裡的土地所有權,一方面是表明堅決向秦國靠攏的決心,另一方面要孤立楚國,增加秦、楚之間的矛盾,韓國才能求存。
不同的價值觀,對生存和尊嚴的理解就會有所不同,爭論韓國到底該不該屈膝奴顏,實在是件浪費精力的事情,尤其是在魏國也緊隨其後,割地於秦的時候。面對無奈的結果,嘆息是最好的選擇。
趙王遷在邯鄲城長噓短嘆,既懊惱自己錯過了獻媚的先機,又埋怨韓、魏剽竊了趙國的點子。讓他煩心的事情還有很多,代地發生了強烈的地震,自樂徐以西,北到平陰,樓臺、房屋、牆垣大半塌毀,土地開裂一條巨縫,寬度達到了幾十米。
地震發生之時,風雨交加,異象迭生,天罡混亂,帝星損落。按照古人的說法,天降大災,必主凶兆,君將亡身、國將亡運。恐怖的氣息籠罩着戰國,厄運將應驗在誰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