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了頓,景王妃掩面哭泣道:“你爲了爭奪皇位,將玄桐那個妖道引了進來,之後,爲了破壞龍脈,你連自己的骨肉都捨棄。這些年來,你害死了多少人?府裡頭的姬妾,你納了一個又一個,你期望她們爲你生下子嗣,卻不知道,從我兒子死的那日開始,我就沒有打算讓別人的孩子佔了他的位置。這王府,這一切,都是他的,他死了,我這個做親孃的,就要幫他搶回來。他做不成世子,就沒有人可以做這王府的世子。我活着,就是等着這一日,等到你無子送終,等到你一世辛苦,結果,卻爲了別人做嫁衣裳。”
景王聽着景王妃的話,終於明白了,爲什麼他納了那麼多姬妾,結果,沒有一個順利生下孩子,他以爲自己逆天改命,傷了陰騭,卻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妻子作祟。輪迴了一圈,這報應,還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上。“你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爲什麼我都沒有察覺到?”被一個婦人玩弄在手心裡,景王不知道是羞憤,還是激怒,衝着景王妃怒喝道。
景王妃掀起一抹冷笑,“你忘了你的道長師傅嗎?當初,他要尋找八卦鼎,是我幫他找到的,爲了回報我,他就給我不少的好藥。當然,爲了封住他的嘴巴,我自然也給他不少好處。”
說到這些,景王妃的眼裡閃過一絲異常的光芒,“你不問問你的那些無緣的孩子,到底去了何處?”有不少姬妾爲景王生下了孩子,不過,那些孩子生下來,不是體質太弱,半路夭折,就是一生來就成了死胎。孩子一死,那些姬妾自然無心顧及孩子的屍首,那屍首就落到了景王妃的手裡。景王妃轉手一送,給了玄桐做丹藥的藥引。
景王攥緊了拳頭,他已經知道這些孩子去了哪裡,全都被玄桐煉製成了丹藥,化成了一粒粒紅色的藥丸。當初,他還吃了不少藥丸,卻不曾想過,這些藥丸裡頭,浸着他嫡親的血脈。“毒婦,你這個毒婦。”
聽到毒婦兩個字的時候,景王妃攤開手掌,道:“我早就知道自己是個毒婦,死後,我和你一樣,都是要下十八層地獄的,不過,我不後悔,再給我機會重來一次,我依然選擇做這個毒婦,也決計不會讓你稱心如意,更不能讓你登基爲帝,爲禍蒼生。”
“爲了你一己之私,你可以信奉妖術,焉知他日,你不會爲了長生之術,禍及天下?”景王妃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冷峻,“你揹着我,寫信給我爹,要他製造江南之亂,趁機奪取天下,可你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從我父親知道他外孫死因之後,早就對你這個女婿心灰意冷,又怎會爲了你的野心,禍害蒼生?”
景王到了此時,方纔明白,自己落入了妻子的圈套,就算她沒有毒殺自己,自己依然難逃一死。“既然如此,那你又何必親自動手呢?我若是死在你的手中,對你有什麼好處?”當今皇上以謀反的罪名殺他是名正言順,而景王妃動手殺夫,就算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景王妃望着嬤嬤,眼裡露出了一絲悲憫,“我不想王府的人,因爲你一個人的罪過,全部葬送了性命。我已經害死了這麼多人,不想最後,還要把王府的人都牽連進去,倘若我和你死了,能保全王府的人,也算我們夫妻二人,最後能做的一件好事。”
景王妃的話音剛落,外頭就傳來了亂哄哄的聲音:“走水了,走水了。”
王妃聽到走水兩個字,嘲諷一笑,“真的是天助我也,王爺,你說,這算不算一樁巧宗?”
景王的毒,已經攻入五臟六腑了,望着景王妃,他露出了一絲悽然的笑意,“想不到我們做了半世夫妻,結果卻是如此下場。”
這個時候,嬤嬤掙扎着爬到景王妃身邊,抓住景王妃的手,道:“不,王妃,你走,你還年輕,不能死,老奴年紀大了,死就死我一個吧。”
景王妃低頭,對嬤嬤露出一絲笑。“嬤嬤,馬車就在王府外頭,離了王府,天高水闊,一生逍遙自在,有什麼不好?”
“不—”嬤嬤不肯,拼命搖着頭,“老奴年歲已高,如今死去,也算死得其所,王妃,你還年輕,大把的日子在後頭,不能就這樣死了……”
景王妃哪裡肯聽,拖着嬤嬤就要往外走。就在景王妃踏出門檻的時候,景王突然從背後撲上來,結結實實朝着景王妃的脖子一擊,景王妃軟軟倒下去,不敢置信望着自己的丈夫一眼,然後闔上了眼眸,跌倒在地。
嬤嬤見此景,驚恐大叫,慌忙撲上前抱着景王妃在懷裡,眼睛死死瞪着景王。就等着景王上前,她拼死也要保住王妃的性命。
景王的手指彈射出一顆信號彈,然後,不到半炷香的功夫,就出現了幾個黑衣人。景王指着景王妃氣喘吁吁道:“帶走你們的主子,從今之後,她就是你們唯一的主子。你們若是顧念本王這些年的恩情,就好好守護她。”他能說完這些話,完全是靠內力支撐着。
黑衣人望了景王一眼,就知道景王已經毒入膏盲,無藥可解了。幾個黑衣人給景王磕了幾個響頭,然後其中一個黑衣人抄起景王妃,夾在腋下,飛身而去,其他幾個黑衣人跟着離開。
嬤嬤空着手,呆呆望着景王。
景王面容平靜道:“嬤嬤,當日是我欠了他們母子一命,今日,我還給他們母子。”即將死去,其言也善,臨終之前,景王想的最多,就是和景王妃剛剛成婚那會的幸福生活。
直到這個時候,景王才明白,榮華富貴,不過是虛幻,唯有握在手裡的幸福,纔是永恆不變,可惜,他領悟了太遲,在邪魔歪道上走了太遠,已經不能回頭了。
天佑二年,景王夥同王氏和阮氏犯上作亂,事敗,景王攜王妃自焚而死。帝念其手足之情,將景王葬在帝陵,上諡號,曰哀,史稱哀王,將這次動亂,稱爲哀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