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年—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帝制國家。核心地區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領土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爲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爲“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αρωμα?ων)。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爲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的羅馬帝國,便引入了““(希臘語:βυζαντιναυτοκρατορα,英語:thebyzantineempire)這一稱呼。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其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爲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爲新羅馬(拉丁語:novaroma,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1204年,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和屠殺,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現已更名爲伊斯坦布爾),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byzantine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romanempire)是經古羅馬帝國於公元395年分裂後所形成的東西兩個羅馬中的東羅馬帝國,這個建都於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東羅馬便是這裡所說的。
在希拉剋略改革之後,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軍事上與古羅馬大相徑庭,在羅馬分裂爲東西羅馬之後,西羅馬繼承了古羅馬的步兵方陣的戰鬥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嘗試着以重騎兵代替步兵作爲戰鬥主力。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爲了區分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