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泖港老街

熱熱鬧鬧吃過中午飯,喝過老酒,又閒聊了一會兒。李尚提議去鎮上的老街走走,家裡人同意了。

從家裡出來,李尚笑了笑,說:“鄉下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我怕你和我爸媽第一次見面,有些放不開,纔想辦法帶你出來透口氣的。”

王建浦笑笑,說:“第一次,沒有經驗,確實有些緊張。想起來,好像還有當初剛進單位,夏主任和我們處長找我談話時的感覺。”

李尚哈哈一樂,上前不動聲色挽着了王建浦的胳膊。

兩人沿着泖港中興路南走。

李尚說,“泖港”,因東瀕大泖港,故名。清咸豐年間泖港設立釐卡局。當時有顧、吳、陳三姓搭草棚設攤,後發展成鎮。

“卡子?什麼意思?”王建浦問。

“就是清朝時候,當局攔船收稅的地方啊,俗稱“卡子”。?講起來你也是在黃浦江邊長大的,這也不知道?”李尚問。

王建浦笑笑,不作聲。

鎮呈長方形,街道自東至西往北,很短,估計全長不到一公里,道路也很窄,時窄時寬,以四五米居多。

李尚繼續介紹,清朝晚期泖港鎮形成後,曾經以以氽來廟爲鎮名,解放後改爲泖港鎮。地處江浙滬水路通道,有“活水碼頭”之稱。

有一個典故。

不知是哪個朝代,從大泖港上“氽”來一個木佛像的頭像,比人頭要大,雕畫刻劃惟妙惟肖,有人在河邊看見撿到後先是不知道爲何物,一看是不實用的佛像後,就把它扔了,想不到,這佛像又回到了原地,又把它扔遠,哪想的到,過一段時間,佛像竟然又到和原來差不多的地方。

這時扔的人心裡開始發毛,在當地一些人的討論下,都說“這佛像神哩,恐怕它是不肯走了,大家應該在這把它供奉起來。”

於是,人們就給它把它留下來建了一座廟,因佛像是外來泊來物,人們稱它是“氽來之物”,後來定廟名叫日暉墩廟,但人們大都沿襲相傳着俗稱“氽來廟”。因此地歷屬泖港,“氽來廟”名望日盛,竟然代替了泖港這地方的名字。

不一會,兩人便來到了泖港中大街,這離就是當地人口中的“泖港老街”了。

放眼望去,一排排老房依然保留着上世紀江南水鄉建築的特色,帶着西洋氣息的五彩玻璃以及屋檐下胡纏的電線,讓你確信了這帶街區的歷史和熱鬧繁華。

老街的旁邊便是港口,正是夏季貨物物流高峰的時候,江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絡繹不絕……

只是現在的泖港老街只剩下中大街一條街了。以大泖港河爲界,以南屬金山區,氽來廟的遺址就在大泖港河以南金山區三圖村裡。但一些上了歲數的仍習慣把泖港叫作“氽來廟”或“卡子”。

李尚說,泖港老街的歷史並不長,主要還是水路交通較發達,作爲港口而發展起來的。老街的歷史雖然有二百多年,但是並沒有什麼文人名士,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

往前走,過泖港糧站,王建浦看到一處高大的老宅。

這是一幢較完好的二層老建築,房屋外觀看上去結構還比較完整,木製雕花門窗,外面涼曬有衣服,應該是還有人住在裡面。

李尚說,這處宅子在從前是泖港鎮的一處大戶人家,後來成了公社,老早子我小時候,裡面甚至還有銀行,信用社的。

王建浦來了興趣,說進去看看。

推開門,只見老房子裡堆積了很多雜亂的老物件,竹梯子,老凳子,老桌子……

往上一瞧,房頂的木板已經明顯的看出發黴,有好些顯然已經腐爛了。

但是,整個院落看上去雖然有些破舊,但內有乾坤:

側門旁邊還有一處原生態的石頭砌就得天井。沾滿了灰塵的牆壁,已經斑駁的不成樣子了,裸露出一塊塊充滿歷史氣息的青磚。

還有青石板鋪就的小徑,在老樹枝葉的覆蓋下顯得很幽靜……

有一個老阿姨正站在最靠裡面的房間門口。

看到王建浦他們,王建浦他倆走過去和老阿姨交談了起來。

老阿姨現在80歲,是在這條街上土生土長的,曾經也是書香門第大戶人家。從21歲嫁到這邊,如今時光匆匆,少女變阿婆,曾經的繁華的大街也變得落寞……

院子裡得很多人都陸陸續續已經搬走了,去了居住條件更好的地方。

房間裡另一位老阿姨默默的坐着,不知道朝門口凝望着什麼。

出來院子,不知不覺便到了老街的盡頭,堆積着一些雜物。

長長的老街,發黑的木質樓房,交錯的電線,還有一些佝僂的老人……

王建浦反身看着眼前的這一切,不由得有一陣陣的傷感。

他看得出來,現在的泖港老街,雖然表面還是熱鬧,但是實際上已經逐漸被遺棄了。

街道上雖然老建築不少,但是很多已經人去樓空了。很多門面的大門或是窗戶上,都貼着“房屋出租”。

他心裡想,也不知如今這條街上土生土長的泖港人還有多少!

“這裡的年輕人,爲了打工,賺錢,做生意,大多已經搬到金山市區或者上海市區居住。泖港鎮的中大街可能要更像一處孤獨老人的療養所了。”看到這裡稍顯破敗的景象,李尚也很有感觸。

王建浦想了想,說:“但這裡畢竟是生養自己的地方,誰願意沒緣由的離開?”

兩人再往前走不久,就看到了泖港大橋。

有“中國斜拉橋之母”之稱的泖港大橋,位於泖港鎮東側大泖港之上,跨大泖港連接葉新公路。1982年6月,大橋竣工通車,是上海第一座斜拉橋,也是當時上海跨徑最大的橋樑。

泖港鎮是上海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水、陸、空交通運輸都十分便利。

雖然時過境遷,這座大橋在當時卻是非常先進,也代表了松江浦南地區曾經的輝煌。

李尚心情明顯好了很多,開玩笑道:“從這裡坐船沿黃浦江順流而下,可以直接到達市區的。”

“也能到達董家渡我家的。”王建浦笑了笑,說道。

第250章 包產到戶第303章 有一說一第183章 大姐的實話第366章 跟喝一點點白酒第58章 爆米花第199章 驢車第318章 第三“喜”第328章 種植蘑菇?第113章 清晨的黃浦江第353章 四眼相對第77章 菜滷蛋第41章 “波將金村”第245章 崇福道院第253章 謝路得辭職第350章 半個知識分子第134章 動員大會第227章 這麼多豬肉?第130章 似乎更餓了第26章 初夏的風第229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262章 大橋雄姿初具第199章 驢車第292章 沒有來由第360章 囑咐第311章 竹園新村第144章 真是這樣?第285章 天地良心第313章 過了這個村第10章 何萍第20章 吃生活第71章 鋼宗鑊子第330章 村級供銷社第124章 宿舍火鍋第275章 軸線大道樣板段闢建第358章 賭上一回?第211章 梨子的滋味第195章 虎頭奔第341章 般配第209章 最後一樁第338章 初一拜年第182章 包餃子(元旦快樂)第106章 東昌路消防瞭望塔第105章 課題增加第331章 包春捲第250章 包產到戶第109章 宿舍火鍋第43章 菱角第96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97章 “褲衩經濟”第56章 小花爸媽第251章 丈量田土第205章 打牌的體會第15章 爛泥渡路第189張 出師不利第175章 早做準備第114章 說來話長第13章 度假的傳統第316章 “四眼”找到第157章 熱天第336章 “農村三霸”之首第256章 高橋鬆餅第359章 做個好人第344章 黃浦江的味道第364章 值班安排第41章 “波將金村”第351章 深以爲然第324章 隱隱生疼第116章 “三轉一響”第74章 雨中的黃魚車第197章 看“西洋鏡”的交警第327章 王家年夜飯第272章 菜泡飯第242章 阻力第359章 做個好人第289章 美則美矣第281章 市郊經濟作物第284章 絨絨的小毛驢第100章 考好反而才奇怪第359章 做個好人第292章 沒有來由第179章 準備登船第222章 識貨的老先生第75章 大橋合龍第78章 碗對碗第332章 紅包第134章 動員大會第334章 “巴拉巴拉”東渡第285章 天地良心第129章 柴爿餛飩第105章 課題增加第323章 “搛起來吃掉”第27章 白斬雞第204章 泖港老街第161章 老胡的兩個感慨第323章 “搛起來吃掉”第241章 元旦致辭第17章 公共廁所第239章 主敬涵養第219章 我跟着你?第207章 盾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