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李世民:兩個制度,讓後代念我一輩子!
天幕上。
顯德殿。
一身日月帝服的李世民對着殿下羣臣道:
“國家設置中書、門下以互相檢核考察,中書詔敕如有差失,則門下應當駁議糾正。”
殿下羣臣束手而立,洗耳恭聽。
“人的觀點,各有不同,如往來論難,必求其妥當,捨棄己見,採納異議,又有何害!”
李世民掃視羣臣一眼,緩緩道:
“近來,有人袒護朕的短處,知道不對也不加駁正。”
“順從一人顏色情面,而爲兆民之大患,這正是煬帝亡國之政。”
“衆卿莫要雷同啊。”
……
【所謂“封駁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經過朝廷門下省“給事中”的審查。】
【給事中認爲沒問題,才能下達。】
【如果給事中認爲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則不給簽字。】
【皇帝的聖旨有問題,給事中乾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給皇帝,讓皇帝重新考慮。】
【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在以前,皇帝的旨意無論臣子們是否理解都得執行。】
【但是唐朝就不一樣了,皇帝的想法要經過大臣們的審查。】
【這是對“秦制”的重大修正,完全突破了法家的政治原則。】
……
大秦。
君爲臣綱。
嬴政板着臉看着天幕。
君主必須超乎一切批評之上。
《管子》雲:“君臣共道則亂,專授則失。”
天下只能有一個聲音!
如遇雄主,這豈不是自縛手腳?
不過……
嬴政捂着胸口又想到了胡亥。
對於一些拎不清的皇帝,這是個好制度。
最起碼它保證了下限……
……
大隋。
楊堅面無表情。
這是基於三省六部的進一步完善。
但也可以說是進一步限制皇權!
這小子在想什麼?
朕建立三省六部可不是爲了限制皇……
猛的,楊堅回想起楊廣的臉。
……好吧……
朕理解了。
……
【因爲相比於法家的君主專權,封駁制度的理論是君臣共治。】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只有集思廣益政策才能合理。】
【大臣不能事事順從皇帝,必要時一定要敢於提出反對意見。】
【李世民鼓勵大臣們反對自己,他說“人之意見,每或不同,勿上下雷同也”。】
【因此他要求官員們一定恪盡職守,在有關國家的大政方針上一定要幫皇帝好好把關,皇帝的話如有不妥之處,必須要駁回。】
【這一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認真的貫徹。】
……
季漢。
殿內衆人都想到了桓靈二帝。
劉備更是頗有感觸。
人人都有私慾,君主同樣不例外,甚至慾望更大。
而君主只按照自己的私慾行事,濫用權力只圖一己之利。
並且沒有人或者制度能夠制約徇私枉法的君主,那麼天下必將大亂。
封駁之事不是沒有。
御史就主掌此事,但沒有一個具體的制度來保障此事運行。
爲了避免君主濫用私權,還是要確立一個有所保障的制度才行啊。
……
天幕上。
一身紅色圓領袍的李世民依靠着錦榻,看着眼前的近臣們道:
“人們都說天子最尊貴,什麼都不怕。”
“朕就不如此想,天子對上害怕皇天的蒞臨監視,對下害怕羣臣和百姓的仰視。”
“謹慎小心,尚恐怕不合天意,不符人們的希望。”
身穿紫色圓領袍的魏政俯首道:
“這是達到平治的要領,但願陛下謹慎爲懷,始終如一,那就很好了。”
李世民點點頭,隨即又道:
“人要看清自己的形態樣貌,一定要借用明鏡。”
“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定須要忠臣。”
“如果君王任性不聽諫言,自以爲是,臣下就會阿諛順旨。”
“結果就是君王失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性命。”
“一如虞世基等人以諂諛事奉隋煬帝而保有富貴,但煬帝被弒,世基等人同樣被殺。”
“你們應拿此作警戒,事情有得失,不要吝惜,要能暢所欲言!”
……
【而李世民的另一個進步則是完善諫官制度並且培養諍諫精神。】
【諫官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僅諫官廢置不定,而且編制也不固定。】
【唐朝諫官制度完善,諫官數量衆多。】
【如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諫議大夫四人,正五品上。】
【並且,李世民會主動培育諍諫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李世民與鳥。】
……
天幕上繼續播放着。
就見李世民正在逗弄手裡的小獵鷹。
突然魏徵來了。
李世民連忙把小獵鷹揣進懷裡。 魏徵一看李世民衣服底下鼓鼓囊囊的,知道有問題,於是就故意說話說得長一點。
等魏徵終於說完了走了,李世民把衣服解開一看,小獵鷹已經在懷裡悶死了。
……
【因此,唐代諫官權力極大,且言無禁忌。】
……
武周。
武則天黑着一張臉。
這幫諫官的確是百無禁忌!
“嗜慾之情,愚智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聖格言也。”
她每次都能想到朱敬上的這道諫言。
什麼叫找一兩個“男寵”不是不可以,但弄得太多缺乏節制!
奉宸府一共才二十四人!
朕與那些三宮六院的皇帝比起來已經很收斂了!
……
【唐代雖然有拒諫發生,但是因進諫而身亡的事件極爲罕見。】
【以貞觀朝中魏政爲例,此人最能犯顏直諫。】
【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等進諫的官員不下三十五人,其中魏政一人所諫前後兩百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李世民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
【唐朝的諫言成功率爲百分之六十八,貞觀一朝就佔其中的百分之四十。】
ωwш⊕ ttκǎ n⊕ ℃ O
【封駁制度和進諫制度在防止權力過於集中和皇帝錯誤決策方面起了很大的制約作用,這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
……
大漢。
劉邦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這兩個制度看着像是壓制君權擴大了相權。
但要加上三省六部制,那就是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有點意思。
劉邦越品越覺得奇妙。
相權與君權,居然達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狀態!
不會像秦朝皇帝那樣橫壓萬民獨斷專行。
也不會像南朝那樣,成了大臣們的擺設。
“這小子當皇帝的眼光也這麼毒啊?”
“不……應該說這小子對自己也這麼狠?”
……
{魏徵勸誡李世民,最喜歡用廣神來當反面教材了,一勸一個準!(妙啊)}
{原來楊廣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培養了唐太宗(狗頭)}
……
大隋。
楊堅深吸一口氣。
不生氣不生氣……
不生氣纔怪了!
朕好好的開皇之治!
就被那逆子豎立成暴秦那般的典型了!
……
{還有喜歡拿李淵做例子,也一勸一個準(狗頭)}
……
大唐·高祖時期
四個人面無表情,大殿內一片死寂。
……
大唐。
諫官制度的核心還是看皇帝的主觀和有沒有謙虛納諫的人品。
制度雖然在其次,但也能發揮很大引導和約束作用。
李世民揹負雙手,傲然而立。
但像朕這樣開明的君主又有多少呢?
有權力而任性的皇帝實在是太多了。
還好啊,大唐的後世子孫們學習了朕這值得敬仰的一點。
不錯,不愧是朕!
除了朕誰能容得下那個鄉巴佬啊!
不過,魏徵可不只是直言啊,他是真的言簡意賅切中要害。
……
大唐·宣宗時期
這個制度還是要歸功於開國皇帝的開明精神。
李忱敬仰的看着天幕裡的太宗皇帝。
什麼?太宗皇帝不是開國皇帝?
你放屁!
你還能比朕更瞭解誰是大唐的開國之君?!
……
大宋。
趙匡胤指着天幕對着趙德昭道:
“有時君主不但要求諫諍者是出於忠誠和盡心竭力,更要求臣下進行諫諍的內容要符合自己的私心私慾。”
“要求能善觀風色,不可批逆鱗,直捅君主的醜處和痛處,歷史上因拒諫而遭驅貶以至殺害諫諍者的事例是很多的。”
“君主鼓勵臣民諫諍,設立專職諫官,但納諫與進諫只是君臣之間的一種道義上的契約。”
“它本身是沒有一套與之相關的制度來約束君主必須聽從。”
“聽與不聽,從與不從,一切由君主自己決定,從而也讓諫諍制度成爲虛文。”
趙匡胤指着點了點天幕裡的李世民道:
“哪怕是在言諫和封駁制度比較完善的唐太宗時期,也曾經出現過“阿旨順從,唯唯苟過,遂無一言諫諍”的現象。”
“足以證明沒有制度約束君主聽從諫諍,沒有制度保護諫諍官員的安全,諫諍制度往往就會流爲形式,成爲擺設。”
“這也是唐末廢了諫官的緣由。”
趙德昭看了眼天幕,隨即道:
“所以父親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緣由,是爲了保護諫官?”
趙匡胤點點頭,隨即感嘆道:
“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門下省擔負着“駁正違失”的職責,有權“塗竄詔敕之不便”,也有權將皇帝的詔令駁回。”
“諫官也具有相應的監督權力,但還需有不殺士大夫的制度才能保證權力得到制約。”
“不殺士大夫,纔有敢言之士。”
“士大夫的氣節,不能依靠不怕殺頭的勇氣,而必須有制度作爲保障才行啊。”
……
有人問李世民的分會是多少,這章內容其實就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