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百萬雄師過大江

養病中的趙繼統被李宗仁緊急請往南京國防部參加一個重要會議,當他趕到時李宗仁、何應欽、顧祝同、湯恩伯、蔡文治(原國防部四廳廳長,主管美援,後被調任作戰廳廳長)等一批國民黨高級將領已經開始了作戰會議。

面對人民解放軍咄咄逼人的氣勢,雖然下野、但仍手握實權的蔣介石,幻想着憑藉“不可逾越的天塹長江”,做起了南北分治的美夢。

李宗仁說:“軍事上發展到今天這步田地,需要守江,把我們的命運寄託在長江天險之上,雖已屬下策,但是我們畢竟還有強大的空軍和數十艘軍艦,這些是我們的長處,如果我們善加利用,共軍未必可以飛渡長江。”

參謀總長看看作戰廳廳長蔡文治說:“先說說你們作戰廳的計劃。”

蔡文治說:“我軍江防主力應當自南京向上下游延伸,因爲這一段長江江面較窄,北岸支流甚多,共軍所徵集預備渡江的民船,多藏於這些河灣之內。至於江陰以下長江江面極寬,江北又無支河,共軍不易偷渡。”

就在蔡文治走到江防作戰地圖前,還要繼續講解時,京(南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斷然打斷他的話:“這一方案根本行不通,它違背了總裁的意圖。”

湯恩伯說:“我認爲,應把主力集中於江陰以下,以上海爲據點。至於南京上下游,只留少數部隊應付應付就可以了。”

此言一出,四座譁然。顧祝同說:“守上海,而不守長江,此乃下策。”

李宗仁說:“湯司令可否重新考慮?”

作爲蔣介石的心腹重臣,湯恩伯手握上自江西湖口,下至上海的45萬大軍。蔣介石給他制定的京滬地區的作戰方針是:以長江防線爲外圍,以滬杭三角地帶爲重點,以淞滬爲核心,採取持久防禦方針,最後堅守淞滬,以臺灣支援淞滬,然後待機反攻。

這個作戰方針,李宗仁等人並不知道。湯恩伯想都沒想,拒絕李宗仁說:“這是總裁的方案,我必須執行!”

蔡文治實在忍無可忍,對湯恩伯說:“就戰略、戰術來看,我想不論中外軍事家都不會認爲放棄長江而守上海是正確的。現在代總統、顧參謀總長都同意我們作戰廳的方案,爲什麼你獨持異議?”

湯恩伯還是把蔣介石擡了出來:“我不管別人,總裁吩咐怎麼做就怎麼做!”

蔡文治頂了湯恩伯一句:“總裁已經下野了,你還拿大帽子來壓人,違抗參謀總長的作戰計劃,如果敵人過江,你能守得住上海嗎?”

湯恩伯根本不把蔡文治放在眼裡,把桌子一拍,大聲嘶吼道:“你蔡文治是什麼東西?!什麼守江不守江,我槍斃你再說,我槍斃你再說……”

說完,湯恩伯把文件一推,便衝出會場,揚長而去。李宗仁在事後說道:“蔣先生最不可恕的干預,便是他破壞了**的江防計劃,蔣先生原非將才,東北及徐蚌二役可說是他親自指揮垮了的。當時我和白崇禧力爭,徐蚌之戰應本着‘守江必先守淮’的傳統原則作戰,而蔣不聽,硬要在徐州四戰之地與共軍作戰,卒至一敗塗地。此次守江,雖屬下策,但是我們空有強大的空軍和數十艘軍艦爲共軍所無,若善加利用,共軍亦未必可以飛渡長江。無奈蔣先生無意守江,卻要守上海一座死城。執行他這錯誤戰略的,便是他最寵信而實際最膿包的湯恩伯。”

趙繼統將此次會議紀要,以及湯恩伯的最新動態發給了李克農“就在李宗仁指示南京衛戍總部制訂防守南京的計劃,並令國防部撥款構築防禦工事之時,湯恩伯已在秘密地將江寧要塞的大炮拆運上海。”

“在南京孝陵衛的湯恩伯總部指揮所,經常控制着一二百輛卡車,準備隨時離開,並沒有死守南京的打算···”

4月20日,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上簽字,蔣介石和李宗仁等要劃江而治,要以長江天險阻止解放軍的進攻,派重兵防守南岸,並建立防禦工事。派湯恩伯守長江下游,白崇禧守長江中游。

4月21日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

當解放軍開始渡江時,國軍的江防體系頃刻間土崩瓦解。一方面是解放軍實力強大,指揮正確,作戰勇敢。另一方面是國軍沒有認真抵抗。

本來信誓旦旦要守長江,可是又時刻想着保存實力,想着萬一失敗後往哪裡跑。在下游方面,解放軍渡江之前,以經下野的蔣介石命湯恩伯從長江抽調兵力部署滬杭防禦圈,保護他從上海往臺灣運送金銀財寶。

在中游方面,本來白崇禧坐鎮武漢,要阻止解放軍渡江,可是解放軍真的渡江,他馬上就往後撤,生怕部隊被殲滅,一撤再撤,最後撤到廣西老家。

東南和兩廣被解放軍解放後,蔣介石又要以重慶成都爲中心,割據西南,可是當解放軍進攻時,又避免與解放軍決戰,儘量後撤,結果落的個被全殲的下場。

當時國軍各派系已經不相信自己能夠打敗解放軍,只寄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出兵援助。所以他們要保存自己的實力,在下一輪的權力爭奪中,增加自己的籌碼。

保存實力,是新老軍閥們的一貫做法。既然是軍閥,就有這一特性,在國軍的最後關頭,包括老蔣在內的各派系仍然保持這一特性。

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35軍104師312團在師參謀長張紹安的率領下,在起義警察及地下黨組織的引導下,高舉着紅旗,向總統府飛奔而去。

“我們剛到總統府門口,就有幾個人很配合地把門打開了。”

“戰士們魚貫而入。”

“到處散落着相片、文件和各種書報”。

312團一隊戰士一進門,率先衝上門樓,爭先恐後地扯下青天白日旗。“接着,一面鮮豔的紅旗就換了上去。”

一大批歡迎的羣衆擁向總統府,爭相目睹插在南京的第一面紅旗和護旗的解放軍戰士。

在總統辦公室內,一張玻璃檯面的大桌子上,日曆翻在了4月23日。這一天,代總統李宗仁等一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逃離南京。當新的一天來到時,中國歷史也將揭開新的一頁。

24日夜半,開國上將、第8兵團司令陳士榘率兵團部進駐南京,擔任警備南京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