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國內也有位作家寫了一本關於北洋艦隊的書,甚至有人建議這本書應該成爲中國海軍艦艇學院學員的必讀書,可惜事實上這本書發行量極少,只有兩千多本,準確的書名也被人們所淡忘,湮滅在書海中不爲人知。因此我同樣沒有機會能夠拜讀到這部作品,不知道它到底揭示了些什麼。
本文是我根據所掌握的一些資料,從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角度,來反思北洋艦隊的覆滅。
在十九世紀時,中國的北洋艦隊是亞洲最強大的一支艦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頻繁的外辱侵入,使清政府認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清朝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興辦洋務,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一個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創辦了三洋海軍。一八七四年,總理衙門創議籌辦海防,提出了“先就北洋創設水師一軍”。一八七五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受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先後向英德等過訂購軍艦。一八七六年派遣留學生分赴英、法各國學習海軍。
最早成立的是南洋艦隊,因爲當時南方反清力量比較的活躍,而了防止南洋艦隊被漢人操控,清政府用從南洋艦隊分離出一部分軍艦及重新購置的方法組建了北洋艦隊。一八八八年正式組建成北洋艦隊時,共擁有軍艦二十五艘,內含兩艘鐵甲艦,八艘巡洋艦,六艘炮艦,這些軍艦都是十九世紀末才建成的新艦。其中定遠和鎮遠兩艘德制鐵甲艦由德國伏爾堅船廠製造,排水量達到七千三百多噸,吃水六公尺半,航速每半小時十四海里半,水線以下以鋼面鐵甲包裹,各自擁有二十門口徑不一的鋼炮,三具魚雷發射管,另有後膛連珠槍五百二十五支,單價摺合庫平銀一百十一萬三千兩,戰鬥力在亞洲數第一。後來北洋艦隊又不斷地增容和擴充,主要是一些國產的艦船,增加到了五十多艘軍艦。結果南洋、北洋艦隊都不太強大,南洋艦隊後來被法國擊敗,北洋艦隊則敗亡於日本。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艦隊定遠號等十二艘艦船及四艘魚雷艇與日本海軍中將伊東佑亨指揮的鬆島號等十二艘艦船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日艦向我方突然襲擊,雙方進行了激戰。這是北洋艦隊戰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戰鬥,可以說養兵千日,用在此時。在戰鬥中,北洋艦隊的大部分官兵都英勇抗敵,重創日本的旗艦鬆島號和赤城、西京丸等艦。雙方接仗近5個小時,日本艦隊首先撤離了戰場。但北洋艦隊損失巨大: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暨全艦官兵壯烈殉國;致遠、經遠、超勇三艦被擊沉;揚威、廣甲自行撞毀;另有六艘軍艦受創。這是很多的歷史書共同對黃海大戰較客觀的記述。而按照某些人的觀點,日本海軍是殲敵一千,自損八百,中國並沒有輸。但是有一點卻是無法否認的,日方死傷六百多人,雖有鬆島、吉野、比睿、西京丸四艘軍艦嚴重毀損,漂了回去,但沒有軍艦被擊沉;北洋艦隊有五艘軍艦沉沒北洋艦隊總共只有九艘軍艦可以“馳騁於大洋”,這一戰就沉掉了五艘。黃海大戰後,北洋艦隊不敢再出海,事實上失去了對中國領海的控制權。
黃海大戰後,某些中國將領甚至提出,乘我艦隊主力尚存,日軍也有重大損失之良機,主動進攻日本艦隊。可惜李鴻章考慮到沒有足夠的海軍經費可以用於購買新的軍艦,爲了保留剩餘的這一點家當,執行“保船避戰”策略。在接下來的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龜縮在港內被動挨打,在最後的戰鬥中,北洋艦隊擊沉敵艦兩艘,魚雷艇五艘,而自己則全軍覆滅了。計有定遠自沉、來遠、威遠、蜻遠等軍艦被擊沉;鎮遠號等十一艘軍艦,十二艘以上的魚雷艇以及難以計數的軍用物質、彈藥和器械被日軍繳獲。
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政府想重建北洋艦隊,雖然又逐漸地添置了一些軍艦,也設立了北洋統領及幫辦官,總理海軍事宜,但已不成軍。後來一九零九年,清政府成立了海軍事務處,將南洋、北洋各艦改編爲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北洋海軍連名義上都不存在了。
痛定思痛,剖析北洋艦隊的覆滅的原因,其實除了戰爭中的清政府的妥協退讓,投降賣國,指揮錯誤等因素以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洋艦隊的失敗更深層次的敗因則在於平時的養兵。
養兵方面清政府首先還是下足了功夫,爲北洋艦隊斥巨資。一八八零年,在天津成立了水師學堂和魚雷學堂等配套設施,一八八一年起,先後修建了威海衛和旅順口兩個海軍基地,在天津設立檢修船塢,一八八二年聘請外國專家英國人琅威理wmng、德國人式百齡sebelin來做總教習。可惜這種有見地的投資建設是虎頭蛇尾。
而且不管什麼好東西只要一到中國這塊孔孟儒教的特殊土壤上就走了樣,清朝也不例外。大清的近代化海軍是從無到有。海軍司令丁汝昌原是淮軍將領,李鴻章的門生,地地道道的陸軍將領,kao着裙帶關係成爲北洋艦隊的司令,清朝採購軍艦時他曾出國考察,但從來沒有受過海戰指揮的培訓,完全是個外行。而指揮黃海大戰就是這位,雖然最後自殺殉國,但專業不對口,外行指揮內行,中國海軍焉能不敗清政府於是專門請來英國專家琅威理爲海軍衙門的副提督,琅威理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校,在海戰方面是個行家,清朝政府給他的工資比較高,他爲北洋艦隊的真刀實槍的訓練,日常管理等方面做了許多的實事,口碑也不錯。因此當時北洋艦隊中流傳着一句名言,“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副將”。琅威理名義上是北洋艦隊第二號人物,但實際上權力還不如一個管帶艦長。感覺到被中國人耍弄了的琅威理最後憤而辭職了,琅威理回國後成爲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司令。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再次花重金想請回琅威理,但被後者拒絕。
琅威理走了以後,北洋艦隊的訓練開始流於形式,每次開炮都是首發命中,但不是針對實戰,其中水分很大。黃海大戰中揚威、廣甲兩艦的自行撞毀則事實上證明了北洋艦隊平時訓練的差勁,隊形變換都出錯了。黃海大戰以及後來的威海衛之戰,我們的許多軍艦不是被日本人的大炮轟沉,而是被魚雷擊沉的,則從一個側面說明,北洋艦隊在魚雷戰方面是一個薄弱點。艦隊日常管理也日漸鬆懈,北洋海軍章程有成爲一張廢紙之嫌,北洋艦隊的海軍軍官們大都是畢業於福州船政局的福建籍人士,形成了一個地域性很強的福建幫,而丁汝昌一個人是安徽人,所以他“威令難行,操練鬆弛”。軍艦也被軍官們用來作爲走私、貨運生財的工具。艦隊司令丁汝昌帶頭在劉公島上購置地產,大興土木,包養小老婆,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上樑不正下樑歪,北洋艦隊的軍官們不願與士兵同甘苦居住在軍艦上,而是搬遷住入了豪宅大院中。這種管理失控在世界各國的海軍中是不多見的,海軍軍官在服役期間就應該住在軍艦上,節假日另當別論。
軍事優勢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八八七年起,李鴻章爲了向慈禧太后獻媚,同意將海軍經費挪用去修建頤和園,遂不再添置新艦。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組建現代化的海軍,本來與我國有着較大的差距,日本聯合艦隊的興起創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受了北洋艦隊的刺激,北洋艦隊的鐵甲艦曾經到日本進行友好訪問,日本人看到我們有這麼好的軍艦,眼睛都流血了,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爲購買軍艦而捐款,要建立日本人自己的艦隊,目標就是要能打沉北洋艦隊的鐵甲艦,不過到直到黃海大戰時他們還是做不到這一點。引用書友魔的上鋪兄提供的資料:最後戰果爲“定遠”中彈一百五十九發,死十七人傷三十八人;“鎮遠”中彈二百二十發,死十三人傷二十八人。“定遠”、“鎮遠”兩艦的裝甲及炮塔護甲,被日艦炮彈擊出的彈坑密如蜂巢,但無一穿透,特別是“定遠號”裝甲沒有一處被炮彈穿透,而且炮塔也沒有發生任何故障”。戰至最後“定遠”、“鎮遠”仍能率領餘艦轉入反攻,追擊日艦。
鎮遠號參加了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的海戰退回威海衛軍港時觸礁唉令人嘆息,在自己軍港的航道上觸礁,可見這些水兵的駕駛技術都不過關。艦長林泰曾氣得要死,當場就自殺了。改由楊永霖任艦長,楊永霖和外國教習勾結,與日本人簽訂了威海降約,把鎮遠號交給了日本人。定遠號困守威海衛軍港,被偷襲的日軍魚雷艇擊成重傷,劉步蟾下令將艦開至鐵碼頭以東海面充作炮臺,炮彈打完後,劉步蟾下令毀艦,用魚雷將定遠號炸沉。
日本人一直以北洋艦隊爲假想敵,進行有計劃的建設和籌劃,對中國海軍的風吹草動十分關注,不斷地派間諜來刺探情報,聽說北洋艦隊請了外國專家,他們也請;聽說北洋艦隊在進行軍事訓練,他們就提心調膽。後來他們的間諜看到北洋艦隊的官兵軍紀懶散,沉迷於賭博,軍艦上掛滿着水兵的衣服,炮管被用來作涼衣架,就知道中國海軍的管理和水兵的素質低下。一個間諜用手在定遠號的大炮的炮口裡面一摸,發現全部是灰塵,於是日本人對北洋艦隊算是真正地知根知底了,該間諜回國以後在給天皇的奏摺中就強烈要求趁北洋艦隊還不是大日本海軍對手之際對中國開戰,消滅北洋艦隊。所以他們纔敢於在甲午戰爭中悍然發動在黃海的偷襲戰。戰場上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離不開平時養兵階段的日常積累。
本文系原創撰寫,版權歸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觀點繫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