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9月3日,法國大汗拿破崙三世戰敗且被普魯士俘獲,巴黎民衆涌入下議院要求實行共和政體,下議院不得已廢除拿破崙三世及其朝代。
次日甘貝塔及議員宣佈建立共和政體,其它城市也積極響應。
然而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巴黎,且還住在了凡爾賽宮裡。
甘貝塔組織志願軍抵抗,然而最終失敗,不得已於1871年1月28日投降。
後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割讓土地及戰爭賠款,更讓法國人惱怒的是德國大汗是在法爾賽宮稱汗位的,且還要求賠償完賠款軍隊才撤出法國。
1870年9月之後,召集國民議會與普魯士商談,最後選出王黨力量500人,查理十世的孫子爲正統黨、路易·菲利普的孫子爲奧爾良黨、少數拿破崙黨,及共和黨200人。
國民議會最後選出梯也爾爲行政元首,首要問題是普魯士軍隊撤出法國,至於政體問題靠後討論。
1871年5月10日,普法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及洛林一部分給普魯士,並賠鉅款給普魯士。
普魯士軍隊在法國沒有賠償完前,軍隊駐紮在法國境內。
國民議會遂着手編訂憲法,然而主張立憲君主制的呼聲比較高,主張共和政體的議員實力不夠。
導致巴黎民衆武裝抗議,認爲國會中人都是些愚夫,只知道立憲君主制度,而不知道共和制度。
巴黎民衆中也有各派勢力,共和黨、社會黨、產工黨、無政、府派,都有不惜犧牲一切以維護共和的態度,認爲只有共和政體爲“合於人民權利與自由社會發達之唯一政體”。
然而王黨之輩內戰內行、外戰外慫,對於各城市爆發的民衆抗議,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武力鎮壓。
臨時行政首腦梯也爾下令攻入巴黎,巴黎民衆死者不計其數。
5月21日,軍隊進入巴黎,姦淫擄掠無所不爲。
之後軍隊下令停止殺戮,然而並沒有因爲命令而停止殺戮。
當時王黨設立軍事法院,被處死的民衆領袖有數百人,發配邊疆地區的有7500人,被拘禁的有13000人。
巴黎民衆反抗被鎮壓,便開始討論國體的問題。
勢力最大的兩派正統黨和奧爾良黨都反對共和,支持君主制,然而對於誰出任君主爭執不下。 ωωω ☢тt kan ☢C○
最後不得已暫緩國體問題的討論,就權力合法性來源於神,還是來源於人民的問題擱置了起來。
因爲支持君主體制的國體就要支持權力合法性來源於神,而君主爲神在人間的代理人,君主只爲神負責,而不必爲人民負責;
如果權力合法性來源於人民,那勢必要在各地區進行選舉,要產生廣泛的代表,以此來產生總統,且還是有任期限制的。
顯然無論是正統黨,還是奧爾良黨都認爲權力合法性來源於神,而不是人民。
只不過互相之間在爭誰來出任神在人間代理人,都想只爲神負責,而不願意爲人民負責。
關於國體的問題爭執不下,只能夠解決現實的問題即整頓陸軍,模仿普魯士的徵兵制展開。
梯也爾本屬於奧爾良黨,在正統黨及共和黨之間搞平衡。
其立場支持君主專制,但是卻需要共和黨來對付正統黨,所以其主張被共和黨的甘貝塔等人所不滿。
無論是正統黨,還是共和黨都對他的反覆無常不滿。
1873年,梯也爾辭職。
各派妥協,麥克·馬洪爲總統,組織一個混合內閣,都是王黨成員。
但要恢復君主專制,必須各王黨派別聯合起來,所以推舉正統黨的尚博爾爲國王,稱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沒有子嗣,所以繼任者爲奧爾良黨的巴黎伯。然而後續鬥爭,使得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1875年,國民議會討論政體問題,投票決定共和,總統之位由上下兩院選舉產生,隨後編訂憲法。
法國總統的地位問題與美國的總統不同,而與英國的國王相同。
總統只是一個虛君而已,總統由上下兩院選舉產生,而不是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
總統之下有內閣總理,內閣閣員從下院議員中選擇,行政權在總理手中。
總統沒有否決權,只能交回國會複議。
國會採取兩院制,上議院爲參議院,下議院爲代表院。
下議院有600人,任期四年,由人民直接選舉,年齡在21歲都有選舉權。
上議院議員300人,用複選制由各區官員選舉,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
法國國會的權力遠大於美國國會之上,不僅擁有選舉總統的權力,而且可以召開上下兩院聯席會議以修改憲法,且不必徵求人民同意。
國會所定的法律沒有美國的大理院可以宣佈法律違憲,總統還沒有否決議案的權力。
1875年12月31日,國民議會組建政、府完成,解散。
全國範圍內選舉國會議員,然而結果無論上下院共和黨人都佔多數,麥克·馬洪本屬於王黨中的奧爾良黨,與國會意見不同。
1877年,下令解散下議院,不料再次選舉結果共和黨人依然佔多數。
1879年,馬克·馬洪不得已辭職。共和黨的茹勒·格雷威被選爲總統。
1881年,共和黨開始着手改革計劃,廢除出版需領取執照的制度;發行者不必再繳納保證金;警察不得受理所謂侮辱官吏的案件;國民自由集會,只需要向當局告知宗旨就可以。
1884年,議決工人可以組成工會,將神學院的教育權力收歸政、府,自此教士們沒有洗腦的權力了。
1879年,拿破崙三世之子去世,1883年尚博爾伯也去世,拿破崙黨和正統黨都失去了擁戴的人。
1894年,巴黎博也去世了,奧爾良黨也失去了擁戴的人。
1893年選舉後,王黨勢力只獲得下議院73個席位,這也是王黨勢力不得人心的一個結果。
而法國之所以能夠不斷的改革,是因爲有一批上層精英在向前推進,而推進的力量又與民衆的反抗契合。
普法戰爭失敗後,王黨勢力大肆屠殺民衆,姦淫擄掠,但是你能夠讓這些人的記憶都忘記嗎?
1881年,共和黨甘貝塔去世,後續內閣專注於海外殖民地的經營,例如中華及越南。
王黨勢力扶植軍官布朗熱,企圖模仿拿破崙三世復辟,然而最終失敗。
1894年,王黨勢力與共和黨勢力因一起間諜案,又起爭鬥,最終1906年才解決。
之後共和黨無論是溫和,還是激進派都組織團體,以抵抗王黨勢力、軍隊及教會勢力。
軍官中屬於王黨勢力者都被共和黨取代,剝奪教會的權力就比較困難。
法國信仰羅馬天主教,所以對於共和自始至終都是反對的。
1864年,羅馬天主教教主發表宣言,稱信教自由、出版及言論自由、政教分離、世俗教育等都是危險的舉動和謬誤。
法國共和體制做的就是上述的事情,所以教士階層極力支持王黨勢力。
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打手耶穌會及其它宗教團體,在神學院中灌輸青年反對共和的思想。
凡是到了選舉的時候,都要求選舉羅馬天主教教士階層推舉的人選。
對於共和黨來說,教士階層已經成爲阻礙社會進步的一顆毒瘤。
反對教士階層有兩個目的,一是剝奪教士辦理學校的權力,以免法國年輕人受君主專制思想的洗腦;
二是是政、府不再負擔教士階層的工資,且政教永遠分離。
最重要的一點是政教分離,所謂存在君主國王的國家,其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其作爲神在人間的代理人而存在,此爲政教合一。
有的國家君主國王的權力大,有的國家的君主國王權力小,其本質邏輯都是一樣的。
法國增加公立學校的數量,以吸收教會學校的學生,30年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教育。
1881年到1886年,又通過法律規定,小學教育不收取學費,教士不得充當教師,兒童在6到13歲之間都要實行強迫教育,私立學校由政、府監督。
法國政、府認定耶穌會爲羅馬天主教教主的爪牙,以多明我派托鉢僧爲反對共和的勁敵,同時教會所設立的學校爲灌輸君主專制及復古思想的機構。
1901年通過《結社法》,規定凡是不通過國會的許可,無論何種宗教團體不得在法國存在;未經國會許可宗教團體不得充當教師或辦理學校。
當時法國宗教團體有十六萬人,機構兩萬處。
兩年間很多宗教團體解散,一萬處教會學校關閉。
1909年到1910年,法國進入公立學校和世俗學校的兒童有五百萬人,在教會學校的不足十萬人。
1904年,法律規定所有教會學校十年之內一律關閉。
1801年,拿破崙與羅馬天主教教主簽訂《宗教條約》,意味着拿破崙承認政教合一的體制,而不是過去的神權政權。
之後的君主都維護政教合一的體制,因爲任命國內的主教爲君主的權力,而這樣就擁有了統治思想合法性來源。
1905年12月,《分離法》公佈。
支持法國政教分離,意味着其權力合法性來源從過去的神,轉變爲法國人。
自此1801年《宗教條約》廢除,也意味着法國成爲歐洲地區開啓世俗政治的第一個國家。
羅馬天主教教會及教主雖然反對,然而卻無可奈何。
1906年,選舉結果除了少數正統黨及王黨外,其餘各個黨派都支持共和政體。
在教育宗教問題上都能夠取得一致,然而經濟上分歧頗多。
1848年革命時代,社會黨勢力很大;1871年鎮壓巴黎民衆後,勢力衰弱。
然而到了共和政體確立以後,勢力又強大了起來。
1880年,政、府特赦1871年所謂的叛黨,社會黨於是在巴黎召開工人大會,決定採取是馬克思的學說爲其理論來源。
但是社會黨內部也有不同的派系,最主要的有兩派。
一派爲馬克思派,即激進派,以激烈方法實現纔可使工人謀一己之私利;一派爲溫和派,不相信武力可以解決,認爲應該將工廠國有,再慢慢實現理想。
1893年,社會黨雖然有六七派,在選舉中能夠獲得下議院50多個席位。
1899年,溫和派社會黨出任商務總長,自此以後溫和派多參與政、府的運作。
法國政黨相較於英美太多,所以內閣時時有變更的問題,然而對於議案的斟酌完善遠在一個黨把持最爲有利。
1870年以來,法國一面應對過國內的亂局,一面在海外開拓殖民地。
在非洲北部擁有阿爾及利亞、西部塞內加爾及幾內亞至剛果等地、亞洲有越南。
在同普魯士戰敗後,盡力搜刮殖民地以獲得錢款賠償普魯士。
在獲得殖民地的時候,最先是派出教士及商人與當地做買賣。
之後當地人殺害教士,然後法國以本國教士被殺而吞併當地,這是西方各國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