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歐地區的改革及革命,法國每次都走到了前面。
與英國相比較,英國不過是陰狠野蠻一些,敢於販賣奴隸、敢於滅絕殖民地當地人著稱;
而法國則更具有開創精神,在原始社會向貴族奴隸社會,及貴族奴隸社會向君主平民社會過渡時都有帶領作用。
在隨後的經濟結構轉變過程中,由部落社會所遺留下來的部落大會,逐漸形成貴族院和富人院的兩院制。
西歐整體表現出的極右社會達爾文主義,又導致極左的強力反彈,最後兩種力量在互相鬥爭中,形成了左派性質的黨和右派性質的黨。
然而這一切都是在以所謂工業爲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妥協方案,最終解決的是權力家族化世襲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引入了中華的文官制度,就是連達爾文都羨慕不已的制度。但是今天的世界,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金融資本已經成爲主流,而工業資本成爲次流。所以在工業時代所建立的制度,缺少解決財富家族化世襲的有效手段,而這種手段就是以推恩令的方式解決,又是中華的精髓。
1830年法國革命雖然重新修訂憲法,然而參與政治的民衆仍然是少數。
選舉法將選民的年齡從40歲降到了30歲,財產限制也減去三分之一,然而大多數民衆仍然沒有參政的機會。
法國國王宣稱他的政策是介於保守精神與維新精神之間的中庸主義。
當時反對路易·菲利普王政的有兩個派別,一個派別是正統黨;另一個是共和黨。
前者擁護查理十世的孫子亨利五世,此黨人數雖少,但是都是貴族教士,能量不小;
後者懷念1792年革命,希望捲土重來,其革命運動以秘密結社傳播其理念,與意大利燒炭黨一樣。
共和黨鑑於1830年革命輕易成功,所以經常發動羣衆運動,但是沒有成功。
在這個期間,大城市中的社會黨人越來越多,改革政體及擴充選舉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黨人。
社會黨人多工人組成,所以面對貧富差距的日益嚴重,已經開始自己的獨立主張。
在法國大革命時代,已經有人開始對貧富差距問題提出意見,但是響應的人並不是很多,因爲那個時代沒有多少工人。
貝巴夫(1760-1797)在恐怖時期曾宣佈政治革命不足以變更人民的狀況,而經濟革命可以。
“當吾見無衣無鞋之工人,又思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之少數人,吾乃曉然於今日之執政猶是昔日以少數壓制多數之舊,所不同者形式而已”。
貝巴夫主張一切財產應該歸國家,使人民都有自食其力的機會。
當這種主張被傳開後,大多數人沒有不認同的,並建立組織宣傳。
不久被禁止,認爲是威脅言論、巴貝夫也被殺。
1830年7月革命後,社會黨人更加積極。
社會黨人中也不乏烏托邦派的夢想者,例如傅里葉認爲工人應該組織團體自食其力,其希望資本家能夠有點良心不要賺的太狠;英國的歐文也同傅里葉一樣。
現實派社會黨路易·博朗1839年著《勞動之組織》,宣言工作是人類的權利,但是解決工作的問題是執政者的責任。
所以執政者應該出資設立國有工廠由工人負責管理,所獲得的利益分給工人。
如果這樣做,那麼資本家就沒有了。
如果大規模這樣做的,私人資本家是沒有了,但是官僚資本家誕生了。
雖然今天看起來都有些簡單,但是在當時來說,這些人提出的想法主張都是一種開創性的。
雖然思想屬於極左範疇,但是要知道在當時可是流行的是極右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即你掙不了錢是你沒能力,人家貴族教士是有能力又能夠世襲。
所以才產生了極左對極右的思想,並不是說極右或者極左的思想全部都是錯的。
極右的思想在於自由放任主義,而極左的思想在於維護公平平等,但是凡事過了頭都會犯錯。
在隨後的對抗中,極右也在向極左學習,而極左也在向極右學習。
所以纔有了今天的西方國家,總統也好首相也好上臺都要先解決就業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你們都得把票投給我,我給你們辦事。
然而這些國家都是所謂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在兩種極端的對抗中,都在彼此向有利於自己的一方靠攏。
沒有哪個黨派說我就是極左或者是極右,最後都發展成爲中右及中左的黨派。
當時法國的政權是掌握在正統黨和共和黨手中,一派以基佐爲領袖,一派以梯也爾爲領袖。基佐主張加強王權,梯也爾主張弱化王權。
1840年基佐出任內閣總理,前後八年,非常獨裁,也是導致1848年革命的一個原因。
不過基佐也不過是法國國王的一個工具而已,只不過最後基佐背了鍋。
當時基佐對非議者嚴厲處置,例如警察監視及暗殺新聞記者。
對於擴大選舉權及改善工人生活狀況始終反對,認爲法國能夠獨立投票的人不過十萬人而已。
1848年2月,巴黎城中民衆集會,法國國王害怕了,基佐辭職。
然而民衆認爲撤換閣員無益於自身生活的改變,後又聚集到基佐的住所,但是守衛士兵開槍打傷打死大量民衆,導致大規模的聚會及遊行。
共和黨以廢除王政爲主,而社會黨人以建立國有工廠爲目標。
執政組建實業特派委員會,把抗議的民衆轉到另一個地點,爲了使民衆遠離市執政。
然而執政成立國立工廠成爲一種權益緩和的計策,臨時執政解散後,國會決議廢除國立工廠。
工人與維持秩序的人員展開激烈的巷戰,秩序大亂。
國會授權軍隊鎮壓工人集會,軍隊大勝,懲辦工人極其殘酷。
被驅逐的工人有四千人,報社被封禁的有三十二處,且拘禁社會黨人著作家。
恐怖的六月天,幾十年後巴黎工人談及,尤咬牙切齒於貴族教士資本家。
雖然社會黨人及支持的工人被鎮壓下去,但是反抗帶來的震撼,迫使國會不得不達成妥協。
國會着手憲法的編訂,議會中雖有貴族、教士保王黨,然而最終形成共和的宣言。
憲法宣言統治權屬於國民,並擔保宗教及出版自由。
國會採取一院制,人民都有選舉權。
設立總統一個,由人民選舉,任期四年。
憲法宣佈後,國會定1848年12月10日選舉總統。
候選者有三人,社會黨人洛蘭;鎮壓工人的上將卡芬雅克;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
路易拿破崙一生境遇離奇,其父親爲荷蘭大酋長,但是他卻生在巴黎。
其伯父死亡的時候,路易·拿破崙年僅六歲,與其母親被驅逐出法國。
在外面流亡多年,1839年寫了《拿破崙之理想》,描述拿破崙爲人民權利的保障,希望民主主義的進步。
1840年,返回法國企圖復仇,結果被囚禁。
1846年,又流亡到英國等待時機。
1848年,出現革命後,路易·拿破崙又跑回來了。
最後路易·拿破崙以同情社會黨人及維持秩序保護財產的口號,贏得工人及貴族教士資本家的認可,在選舉中獲選總統。
但是不久謀劃帝制的舉動,修改憲法,把任期由四年改爲十年。
內閣大臣多用親友,交好軍隊。
國民議會對此懷有異議,路易·拿破崙便開始有政變的舉動。
1851年12月1日,路易召集親信密謀政變。第二天宣佈解散國會,實行新選舉。
之後結果是路易·拿破崙復辟成功,過渡到君主平民社會。
1851年12月4日,巴黎發生流血事件,被逮捕者有十萬人,被驅逐者有數萬人。
法國總統大權獨攬,任命官吏,提議法律、宣戰、媾和等權。
1852年,路易拿破崙稱大汗。路易·拿破崙在位十年非常專制,廢止出版自由、非經執政允許新聞及報紙不得發行。
允許學校自由教授,但是大學教員都需要宣誓效忠大汗,但是對於歷史及哲學等學科限制講授。
1852-1870年之間,表面功夫表面工程都非常靚麗,但是本質上的民生就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