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路易十六的兄長路易十八即位了,與其說法國人不反對路易十八復辟,不如說戰敗國的地位使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法國由拿破崙建立的君主平民社會再次滑落達到貴族奴隸社會,1814年6月路易十八頒佈憲章,設立兩院,貴族院和富人院。
貴族院由國王任命,而富人院由富人選舉產生。
只有國王有提議立法的權力,而富人院只有請願立法的權利。
基本上權力都在國王手中,雖然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什麼是平等呢?
定羅馬天主教爲國教,民衆仍可以信仰自由及身體自由,那麼什麼是自由呢?
民衆有出版自由,但是你不能夠濫用,那麼何爲濫用?
誰來界定?標準是如何的?
法國國內除了幾個派別,極端保王黨,以路易十六的流亡的弟弟阿圖瓦伯爲首,人數雖少但是勢力很大。
極端保王黨以推翻二十多年來的改革事業與恢復昔日製度爲目的。
主張增加國王權力、擴充教士權力、限制出版自由、恢復喪失財產。
溫和保王黨,此派比較務實,瞭解幾十年來的改革恢復舊制度已經不可能。
所以一方面勸解極端保王黨不可堅持,一面維持君主立憲制。
自由黨,堅持君主立憲制,但是對於憲法賦予民衆的權力太少,主張減少人民選舉權上的財產限制及責任內閣的建立。
不可調和黨,拿破崙舊勢力派和共和黨(既反對波旁王族,又反拿破崙派)。
路易十八在位時代,保王黨勢力主義戰勝任何一派。
1824年,路易十八去世,其弟查理十世即位。
查理十世即位後,其政策受到天主教教士及耶穌會的操控,企圖恢復舊制度。
貴族喪失的財產,每年要鉅額給予補償。
查理十世剛愎自用,雖然反對非常強烈,但依然我行我素。
1830年7月,查理十世一意孤行,根據憲法國王有爲公共安全立法的規定,所以查理同志下令檢查出版的制度、增加選舉財產的限制、聲明富人院的提議立法權力也是他的。
君主立憲的憲政精神摧殘殆盡,人民權力沒有一點保障。
新聞記者開始提出抗議,國王既然剝奪了人民的權利,那麼人民就沒有忠於國王的義務。
查理十世打擊共和黨人最狠,所以7月27日巴黎城中的共和黨人開始革命。
7月29日,巴黎城已經都在共和黨人的手中了。
查理十世知道事情鬧大了,想要和富人院商量撤回命令。
但是富人院已經商量好,擁戴奧爾良公之子路易·菲利普繼承王位的計劃。
路易·菲利普在路易十八復辟後,返回法國,主張用民主取信於國人。
查理十世知道已經不可能繼續當國王了,傳其王位給孫子波爾多公,然後任命路易·菲利普爲中將保護國王的安全。
然後查理十世攜帶家眷細軟,潛逃到英國。
菲利普沒有按照查理十世的命令行事,最後菲利普和拉法耶特共同解決了此次革命。
在富人院的會議上,菲利普宣佈查理十世退位,但是沒有宣佈查理十世的繼位人。
貴族院已經同意,富人院也同意,由菲利普繼承王位。
國會中修訂憲法的議員,要求菲利普在加冕的前承認修改的憲法。
憲法中修改的部分刪除“給予”這樣的說法,宣佈出版自由、規定責任內閣、刪去規定羅馬天教爲國教。
共和黨的這次暴動,也深深的震撼到了保王派,無論是極端的,還是溫和的,不往前走,那就等着滅亡。
在時代的面前能夠獲取最大的進步,這要比跪在王宮前祈求有效果。
自此,人民的權力只有增加,沒有減少。
1830年法國的革命,影響到了原來奧地利的領土尼德蘭。
自維也納會議以後,尼德蘭被劃分到荷蘭,但是尼德蘭不滿意。
這主要是南北的差別的原因,南部的尼德蘭信仰羅馬天主教,北部信仰新教;出任的官吏多爲荷蘭人;
南部比北部人口多,但是選舉權一樣;雖然有憲法,但是有財產限制選舉權,可能是北部比較有錢,南部有些不平衡。
所以在法國路易·菲利普即位後不久,尼德蘭的布魯塞爾就發生了叛亂。
1830年10月4日宣佈脫離荷蘭獨立,命名爲比利時。
法國真是開創及影響歐洲歷史的國家,比反動的英國強了不少。
日耳曼在拿破崙佔領後,幾百個氏族部落被合併重組的只剩下38個。
在這三十八個小部落內,尤其以普魯士地位最優。
雖然普魯士喪失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土地,但是卻得到了撒克遜部落一半的土地及西部萊茵河的土地,且都是日耳曼種人。
不同於奧地利,國內什麼人種都有。
自被屢打屢敗後,洗心革面廢除階級,釋放奴隸,建立教育體系,這是經濟發達的基礎措施。
1866-1870年進行了軍隊的改組,之後成爲一支勁旅。
在戰勝了法國後,民族自信心一下子提升起來,要求立憲但又不滿足於君主立憲。
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討論日耳曼的統一問題時,普魯士提出了像美國一樣的鬆散聯盟。
但是奧地利的梅特涅反對此計劃,而日耳曼其它部落也反對。
最後在法蘭克福成立了一個沒有約束力的公會,包括奧地利、普魯士、荷爾斯坦因、盧森堡等。
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發生戰爭才解體。
1817,德國大學生組織慶祝路德改革及萊比錫打敗法國人,但是上層害怕人羣聚集。
1819年,奧地利的梅特涅在同盟公會中,限制新聞及大學生言論,這種制度達三十年。
1834年,日耳曼南部各個小酋長國建立關稅同盟,同盟之間貨物通行無阻,關稅同盟以普魯士爲領袖,也是他日日耳曼統一的先聲及德國建立的基礎。
歐洲各地都在進步,然而西班牙和意大利半島均都恢復舊制度。
西班牙是英國支持,大酋長費迪南七世返回西班牙,立刻廢止憲法。於是專制政體、宗教裁判所、分封特權及宗教團體死灰復燃。
耶穌會捲土重來,檢查出版物,壓制言論自由,恢復教堂寺院財產。
維也納會議對意大利半島地區是不關心的,應爲就是一堆氏族部落,只不過是個地理名詞。
然後,一堆氏族部落在意大利半島地區恢復起了舊制度。
雖然意大利一堆氏族部落的所謂酋長貴族恢復了舊制度,但是1815年的意大利半島地區同1796年的已然不同。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深入人心,也爲後來意大利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西班牙殖民地包括北美洲的一部分,中美洲及南美洲,受到美利堅獨立的影響,西班牙各地殖民地也是蠢蠢欲動。
自拿破崙入侵西班牙,且佔據了西班牙的消息傳殖民地,羣起叛亂。
1810年,今日的墨西哥地區、哥倫比亞地區、委內瑞拉、秘魯、布宜諾斯艾利斯及智力等地,雖然還認可西班牙費迪南七世爲其國王,但是事實上已從西班牙派過去的官員手中奪過了政權。
看似地盤挺大,其實那個時代也沒有多少人。
1817年,委內瑞拉的玻璃瓦爾獨立成功,後來各地紛紛獨立。
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七世自復辟後,派兵前往平叛,並且求援各國。
然而支持費迪南七世復辟的英國卻反對,蓋因爲獨立後好操作,無論是對殖民地,還是西班牙。
1820年,西班牙調遣軍隊赴美洲平叛,但是軍隊不願前往發生兵變。
軍隊與新黨聯合,迫使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七世宣佈恢復1812年憲法。
京都的民衆圍住王宮,要求西班牙國王宣佈遵守憲法。西班牙國王不得已,照做了。
西班牙爆發革命的消息傳到意大利半島地區,意大利半島地區成立了各種秘密組織謀劃叛亂。
其中最著名的名爲燒炭黨,以謀求立憲政體及國家統一爲目的。
1820年,那不勒斯部落民衆知道西班牙革命了,也逼迫其部落酋長恢復憲法。
意大利半島地區的其它部落,也效仿西班牙的憲法。
那不勒斯大酋長不允許去求助各國,奧地利的梅特涅於是請英格蘭、俄羅斯、普魯士、法國合力阻止“叛亂及邪惡”的發展。
1822年,幾國在維羅那開會研究恢復意大利地區原狀。
法國路易十八被保皇黨及耶穌會慫恿,派軍隊進入西班牙,平定“內亂”。
而奧地利派兵進入意大利半島,平定“叛黨”。
當法國援助西班牙平定內亂,而英國和美國支持西班牙殖民地獨立。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向國會宣言,歐洲列強幹涉的危險,及後世的門羅主義。
大意是歐洲諸國打算在西半球擴充其制度,對美國來說都是威脅的。
1824年,英國採取兩套標準,在歐洲大陸不許革命產生,而在西班牙的殖民地是大力支持。
維也納和會之後,建立起的梅特涅歐洲警察制度失敗了。
其所建立起的神聖同盟,一方面內部解體,一方面革命精神復興。瓦解的勢頭,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