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

從公元六世紀開始,西歐地區法蘭西部落最先進入貴族奴隸社會。公元11世紀英格蘭最後進入貴族奴隸社會,直到十八世紀之時西歐地區仍然爲貴族奴隸社會。

所以對於歷史劃分來看,十八世紀法蘭西部落大革命實爲開啓歐洲歷史的先河。

然而結束貴族奴隸社會,並不是一蹴而就。

在一千幾百年的貴族奴隸社會中,羅馬天主教教會及各部落酋長之間、羅馬天主教教會內部、奴隸與羅馬天主教教會及各部落酋長,這三種關係是構成貴族奴隸社會改變的基礎,力量是此消彼長的。

從單純的羅馬天主教教會一邊倒的碾壓,到各部落酋長開始反抗影響羅馬天主教教會,再到各部落酋長及奴隸對羅馬天主教教會的進行限制,再到各部落酋長及奴隸產生信仰分化,最後就是羅馬天主教教會徹底轉型。

十八世紀就是處於一個各部落酋長及奴隸產生信仰分化的時代。

也正是在這個時代纔會有新思想的出現,纔會出現新思想的討論,儘管還是會有各種打壓。

這就像夏商之後的周朝代,春秋與戰國時代,新思想不斷出現。

一些人就會思考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未來應該怎麼解決這樣的混亂?

根據不同的見解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也就形成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社會現象。

與兩千多年前的中華不同的是,中華是開創性的思想,而西歐地區是承接性的進步。

西歐地區之所以沒有淪落到蒙古的命運,一是因爲其貴族奴隸社會的根基太深,提出瞭解決權力家族化世襲的方案;二是建立起一種掠奪式的經濟模式。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西方沒有解決深層次的貴族奴隸社會殘餘,及建立起的掠奪式的經濟模式。

也就是沒有解決財富家族化世襲的問題,最終也逃不過歷史發展的週期律。

而西方本身依靠的是強力獲得其經濟優勢,所以其歷史週期律不會有一個過程的波動起伏,只會像蒙古、英國一樣逐漸衰落。

從十八世紀開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唯物主義逐漸成爲主流,相對應的就是以宗教爲代表的唯心主義的衰敗。

但是以自然科學或者是社會科學來認識世界,還是以宗教或者來認識世界,始終是影響歷史走向的兩條主線。

由此產生不同的流派,也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在規律面前、在事實面前,任何學說都要經受時間的考驗。

某一種學說或許一時可以誘惑成功,但是在時間的檢驗中會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自然科學的發展,如地球圍繞太陽轉、太陽非常多,在今天看來如此簡單的常識,在當時猶如驚天駭浪。

這種說法不僅羅馬天主教教士聽了咋舌,就是當時其他人也認爲是太過於驚悚。

牛頓的萬有引力,也使得星命之說、魔術方法不攻自破。

據說英格蘭的弗朗西斯·培根爲規定科學方法的第一人,他認爲研究萬物本身,應該排除各種模糊的字義,如“溼”“幹”,“物質”“形式”。

這也爲後來界定事物概念的含義內涵外延,提供了一種方向。

一些有識之士直接批評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教會及各部落政務,尤以法蘭西的伏爾泰能夠鍼砭時弊,其所攻擊的弊病在法蘭西大革命後一掃而空。

伏爾泰終身堅定的主張依賴理性及信仰的進步,尤其激烈的攻擊羅馬天主教教會專制,反對理性與改革,實爲各種進步最大的障礙。

狄德羅所著《百科全書》,出版此書大費周折,蓋因爲此書所攻擊的是羅馬天主教專制、苛捐雜稅、販賣奴隸、苛虐刑罰等,並竭力提倡自然科學的研究。《

百科全書》立論平和,但是其主張非常有力,昔日羅馬天主教唯心主義的神學哲學因之失勢。

羅馬天主教最後得到改良,也不能夠不歸功於伏爾泰及狄德羅,但是即便如此其邪惡的本質仍然沒有改變。

伏爾泰及狄德羅爲對社會弊病的批評者,而孟德斯鳩爲當時部落貴族奴隸社會的維護者。

其“法意”一書中的觀點,諸歷史政制爲特種時勢所造成,所以政制的組織應該適應當時的情勢。

對當時制度批評除伏爾泰外首推盧梭(1712-1778),盧梭的主張與伏爾泰及狄德羅不同。

日後新思想都是這三派演化出來的,一派是伏爾泰及狄德羅(百科全書)向前看唯物主義派;一派是孟德斯鳩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維護體制派;另一派是盧梭的向後看的唯心主義派。

盧梭的主張認爲當時的社會問題不是思想太少,而是思想太多;人們應該依賴感情,而不是理性和腦力。

又提出西歐當時的文化思想太多了,不如返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爲好。

從其根本的這幾條來看,其思想更多是基於其內心的幻想,而不是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

後盧梭又寫了一本教育類的書籍《愛彌兒》,認爲“天生萬物莫不優良,一經人手莫不退化···欲保存天性之本來面目其道如何?

莫如無爲····吾人之智慧皆奴性之成見也;吾人之習慣皆仰制天性之具也。

文明之人皆生死於奴境者也。

生爲衣所縛,死爲棺所囚;一生皆受制度之約束”。

這有點類似於無爲而治的理論,也就是自由放任的意味,但是最後卻成了烏托邦的鼻祖。

人之所以爲人,就是同動物有區別。

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不在於能夠獲得馬斯洛第一層次的極致,而是能夠追求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第四層次及第五層次。

在西歐地區各部落貴族奴隸社會中,受到壓迫的奴隸是非常渴望獲得一種能夠解脫的生活的。

所以盧梭的主張受到底層的歡迎,具體如何實現那是一回事,但是起碼給了奴隸們一種期許。

不久後又有人類自然平等及參與政治權利的主張,當時爲大衆所傾動。

其《民約》也詳細論述了這種主張。

“人類生而自由者也,而今則處處皆受束縛。一人自以爲他人之主人,而其爲奴隸也則較他人爲尤下。此種變遷何自來?吾不知也。此種變遷何以競成合法之舉乎?則吾能答之。”

盧梭認爲這種變遷原始於民意,但是統治權當屬於人民。

人民雖然可以設酋長治理部落,然而立法的權力應該被人民所操控,人民有守法的義務。

日後法國大革命第一次憲法規定法律之意義爲“民意之表示”,便是受到盧梭學說的影響。

既然法律爲民意的表示,人民有立法的權力,而立法便需要人民的代表。

人民的代表如何產生?那麼就要進行選舉,根據地區及人口!

近現代思想活動無不是從十八世紀開始,伏爾泰狄德羅所主張演變成爲了後來的所謂的右派;而盧梭所主張後來演變成爲了所謂的左派;孟德斯鳩所主張逐漸演化爲西方爲過去擴張辯解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及西方所宣傳背後的歧視邏輯來源。

而在那個年代的力量無不在這兩派中尋找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例如羅馬天主教就是右派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極力維護者。

如果論左右兩派來說,沒有一派是可以獨自支撐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兩派互相在競爭中互相成長,才能夠使其派別能夠存在。

任何一個社會只擁護一派主張都是極端行爲,早期的西方便是以極右派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爲其學說,結果是引起民衆的不滿,導致左派可以發展起來。

左派能夠發展壯大,其根源於右派的極右思維及社會達爾文主義。

最終迎來的反彈便是極左的產生,對右派勢力的震撼,才使得西方加以改善民衆的生活工作條件及放開參政限制。

如果一個社會能夠持續有效的運行,必然要容納中右和中左兩種派別,只有在競爭中才能夠使得彼此進化,而不是退化。

這兩派代表的社會力量,也才能夠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都享受到自身能力範圍內的利益。

這就是當今西方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就長遠來說如何延緩歷史週期律,不使短期內出現社會動盪,就需要解決財富家族化世襲(推恩令)。

無論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式,所有政治構成要素中最後都能夠歸結到財富這一點上。

而財富的持續世襲,同權力的持續世襲一樣有害,迫使社會缺乏創造力,最後達到一定水平也會像中華歷朝歷代一樣出現大變動。

十八世紀還有意大利半島地區的貝加利亞(1738-1794),其所著《犯罪與刑罰》一書影響巨大。

貝加利亞主張審理案件應該公開,證人與被控者應該當面對質;秘密指控他人的案件不予受理;

不能夠有刑訊逼供,強迫別人承認有罪。並主張廢除死刑一是死刑阻止犯罪的力度不如終身監禁,二是死刑的殘酷足以敗壞觀看者的道德,例如活活燒死等等。

貝加利亞強調刑罰應該基於一定的寬大,應該以犯罪危害社會的危險程度來衡量;

貴族官吏犯罪的刑罰與平民一樣;

抄沒財產應該廢除;

因一個人犯罪,而追究他的無罪的家人,與理不合;

懲罰犯罪不如阻止犯罪的發生,欲阻止犯罪最好是將法律明示民衆,確定犯罪的刑罰;

然而一切阻止犯罪的上策,就是振興教育,開啓民智。

十八世紀亦有對於各部落對於商業的管控的批評,有自由放任主義一說,又有亞當斯密的所謂國富論。

然而其討論的水平雖低,但是終究是對西歐過去密封的貴族奴隸社會掀開了一條縫。

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前言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前言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