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船離開了廣州港,出了珠江口之後,卻沒有向南,而是折向了東邊……
原本,離開廣州港時,馬六甲使者納吉還讓哥倫布他們等等呢。因爲,他們要的勘探和冶煉錫礦的工匠還沒到。
大明朝的工匠真悲慘,跟個奴隸似的。當收到馬六甲蘇丹馬哈茂德請求支援幾個勘探和冶煉錫礦的工匠的國書後,都沒用等京師的批准,主管廣州市舶司朝貢貿易的廣東布政司衙門就直接做主答應了下來。
不過,廣東布政司下面並沒有此類人才,也沒有成規模的錫礦。但是,廣東行省隔壁的廣西的平樂府(今廣西賀州市一帶)卻是大明最重要的產錫地區。
廣東布政司和廣西布政司不太熟,但是和兼任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的陳金熟悉啊。於是,廣東左布政使沈銳,直接拜託陳金去平樂府弄幾個勘探和冶煉錫礦的工匠。
陳金身爲兩廣總督,雖然並不插手地方具體政務。但是,名義上依然是兩廣官員的上司。因此,去平樂府要幾個工匠還是沒問題的。於是,陳金一口答應下來。爲此,納吉還送了陳金好幾顆大號的珍珠。身爲海洋國家,馬六甲別的不多,珍珠還是不缺的。而倒黴的工匠,毫無發言權,就直接被老爺們給賣了。在大明文官看來,工匠不過是一羣做工的奴僕而已,說送就送……
不過,從平樂府弄幾個工匠來沒那麼快。一套流程走下了,估計要好久。所以,納吉還得多等一段時間。同時,納吉也希望哥倫布的船隊能等等他,等他一起返回馬六甲。
但是,哥倫布的船隊是另有任務的。他們的任務是啥呢?原來,馬林在出發前,要求哥倫布船隊前去尋找東番島(也就是後世的臺島)。
找臺島幹嘛?自然是想在島上設立一個貿易中轉站啊!
眼下的臺島,還沒有被開發,一片荒涼。大明王朝也不重視海上利益,主動放棄了東番島,把勢力收縮到了澎湖島上,主要是監視臺海航道。對於東番島,卻置之不理。
馬林一直無法理解,爲何大明朝廷對東番島這樣一個大島嶼置之不理。你說不重視海島開發吧,瓊島早就開發了啊,明朝還設立了瓊州府。臺島比瓊島還大,西南海岸還多平原,非常適合搞開發。所以,馬林對此是非常不理解的。
不過,這倒也便宜了馬林。臺島的位置相當重要,這裡直面大明胡建省,有利於和大明展開貿易。另外,從臺島北部出發,沿着琉球羣島,還能抵達日本。而且,從這裡去東南亞也非常方便。
所以,東番島簡直就是海上貿易的絕佳中轉站。也因此,荷蘭人在佔據了臺島後,展開了繁盛的對大明和日本的海上貿易,很是繁榮了一陣子。要不是後來遇到實力強悍的鄭成功,荷蘭人的海上貿易也許會一直繁榮下去。
事實上,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對東番島都不重視,甚至是無知。明朝人早年稱臺島爲小琉球。而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小琉球,比真正的琉球國,要大9倍……
滿清對臺島也不是很重視,之所以派施琅統一臺島,還是因爲臺島上有一大批明朝宗室。康麻子不放心,才讓施琅把他們都接回來看管起來的。
而收回了臺島後,滿清居然直接把臺島丟在那兒不怎麼管了。這也導致,一直到了19世紀後期,臺島也只是開發了西海岸和北部地區。至於東海岸,居然沒怎麼開發。
正好,馬林需要一個和大明貿易的機會。但是,因爲北海國沒有別的大明藩國可以證明其存在,而大明的文官也絕不會以身犯險,航海幾萬裡,去歐洲一看究竟。
所以,馬林的打算,是先佔領檯島,建立一個類似“大肚王國”那樣的土邦。然後,以土邦酋長的名義請求歸附大明。若是能被封爲藩屬國最好,若是不能,馬林打算直接申請成爲大明的土司,直接把臺島納入大明版圖。
土司制度是一種很特別的制度,類似後世的自治區。但是,它比自治區更自治。因爲,土司官職是世襲制。另外,朝廷對土司的管理也特別放任自由。甚至,土司繳納的稅賦,也是很少的,比漢民地區的賦稅要低很多。甚至,最開始,土司要交多少稅,都是土司自己申報的。讓你自己報交稅數目,你能多報?所以,土司的賦稅,是很少的。當然,西南少民地區的土司,那裡的人多是山民,住在寨子裡,也的確貧窮,沒啥錢交稅。這年頭可不流行去少民山寨旅遊,所以,那時候的西南寨子,窮得很。大明朝就算想徵多點稅,也不可能。
土司制度和後世自治區最大的區別,大概就是“自治其兵”了。也就是說,身爲土司,是擁有實際上的兵權的。所以,土司的權利,說起來,比那些藩王大多了。當然,也不能這麼比。因爲,大明朝的藩王,是被當豬養的,壓根就沒啥權利。
擁有兵權和自治權,土司基本相當於獨立王國了。只是,和朝鮮、琉球等藩國相比,土司的官職等級要低多了。朝鮮國王是親王,琉球王是郡王,他們都是超品的王爵。而那些土司,一般都是世襲知府等官職,比王爵低太多了。
另外,土司和藩國的區別,就是在繳納少量賦稅的同時,還要進行朝貢。那些海外藩國,除了離得近的外,遠一點的,可以兩三年甚至五年來朝貢一次。但土司因爲屬於大明領土,要求每年或者兩年朝貢一次。
之所以如此,實際上是朝廷愛面子,怕朝貢的藩國來得數量太少,無法弄出“萬邦來朝”的陣勢。對於封建王朝來說,這是很丟臉的。因此,讓那些低級的土司來湊數,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甚至,一些只佔據了幾個寨子的少民首領,也能被封爲土司。若是把這些打醬油的土司一起帶到京師大朝會上,的確能有好大一坨。那麼多人熙熙攘攘,加上奇裝異服的,的確能烘托出“萬邦來朝”的假象。爲此,大明王朝對這些來朝貢的土司督促很勤快。當然,也絕不會讓這些土司吃虧。往往這些窮土司帶着山貨來京城,但回去時就帶滿了朝廷獎賞的綾羅綢緞……
不過,土司最大的好處,還是他們可以自由地和大明進行貿易。因爲,在法理上講,土司就是大明的領土。大明商人去土司管轄區,或者土司的人去漢民地區進行貿易,不算出國,比較自由。最多,被那些官差敲詐一些保護費。不像那些藩國,一般只有來朝貢時,才允許進行定點貿易。但是,朝貢最多一年一次,這哪能滿足馬林的胃口?
所以,馬林的打算是——佔領臺島,然後儘量申請成爲大明的土司。只要成了大明的土司,那麼,臺島就算國內了。到時候,貿易啥的,就不受限制了。
因此,哥倫布此行的目的,就是去“發現”臺島。然後,記錄一下經緯度座標。等到巴拿馬那邊路修好了,巴拿馬城也建好了,就可以以巴拿馬城爲出發點,通過歷史上“馬尼拉帆船貿易”使用的航線,抵達臺島,並佔領臺島。然後,帶着整個臺島,請求歸附大明,成爲土司。一旦成了“自己人”,採買物資,就非常方便了。畢竟,對岸就是泉州府啊……
甚至,哥倫布此行的目的地,馬林早就安排好了——基隆的社寮島(也就是後世的和平島一部分)。
之所以定在這裡,是有多方面考慮的。首先,馬林以後聯繫大明,打算採用太平洋航線。基隆直面太平洋,是非常合適的港口。
另外,馬林還打算以後出兵控制日本,至少佔領石見銀山。因此,以基隆爲跳板,是最合適的。
除了這兩點因素外,還有兩個因素也很重要——第一,基隆東邊的金瓜石,有有一個特大金礦“金瓜石金礦”。一般儲量幾十噸黃金的金礦,都能算特大金礦了。而金瓜石金礦的黃金儲量,估計在500噸以上,而且品味很高。
第二點嘛,也很重要——那就是,基隆北邊的社寮島,是和本島分開的。在這裡建立第一個據點,可以避免遭到本島上的土著的攻擊……
要知道,臺島上的土著,可是很兇悍的。尤其是高山族人(相對於平埔族),最是擅長叢林戰。
若是直接登陸本島,很容易被土著們日夜襲擾。荷蘭人殖民臺灣,一開始就差點吃了個大虧。後來,荷蘭殖民者眼看土著太兇,還是用了欺騙手段,“購買”下了一大塊地,纔在臺南修建了一個堅固的城堡作爲據點。然後,纔在臺島站穩了腳跟。
後來,西班牙人也殖民臺島。他們也比較聰明——直接先佔領基隆河口的海盜社寮島,在社寮島上建立了城堡。社寮島不和陸地連接,而且直面基隆河,不缺淡水。所以,西班牙人的選擇,也是非常不錯的。
加上,馬林需要考慮太平洋航線、佔領日本和開發金瓜石金礦的因素。所以,馬林決定——學習西班牙人,直接在社寮島上先建一個城堡。然後,等實力足夠了,再去征服本島。
征服完本島,再去申請當大明的土司老爺……
所以,哥倫布這次來臺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尋找社寮島。找到後,記錄下經緯度座標,好方便從巴拿馬城出發的船隊尋找這個島……有了座標,就算偏離了航線也能糾正回來……